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到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攻占了韓國約90%的土地,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然而,9月15日,美軍率領“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不久便將戰火燒至我國邊境。同時,美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阻止我解放臺灣。在這樣的情況下,同年10月25日,應朝鮮請求,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經過3年多的嚴酷戰爭,朝中人民軍共殲敵109萬余人,其中美軍39萬余人,志愿軍共殲敵71萬余人,自身傷亡36.6萬余人,敵我傷亡比約為1:0.51。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軍威、國威。
有戰爭,就不可避免地有戰俘問題。據我國查證,在朝鮮戰爭中,美國和聯合國軍被俘46523人,但美聯社在1953年公布的聯合國軍被俘人數是18286人,大大縮減了數字。我志愿軍官兵先后有20905名被俘,其中60軍180師的官兵占了三分之一多,朝鮮人民軍被俘70183名。
那末,敵我雙方是如何對待戰俘的呢?我們且選取當年敵我雙方被俘最高軍官作一比較。敵我雙方被俘的最高軍官都是師級軍官,我方是志愿軍第3兵團60軍180師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吳成德,美軍則是陸軍王牌第24步兵師師長威廉·費舍·迪安。
吳成德(1912~1996),山西新絳縣人,1937年參軍,同年9月入黨,曾參加了百團大戰、中條山反“掃蕩”等戰斗。抗戰勝利后,他又率部參加了解放運城、晉中、太原等城市的攻堅戰;1950年入朝作戰。1951年5月為掩護主力后撤,180師全師陷入重圍,分頭突圍中,他帶領部分戰士在朝鮮37度線附近的山區打游擊,在冰天雪地中堅持了整整14個月。直到1953年春只剩下3個人的時候,吳成德被美軍的搜山隊所俘,送進了釜山“戰犯”監獄。作為被俘虜的志愿軍最高將領,美國人對他十分“看重”。為了從他嘴里得到有用的情報,他們對吳成德使用了包括電刑在內的嚴刑拷打和折磨。毫無所獲之下,他們把吳成德關在了一個黑屋里,用兩個高音喇叭一刻不停地對著吳成德高喊“快交代”,使吳成德的精神受到了難以想象的煎熬。面對敵人的非人折磨,吳成德始終咬緊牙關,堅持斗爭,從沒有放棄返回祖國的信念。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生效,雙方開始大批交換戰俘,吳成德是最后一批被遣返回國的。吳成德是1953年9月2日被遣返的。那天,幾個美軍士兵拎著一桶水,來到單獨關押吳成德的房間,要他洗澡。這是美國人在移交戰俘前例行的“美化”,企圖掩蓋他們虐待戰俘的真相。已被折磨得不成樣子的吳成德一腳將水桶踢翻。美軍士兵無可奈何,便拿來水龍頭,把他渾身上下沖了個透濕,然后扔進來一套新衣服要他換上。吳成德隨手把這套衣服摔出了室外。他靠在墻邊,精心地用針線縫補腳上的鞋子。這雙鞋,是他從國內穿到朝鮮來的。在被關押期間,他看到它,就好像回到了家鄉,看見了親人。這雙舊鞋子,給了他活下去的信念,后來被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收藏。上午9時左右,當熟悉吳成德的中方人員見到他的時候,都幾乎認不出他了:僅僅幾個月的戰俘營生活,就將吳成德折磨得骨瘦如柴,原來130多斤的體重只剩下了90多斤,身體十分虛弱。
再來看威廉·費舍·迪安(1899~1981),1922年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二戰中曾被授“卓越服務十字勛章”。二戰結束后,迪安被任命為駐日美軍第24步兵師師長。朝鮮戰爭爆發后,迪安率第24師參戰。在接受韓國記者采訪時,他輕蔑地將朝鮮人民軍稱為“農民軍”,還嘲笑說:“我很想嘗嘗平壤冷面。”可真的開戰,所謂的“王牌師”初戰即被打得落荒而逃,迪安和一小部分人員逃到山林中。
據一個被俘的美軍軍官說:“我們美軍投降有四個條件:一是子彈打光了,二是沒飯吃,三是通訊聯絡中斷,四是被包圍突不出去。”迪安還算是有“骨氣”的,在山林中轉悠了36天,終于找到出山的路口。1950年8月25日,當他爬到全羅北道珍郡附近時,被朝鮮游擊隊俘虜。原本體重170磅的迪安被俘時,只剩70磅。獲悉迪安喜吃“平壤冷面”,不知是不是有意為之,朝鮮軍官后來竟安排迪安吃了好幾頓“平壤冷面”,讓他“大飽口福”。
迪安在朝鮮北部的戰俘營里和其他美軍戰俘一樣受到了優待。中朝方還安排他會見記者,并配了專門的英語翻譯。其間,華盛頓宣布他已“以身殉國”,美聯社還煞有介事地報道了他“與敵同歸于盡”的長篇通訊。1951年,美國國會還授予迪安國會榮譽勛章,比“卓越服務十字勛章”又高了一級,并在五角大樓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可沒有不透風的墻,不久美國 《圖片郵報》 將迪安還活在戰俘營的消息捅了出去,還配了兩張迪安的正面照片:一張是被俘時皮包骨頭的迪安,一張是被俘一年半后身體壯實的迪安。有圖有真相,為此,迪安妻子跑到國會,控訴政府“捏造事實”編造假新聞,一時弄得華盛頓好不被動。
戰俘營中的迪安吃飽睡足后,準備把自己的被俘經歷寫成《在朝鮮被俘歷險記》。1953年春,紐約出版商鮑斯·卡特得知這一消息,通過在朝鮮開城采訪停戰談判的美國記者,再通過中國記者帶信給迪安,準備出版他的這本歷險記,開價5萬美元。迪安在戰俘營里說“不”,轉而開價10萬。

1953年8月6日,朝中代表設宴為迪安送行。席間,迪安喝得酩酊大醉。9月4日,迪安被送回美國。此后,他閉門謝客,如約完成了撰稿任務。其間他還寫過一封信給中朝領導人,“以一個普通軍人的身份,表達遠離戰場的特殊感情”,署名為“死而復生的美國公民”。
這就是朝鮮戰場上中美雙方被俘最高級別人員的戰俘生涯。看得出,迪安在我方的戰俘營中受到了善待。其實,我軍從紅軍時期就對俘虜實行寬待政策,不殺不辱,不沒收私人財物,對受傷者給予治療,并妥善處理死亡戰俘的遺體和遺物。
但我方的吳成德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別說受到宴請,在戰俘營中吃頓飽飯都是奢望。雖然美國是簽署了關于戰俘的日內瓦國際公約的國家,但并沒有人道地對待戰俘,吳成德的遭遇就是一個明證。連我軍最高級別的戰俘都是如此,其他戰俘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可見美軍虐待戰俘的丑聞,早在半個世紀前就臭名遠揚了。
(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