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紅樓位于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為北大老校舍,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重要場所。
巍巍上庠 思想發軔
北大紅樓始建于1916年10月,東西對稱,整體近“凹”字形,整個建筑長約110米,寬約33米,占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0700平方米。紅樓通高五層的磚木結構建筑,地上四層,半地下一層,樓內有大小不等的200多個房間。紅樓二層以上外墻至屋頂,皆以紅磚紅瓦鋪砌,故名“紅樓”。
1917年1月,蔡元培先生執掌北大以后,致力于把腐敗的北大改造成思想自由的新北大,采取“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方針,實施他的改革宏圖。1918年,蔡元培按照自己的改革思路,把原本作為學生宿舍的新大樓改作文科教室、圖書館、研究所及其他各機關之用。
為了聘請思想新穎的文科學長,蔡元培親自登門拜會,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同時聘請李大釗為北大圖書館館長,不久又聘請了胡適、劉半農、周作人、馬敘倫、陳桓、魯迅等到北大任教。在蔡元培校長的支持下,陳獨秀的 《新青年》 編輯部也從上海遷到了北大。陳獨秀、李大釗、張申府等人還在1918年創辦了《每周評論》。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1918年1月,李大釗接替章士釗任圖書館主任。紅樓一層大部分被圖書館占據,文科教務處、文科事務室及校務室也在一層。紅樓一層東南角的兩間為圖書館主任室。北大圖書館成了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這個陣地的核心就是圖書館主任室。當時不少教師和學生都喜歡到圖書館主任室聊天,進行思想交流。在一些碰撞和爭論中,許多新的知識就得以傳播,一些學生還組織創辦了一份雜志,就是后來鼎鼎有名的 《新潮》。
紅樓的二層是校部各辦公室,即校長、各科學長、庶務主任,以及其下轄齋務、雜物、會計各課辦公的地方。進入紅樓上二樓,右手朝南的第一間就是當年蔡元培校長在紅樓的辦公室。1917年1月到1918年下半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期間,校內學術研究風氣日漸濃厚,社會上對北大給予高度評價:“國立北京大學自蔡孑民整頓以來,形式上精神上大有可為。”陳獨秀的文科學長室與蔡元培的校長室僅隔著一個過道。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 《青年雜志》,高舉“民主”、“科學”大旗,掀起新文化運動。陳獨秀無疑是一個稱職的文科學長,上任以后,致力于北大文科的改革,請胡適、劉半農等新派人物來北大任教;擴充文科,增設新系;允許學生自由選修各課,廢除了一切課程全部必修的規定;整頓課堂紀律,制定考試制度;采購圖書,廣設閱覽室,為學生提供學習條件,使北大文科成為最新鮮活潑、民主自由的園地。
北大紅樓,是青年毛澤東新的人生道路的重要起點。1918年3月,毛澤東為了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來到北京。經湖南一師時的老師、北大教授楊昌濟介紹,毛澤東認識了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在圖書館做助理管理員,經常到教室旁聽課程。在北大學習期間,毛澤東得以更加廣泛地接觸新事物、接受新思想,對于奠定毛澤東的思想基礎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俄國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釗對其進行熱情謳歌與宣傳,同時全面研究了馬克思主義。1918年11月底,李大釗在北大紅樓119室寫下了 《庶民的勝利》 :“須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必經一番苦痛,必冒許多危險。有了母親誕孕的勞苦痛楚,才能有兒子的生命。這新紀元的創造,也是一樣的艱難。這等艱難,是進化途中所必須經過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須知這種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們應該準備怎么能適應這個潮流,不可抵抗這個潮流。”
社團發端 傳播馬列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學說,要想被中國工人階級與勞動群眾理解與接受,必須有一批掌握并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的教育與傳播。在這方面,學生進步社團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以后,提倡學生建立各種組織,在課外進行高尚娛樂。他對各種社團都給予大力支持,除了親自參加社團活動外,還設法為社團提供場所。在眾多社團里,以新聞學研究會與紅樓的關系最為密切。北大新聞學研究會是我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1918年10月,由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兼任會長,學會聘有兩名教師:一位是北京大學教授徐寶璜,講授新聞學概論;一位是名記者邵飄萍,主講新聞采訪。研究會還邀請李大釗、高一涵等人到學會演講。新聞研究會曾舉辦兩期研究班,培養會員百余人,為中國革命輸送了優秀人才,如中共早期的活動家毛澤東、高君宇、譚平山、羅章龍等。這些人才后來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重要貢獻。
1918年11月,深受陳獨秀及《新青年》 影響的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二年級學生傅斯年、英國文學門二年級學生羅家倫、哲學門二年級學生顧頡剛等人在北京大學紅樓圖書館的一個房間里,在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錢玄同、李大釗等師長的直接指導與幫助下,發起成立了北京大學第一個學生社團——“新潮社”。會員有楊振聲、徐彥之、康白情、俞平伯等。 《新潮》 創刊伊始,就旗幟鮮明地站在新文化運動的立場上,與師長們的 《新青年》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互成犄角之勢,與舊勢力、舊傳統、舊思想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有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領袖積極開展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介紹、研究和宣傳。在李大釗等人的推動下,北京大學成為當時中國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為更好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它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進步學生社團,由李大釗秘密組織發起,主要成員有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高君宇、張國燾等人。研究會在北京大學第二院設有一圖書室,存放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成員們親切地稱之為“亢慕義齋”。“亢慕義”取自“共產主義”一詞的德文音譯。“亢慕義齋”室內墻壁正中掛有馬克思像,兩側貼有一副對聯——“出研究室入監獄,南方兼有北方強”,墻的四壁貼有革命詩歌、箴語、格言等,氣氛莊嚴而熱烈。
馬克思主義在早期傳入中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與各種各樣西方社會思潮爭辯與論戰。面對眾說紛紜改造社會方案與救國主張,人們猶如“隔著紗窗看曉霧”,一時還分不清真假社會主義、真假馬克思主義。陳獨秀撰文對社會主義五種流派,即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工團主義、行為社會主義進行了詳細比較說明。毛澤東也曾在新民學會上對當時各種救國方案進行比較,指出:只有激烈方法共產主義“是可以預計效果,故最宜采用”。李大釗、鄧中夏、高君宇在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上,組織了“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辯論會。經過批判與鑒別、辯論與剖析,許多青年學生摒棄了過去曾經信奉過無政府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與改良主義,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五四”前后學生社團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經驗與啟示,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偉大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必然產物。為了進一步擴大馬克思主義宣傳,毛澤東、周恩來等馬克思主義者,在長沙、天津等地建立了進步社團,吸引與組織進步青年,共同學習與研究馬克思主義,探索改造中國社會的新道路。
南陳北李 相約建黨
在北大紅樓,以 《新青年》 雜志為平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分子在與各種社會思潮的斗爭中,逐步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確立了革命的初心,成就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
李大釗是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共產主義思想的第一人。1920年3月,為了推進建黨工作,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成立了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團結了一大批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青年。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時,李大釗也與共產國際取得了聯系。同年4月,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專程前來中國,與李大釗見面商議在中國建黨之事宜,當時參與會面的還有羅章龍、張國燾、李梅羹、劉仁靜等。李大釗在介紹維經斯基一行去上海后(當時牽線人是楊明齋),與陳獨秀通信相商,一致認為需要加快建黨的進程,并同時在北方和南方從事建黨的籌備工作。正在上海的陳獨秀來信討論政黨的名稱問題,李大釗毫不猶豫地回答:“就叫共產黨!”
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上海和北京的研究會同湖北、湖南、浙江、山東、廣東、天津等地及海外的先進分子逐步建立聯系,開始醞釀建黨事宜。
1920年6月,在上海原環龍路老漁陽里2號,陳獨秀與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等人商議成立新型俄國式的政黨,曾考慮叫社會共產黨。到8月,上海的黨組織正式成立,定名為中國共產黨。會上大家一致推選陳獨秀擔任書記,并決定由他函約各地社會主義分子組織支部。8月底,陳獨秀將上海的建黨情況告訴李大釗,希望“從速在北方發動,先組北方小組,再向山東、山西、河南等省和天津、唐山等城市發展”。李大釗復信說:“上海所擬議的要點都是切實可行的,在北京可以依照著發動起來。”
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學紅樓李大釗的辦公室里,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擔任書記。后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先后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干。
從1920年8月到1921年春,中國國內先后有6個城市建立起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旅日、旅法的華人中,也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各地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星火初燃,召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問題提上了日程。1921年6月3日,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取道歐洲來到上海,與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另一位共產國際代表尼克爾斯基會合。他們與主持上海黨組織工作的李達、李漢俊取得聯系,交換了情況和意見。李達和李漢俊同當時在廣州的陳獨秀、在北京的李大釗通過書信商議,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即,他們寫信通知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和旅日的黨組織,各派兩名代表到上海出席會議。
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正式開幕。出席會議的人員共有13人:上海的李達、李漢俊,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受陳獨秀指派的包惠僧。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馬林和尼克爾斯基作為共產國際的代表參會。
回望紅樓 初心依舊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由于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影響和當時形勢的推動,一批革命知識分子經過各自的探索,逐步劃清了無產階級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科學社會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流派的界限,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成長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在此過程中,北大紅樓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既是全國進步青年心向往之的地方,更是許多人理想信仰和革命初心確立的地方。
由于在中國較早傳播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加之在五四運動中所起的卓越引領作用,李大釗、陳獨秀在北京的知識界特別是在青年中有著很高的威望。在與青年的廣泛接觸中,李大釗、陳獨秀積極引導他們中的先進分子走上了馬克思主義所指引的革命道路。到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覺悟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中有:毛澤東、鄧中夏、張國燾、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羅章龍、陳潭秋、董必武、王盡美、鄧恩銘、俞秀松、張太雷、包惠僧、何叔衡、施存統、張聞天、惲代英等;有留日的李漢俊、李達、陳望道等;有旅歐的蔡和森、李維漢、周恩來、向警予、李立三、趙世炎、陳公培、聶榮臻、王若飛、李富春、劉清揚、陳延年、蔡暢、陳毅、鄧小平等;有留俄的瞿秋白、任弼時、蕭勁光、劉少奇等。
正是這批早期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成為創建中國共產黨的中堅力量,在建黨過程中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緊密結合起來,使思想理論與革命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建黨做了思想上、組織上、干部上的準備。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醞釀地、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地,北大紅樓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回顧梳理北大紅樓的歷史及其貢獻,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更有助于將蘊含其中的建黨精神代代相傳。
(編輯史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