



王渝生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黨委書記
“我小時候常想:天和地是怎么形成的?沙粒怎么這么細???為什么地球上有水還有陸地?為什么我們生下來之后,不是像媽媽就是像爸爸?”
長大后, 我才逐漸知道,我小時候最感興趣的這四個問題,就是20 世紀所取得的最偉大的四個科學成就——宇觀世界,宇宙的大爆炸理論;微觀世界,物質結構的夸克模型; 宏觀世界,全球大地構造的板塊學說和生物世界,人的遺傳基因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好奇心是科學的源泉,好奇心領你走進科學的大門。
從科學到科普
1978 年,我在中國科學院讀研究生時,開始向《北京晚報》投稿。有時候一篇講圓周率,或者是講中國四大發明的科普小文章,就可以拿到幾塊錢的稿費。我用這些稿費買書、集郵,漸漸地,我接觸到了科普工作。
2000 年,我從中國科學院副所長調任中國科技館館長,這是我真正開始做科普工作的起點。當時,我還覺得做科普要比做科研“矮人一等”,但時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周光召對我說的一番話讓我很受震動。他說:“你以為科技館館長那么好當?科技館館長第一要是科技專家;第二要是人文雜家;第三要能說會寫,是科普作家;第四要接觸群眾,是社會活動家。”
這“四家”一下子提升了科普在我心中的地位,從那之后,我就把我的聰明才智都用在了做科普上面,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
我當上科技館館長沒多久,開辦了一個科普展覽,叫作“20 世紀的科技成就和21 世紀的科技展望”,李政道博士很感興趣,并親自來參觀。他對我說:“你這個展覽是個科技展覽,但在場有好多青少年,他們也看得懂,這就是科普。我希望你們辦的展覽能夠讓更多的科學知識普及到青少年和大眾當中去?!蔽液髞碛衷诳萍拣^辦了一個青少年科普座談會,請李政道來講科學。有一位初中生聽后,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勤奮學習,考上清華大學后又出國留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說,科普的作用真的是太大了!
從專門到專業
做科普一定要與時代新特征相結合。21 世紀是信息時代,所以我很早就開始用計算機,也喜歡在網上發文章、做講座。我印象最深的是“嗶哩嗶哩”給我做了一個幾分鐘的科普小視頻,幾天就有數百萬人次觀看。不得不說,用互聯網創作科普作品真的是又快又好,影響力又大,覆蓋面又廣。
“老頑童”是我在“嗶哩嗶哩”的賬號昵稱,但這個名字不是我取的,是我到各地做青少年講座的時候,孩子們給我取的,說我像個老頑童,童心未泯。我覺得童心未泯是當科學家的一個重要素質。
二十年前,我有幸參加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研究,我們組提了一個國家重大項目,建議“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得到了中央批準,我擔任這個綱要起草組組長。這個綱要的實施,使全民科學素質得到大幅度提高。
現在我對我國科普事業最大的期待,就是要更好落實國家《科普法》,依法科普。另外,科普工作還要更加專業化。比如,在大學里設立科學普及的專業等,這樣我國的科普事業才能與時俱進。
從好奇到好學
科學家對自然界的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對自然現象的成因愛刨根問底,多問幾個為什么,然后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從而促進科學的發展。問題就是“下金蛋的母雞”!
孩子們也一樣,他們與生俱來對未知事物充滿興趣,好奇、好問、好動、好玩,這恰恰是科學家和發明家必須具備的品質。所以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我在給青少年做科普講座時,常常先問他們有什么好奇的問題。他們七嘴八舌地問道:天為什么是藍的?云為什么是白的?樹葉為什么是綠的……還有自問自答的:天為什么下雨,因為天上有人往下面潑水;那邊為什么刮風?因為有人從那邊給我們搖扇……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但不是真正的科學家。真正的科學家,有其觀察、實驗、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步驟和規則。我們要讓孩子們通過讀書、學習、實驗、實踐,逐漸了解、熟悉、運用、發揮科學家的“游戲規則”,更要學習科學家求實、創新、協同、奉獻的科學精神,逐步使孩子們從天生的科學家成長為真正的科學家!
(責任編輯:楊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