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5月30日上午,大江南北雜志社2023年全國聯絡站工作會議在江蘇省鎮江市舉行。這是大江南北雜志社自2019年5月舉行第27次全國聯絡站工作會議以來,首次召開的全國聯絡站工作會議,老友新朋共計160余人歡聚一堂,暢敘友誼,共商齊心協力辦好紅刊之大計。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劉蘇閩因健康原因未能到會,發來了書面發言。他說,三年來,各地聯絡站的同志們克服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經費緊缺,征訂發行和學用活動受到諸多限制等困難,積極想方設法,竭盡所能,探索形式多樣、行之有效的征訂發行方法,使發行量繼續保持高位運行,達到期發13萬份以上,取得這樣的成績殊為不易。這充分說明,我們聯絡站的工作基礎是扎實的,是經得起考驗的。他向獲獎的72家聯絡站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多年來關心支持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建設和 《大江南北》 發行工作的單位和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他說,這次會議給代表發了紀念總書記給我會百歲新四軍老戰士回信一周年的新書: 《從抗日烽火到新時代——新四軍老戰士的百年征程》,在此介紹一下有關情況。2021年是建黨百年,春節前我會46位年逾百歲老戰士給總書記寫信,表達了對黨的一片深情和無限忠誠。2月18日,僅間隔15個工作日,總書記就回信了!總書記的回信現已編入《習近平書信選集》 第一卷。
劉蘇閩指出,總書記的回信言簡意深、非常重要。一是贊揚了新四軍老戰士光榮的革命歷史貢獻和深厚的愛黨之情;二是強調中國革命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突出了革命斗爭實踐的歷練,對理解感悟黨的初心使命有著重要作用;三是指出了全黨即將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對老同志們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提出了要求。2021年2月20日,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與我們一起學習總書記回信,并登門看望了百歲老戰士顧海樓。他深刻闡述了總書記回信的重要意義,贊揚老戰士光榮的歷史貢獻和寶貴的革命精神,對我會工作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劉蘇閩說,我們將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銘記領袖關懷,踐行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他相信,隨著形勢發展和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2024年的征訂工作一定能取得新的業績。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上海市黨史學會名譽會長張云出席會議并講話,他說,《大江南北》 能夠取得這些優異的成績,是合力的結果。首先是得益于在座各位聯絡站同志們的支持,你們代表了各地黨史辦、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關工委、老促會等單位,以熱愛紅刊、學習紅刊、宣傳紅刊為己任,全心全意全過程的鼎力相助,攻堅克難,開展了行之有效的征訂發行工作,保持了刊物高位運行的良性發展態勢。

他說,刊物的發展,離不開辦刊同仁們的努力。《 大江南北》以鮮明的政治立場、堅定的黨性原則,對編輯業務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編輯好每一篇文章,歷經30多年的艱辛探索,以講好新四軍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正能量為特色,在林林總總的期刊家族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青睞。特別要提到,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和 《大江南北》 雜志,多年來得到了習近平、江澤民、俞正聲、李強、韓正等領導的親切關注,為我們學習研究宣傳黨史提供了基本的遵循,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大江南北雜志社社長楊元華向會議匯報了 《大江南北》 雜志近年來的工作。他說,以高度政治熱情宣傳黨的二十大,是 《大江南北》 雜志的首要任務。作為主流媒體,宣傳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是本刊義不容辭的、必須全力做好的任務。從去年第12期至今年第3期,我們都在頭條位置設專欄,編發了5篇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體會文章。 《大江南北》 編輯工作的一個重要特色,是抓住重要的歷史紀念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勝利和新四軍組建85周年、毛澤東主席為學習雷鋒題詞60周年、“南京路上好八連”命名60周年、中共三大召開100周年、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這些重要的紀念節點,我們都組織、編發了有分量的紀念文章。
他說,本刊有多個受到讀者歡迎、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欄目,如“歷史研究”、“時事縱橫”、“揚我中華魂”、“神州風采”、“文化戰士天地”,以及封底漫畫專版等。搞好這些品牌欄目,仍是我們下功夫做編輯工作的重點。“歷史研究”欄目除與老作者緊密合作外,還刊發了一批中青年學者的文章,他們的熱情很高,視角和語言比較新鮮。我們樂見“歷史研究”欄目作者年輕化。
楊元華真誠希望各地聯絡站的同志們與雜志社共同努力、共克時艱,把發行量繼續保持下去,特別是在一些發行基數不大或者一些空白點的地區,能有所突破。同時,他希望各地聯絡站做好新老交替,建全組織機構和發行網絡,從組織體系上保證聯絡站工作在發行、學用、組稿、撰稿、反映讀者意見等方面更上一層樓,把聯絡站工作搞得更有聲色。
會上,大江南北雜志社主編徐曉蔚宣讀了先進聯絡站獲獎名單,其中特優獎14家、特等獎11家、一等獎5家、二等獎10家、三等獎18家、奮進獎14家。
來自蘇浙滬三地聯絡站的5位負責人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
鎮江市聯絡站主任莫仲鈞深情地回憶起38年前,大江南北雜志社鎮江聯絡站成立時的情景。他說:“ 《大江南北》 雜志確實是一本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優秀期刊。我對這本雜志是有深厚感情的,幾十年來每期必看,還經常做些摘錄,有些重要的學術觀點和史料還吸收寫進自己的著述中,可謂得益匪淺。現在,我雖然已是虛87歲的耄耋老人,但我自信還能繼續為雜志的征訂做一些貢獻。我要盡最大努力克服困難,盡最大可能繼續把征訂工作做好做實,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崗。”

南通市老促會原負責人王昀介紹了他們的征訂經驗,他說,南通“訂用結合,傳紅先行”,把征訂和學用緊密結合起來“。學用紅色期刊心得體會交流活動”在南通已廣泛深入開展多年,成為南通老區宣傳工作的一大重要特色和品牌。他們讓紅色期刊進學校、進村居、進企業、進機關,廣泛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層層評選推薦優秀心得體會。南通每兩三年組織一次全市性的交流,對經專家評選出的優秀學習體會文章予以表彰獎勵。他們還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如東縣馬塘中學“千人學紅刊”,成效斐然,他們兩次在該校召開現場推進會。在縣一級層次上,他們先后總結推廣了通州區和海安縣(市)的經驗,使學習宣傳活動有聲有色。通州區老促會在觀摩如東縣馬塘中學“紅刊進校園”活動現場后,他們立即到十總中學搞試點,接著召開現場會,把全區中小學“紅刊進校園”活動推向更高層次。海安全市15個區鎮、街道全部召開了學用紅色書刊心得體會交流大會,區鎮、街道和市老促會主要領導都到會講話,征訂工作因而正常而有序進行。
揚州由于機構改革、部門合并、人員調整,去年的征訂工作遇到了較大困難。揚州中心聯絡站負責人陳榮坤說,面對這些情況,全市各聯絡站的負責人和聯絡員不氣餒、不怕難,放下身段、以情感人,主動上門進行溝通宣傳。這樣面對面的溝通宣傳,解除了對方思想上的障礙,得到了認可和支持,從而使揚州 《大江南北》 雜志的征訂數量穩定高位。今年,市新四軍研究會將把年度會員大會與 《大江南北》 征訂工作會議放在一起召開,同總結、同部署、同交流、同表彰。各縣(市、區)新四軍研究會和 《大江南北》 雜志聯絡站緊密協同,共同抓好2024年度 《大江南北》 雜志的征訂和學用工作。
浙江上虞在3年疫情中的發行實現了年年穩中有增,原因何在?上虞聯絡站主任趙林說,除了老領導張柏大的努力外,還有一位“幕后人物”就是沈樹根。沈老是全國僅存的51位抗美援朝一級戰斗英雄之一,每次到上海參加完《大江南北》宣傳會議后,都會向市委領導匯報。市委領導對他很尊重,他提要求,往往有求必應。沈老英雄的影響力至今還在起作用。明年,他們在發行總量上,要保持老訂戶,發展新訂戶,盡量把征訂工作向偏遠農村地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推進,征訂紅刊也要與時俱進!
《大江南北》 已走進了632米高的上海地標性建筑“上海中心”,這是上海市浦東新區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原會長顧國平在會上透露的。他說,浦東新研會以模式創新為先導,努力拓展受閱面。首先要爭取財政資金支持,使更多的訂閱量納入統盤計劃,做強資金支撐。同時,開辟企業訂閱戶,鼓勵企業“獻愛心”,激發企業訂閱潛能。他們還將紅刊贈送至祖國西部和部隊及在京老干部,送至浦東對口援助的新疆莎車縣、西藏江孜縣、云南西雙版納州,也為山東聊城市有關方面和源自于浦東的子弟兵部隊,以及浦東籍在京老干部贈送300多份。浦東明年的訂閱目標是:確保基數,略有增幅,逐步攀升,爭取突破,確保訂閱目標圓滿實現。
參加會議的還有(排名不分先后):伏波、朱慧玲、張生根、王傳厚、張懷旗、楊建國、董國祥、花保榮、趙金隆、金新華、陳茂友、周蘇蔚、蔣國飛、華明榮、龐家樂、朱晨、方錫明、吳惠芬、孫志明、金耀良、張冶晴、曹石劍、張帆、蘇正珠、孫榮、周順林、李旺、顧學云、施炳龍、石金華、姜兆軍、印建飛、朱慧、劉和生、沈壽友、黃兆林、趙泉舫、張宏貴、俞凌云、魏震霖、李榮樺、羅志平、鄭桂發、徐存華、肖揚東、鐘士和、劉翠花、陳鳳良、劉志寬、周可覺、姜田兵、劉漢英、陳海云、裘友根、黃志益、嚴小平、胡國民、朱懷全、尹必勝、張華章、吳武忠、李建舟、劉君、阮茂榮、蔡定根、林景滿、吳華、趙學文、胡國標、張其梅、芮進西、陳杰、劉勇、李學賢、董琦、周亞南、楊月錦、衛岳、施元明、王克恩、張明是、黃永華、黃長福、吳錫榮,以及李三星、陶麗、鄭蔚、盧天琳、余子富、賈勇等。
下午,出席會議的全體同志參觀了位于丹陽的上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編輯 韋 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