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毛澤東主席觀看京劇 《奇襲白虎團》,由于這部戲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毛主席剛看完就迫不及待詢問劇中“嚴偉才”的原型是誰。經過一番調查得知,嚴偉才的原型,正是在朝鮮戰(zhàn)場上憑借機智勇敢奇襲白虎團的志愿軍68軍203師607團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
一
楊育才出生亂世,家境貧困。家里靠租種地主家土地為生,母親更是早早離開了人世,他與父親二人相依為命。為了吃頓飽飯,楊育才自小便給地主家放羊放牛。由于追趕牛羊常年在山間奔走,楊育才練出了利落的腿腳功夫。13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他在回家奔喪途中,不料遇到閻錫山的部隊,被強行拉去充軍。
善于奔跑的楊育才,很快被閻錫山部隊中的一個軍官看中,做了一名傳令兵。1949年,山西全面解放,楊育才也成了人民解放軍的俘虜。通過耳濡目染和我黨政策的感召,楊育才對這支為人民做事的軍隊產生了深深的認同感,他積極配合改造并堅決要求加入了人民解放軍,從此開啟了新的人生。
二
渡江戰(zhàn)役打響后,楊育才跟隨部隊奔赴前線英勇戰(zhàn)斗,多次立下戰(zhàn)功。楊育才在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后,一直有個愿望,就是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5月,黨組織根據楊育才的現實表現在經過慎重考慮后,同意了他的入黨申請。從此,楊育才訓練更加刻苦,表現更加突出。
1951年6月,楊育才跟隨部隊入朝參戰(zhàn)。其實,一開始楊育才并不在參戰(zhàn)隊伍的名單里,因為他入伍時間短,但在他屢次請求之下,組織最終破例通過了其赴朝申請。楊育才所在的203師609團在抵達朝鮮戰(zhàn)場后,由于對戰(zhàn)地環(huán)境不夠熟悉,決定成立偵察隊,負責偵察地形、刺探敵情。作為偵察員,最重要的就是要速度快、反應靈敏。在連長的舉薦下,有著“飛毛腿”之稱的楊育才被選入了偵察隊中。進入偵察隊后,楊育才和戰(zhàn)友們歷經艱險,順利完成了偵察地形、探路開道和收集情報的任務。表現突出、屢立戰(zhàn)功的楊育才,被提拔為偵察連的副排長。
1953年3月的一個清晨,楊育才踏著齊腰深的積雪執(zhí)行任務。他的手腳很快被凍僵,再加上一天沒吃東西,當艱難地走到一個小村莊附近時,終因體力不支暈倒在雪地里。一位朝鮮阿媽妮看他身著志愿軍軍服,便用盡全身力氣把他背回家。此時,楊育才的雙腳被凍得像生鐵一樣僵硬,不能用熱水洗,更不能用火烤。阿媽妮毅然解開外衣,把楊育才的雙腳裹起來抱在懷里,用自己的體溫慢慢暖化他的雙腳。楊育才一覺醒來,發(fā)現自己躺在暖烘烘的房子里,一位朝鮮阿媽妮正在為他烘烤衣服。楊育才感激地望著朝鮮阿媽妮慈母般的面容,眼淚抑制不住地奪眶而出。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戰(zhàn)場上英勇作戰(zhàn)、拼命殺敵,以實際行動來報答朝鮮阿媽妮的救命之恩。
三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戰(zhàn)役打響。上級交給楊育才一項艱巨任務:突襲“白虎團”。“白虎團”是南朝鮮精銳部隊“首都師”中的王牌,武器裝備精良,士兵訓練有素,戰(zhàn)斗力非常強悍,總統(tǒng)李承晚曾親自授予該團“虎頭旗”。
楊育才挑選了10名精銳戰(zhàn)士和2名負責翻譯的朝鮮人民軍,組成奇襲小分隊。經過商討,13人決定以“聯合國軍”美軍顧問和警衛(wèi)的身份悄悄混進敵營。楊育才身材魁梧、鼻子高挺,正適合裝扮成美軍顧問,其余12人則化裝成他的隨從人員。就這樣,按照事先計劃好的路線,一行人偷偷潛入到了第一道防線308高地前。此高地圍繞著厚厚一層鐵絲網,通過時有幾名戰(zhàn)士的手腳都被割破了。跨過鐵絲網后,他們便遇到了敵人苦心設置的雷區(qū)。
盡管大家非常小心,但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戰(zhàn)友還是踩到了地雷。楊育才聽到隊友發(fā)出的求救信號后,急忙小心翼翼上前查看。經過辨認,原來是顆美式反坦克地雷,這種地雷沒有達到90公斤以上壓力是不會爆炸的。為安全起見,他還是疏散開其他隊友,幫踩雷隊友成功脫離了危險。
跨過雷區(qū)后,楊育才發(fā)現隊伍中多出了一個人,這個人身著南朝鮮軍裝,默默地跟在奇襲小隊身后。為了不打草驚蛇,楊育才讓翻譯韓淡年靠上去摸清情況。原來這是個南朝鮮軍隊的傳令兵,他本來是和其偵察部隊一起行動的,可中途掉了隊。正當不知所措時,看到了楊育才一行人,以為是自己人,就悄悄跟了上來。幾人一聽便樂了,這不是送上門來的情報嘛!在小隊的審問下,南朝鮮士兵如實說出了“白虎團”團部的具體位置和口令。
繼續(xù)前進過程中,迎面過來兩個巡邏的南朝鮮士兵,楊育才決定試探下口令是否正確。他再次讓韓淡年迎上前去,并示意其他隊友作好戰(zhàn)斗準備。韓淡年大聲問道:“口令?”兩個巡邏兵看到為首的楊育才,以為是美國顧問,忙答道:“古倫姆!”韓淡年緊接著回復:“歐巴!”。看到兩人沒有任何反應,一行人可以確定口令準確無誤。靠著這個口令,楊育才帶著小分隊順利通過幾道關卡,來到“白虎團”駐地。
進入“白虎團”團部駐地時,小分隊被停在公路上的南朝鮮軍“首都師”機甲團第2營車隊阻隔。楊育才經過短暫思考,將小分隊分成3個戰(zhàn)斗小組展開突襲行動。他們先向敵營扔出幾顆手榴彈,在敵人還沒弄清楚怎么回事的情況下,炸掉了敵軍的儲油庫和彈藥庫。趁敵人慌亂之際,楊育才指揮小分隊沖過公路,直撲“白虎團”團部二青洞,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僅用十幾分鐘時間就結束了戰(zhàn)斗。此次突襲,小分隊共斃、傷敵機甲團團長及以下97人,俘敵軍事科長、榴炮營副營長等19人,繳獲5部電臺、31輛汽車和大批美式裝備,同時繳獲李承晚親自授予“白虎團”的“優(yōu)勝”虎頭旗。楊育才這支突襲小隊以零傷亡的代價,為金城反擊戰(zhàn)取得最后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四
1953年10月13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楊育才記特等功,1954年授予他“一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授予楊育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整個抗美援朝,朝鮮共給12位志愿軍指戰(zhàn)員頒發(fā)過一級國旗勛章,他們其中有9位在戰(zhàn)場上犧牲了,凱旋回國的只有3人,楊育才便是其中之一。
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楊育才跟隨部隊回歸祖國,此后在原濟南軍區(qū)部隊擔任副連職務,這一干就是11年。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經驗能力,還是軍功資歷,楊育才都有足夠晉升的資格。但由于曾經在閻錫山部隊的經歷,讓他的晉升之路十分艱難。對此,楊育才從沒有任何抱怨,面對一些人的不解,他只是平平淡淡地說了句:“我打仗是為了國家,不能計較個人得失,在哪里都能為國家做事。”直到11年后,《奇襲白虎團》 這部戲劇風靡全國后,主角原型楊育才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通過這部戲,毛主席也了解到楊育才這位英雄。毛主席對于楊育才的思想覺悟和樸素的精神十分贊賞,當即接見了這位戰(zhàn)斗英雄,并作出指示:他以前也是被逼無奈,現在他是對人民有功的,英雄不能就此埋沒。在毛主席的關心下,楊育才的職務升遷問題得到了解決,直到退休時,他已經成為副師長級別的領導了。
楊育才也沒有辜負毛主席的信任,不論在何種崗位上,他都始終堅持著“在哪里都能為國家做事”的原則,兢兢業(yè)業(yè)、無私奉獻。1981年離休后,他仍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為國家盡自己最后的一份力。1999年,楊育才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3歲。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并傳承下去。
(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