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召開的揚州市新四軍研究會三屆三次理事會上,寶應縣西安豐中學老支書、老校長陳以和應邀介紹了他多年來宣講紅色故事的情況及效果,生動的事跡十分感人,在會場上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
陳以和1971年參加教育工作,1981年入黨,任教于寶應縣西安豐中學,擔任校長、書記十余年,2006年退休,今年78歲。西安豐曾是新四軍一師師部和蘇中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機關所在地,粟裕、陳丕顯、管文蔚、彭沖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戰斗過,留傳下了不少有關新四軍的故事和遺跡,當時西安豐被稱之為“蘇中小延安”。陳以和長期在西安豐工作和生活,耳濡目染,了解了新四軍在蘇中地區開展抗日斗爭的情況和事跡,既深受教育,又非常感動。于是,他從1995年春開始收集新四軍在蘇中特別是在寶應的革命斗爭歷史資料,并加以審核、校正,編寫成故事,在中小學生中宣講。截至2022年6月,陳以和在縣內及上海、淮安等地作了180多場宣講,聽眾達11萬余人。另外,他利用設在西安豐的“蘇中革命歷史紀念館”平臺,接待了來自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新四軍、八路軍老戰士及其后代,以及來自各地的參觀者,為他們講解新四軍在蘇中的戰斗故事數十場次。
為了掌握和豐富自己的宣講內容,陳以和在征集革命斗爭史料過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難,力求準確完備。早在2000年前后,他自費20000多元,先后去北京2次、上海6次、南京8次,拜訪老同志,搶救整理資料。在拜訪時,為表達老區人民對老同志的尊敬和慰問,他自費購買藕粉、鴨蛋、蓮藕汁等寶應土特產品。蘇中公學原秘書長李誠,家住南京空軍招待所附近,陳以和拿著寶應縣政府的介紹信,到空軍招待所住在一個每晚40元的最便宜的通鋪房間。此房間多年沒人住,他便自己打掃后,點上蚊香,睡了一夜,服務員也深受感動,結賬時只肯收20元。李誠一早來招待所后,從服務員那里得知情況,動情地說“新四軍精神又回來了”,趕緊拉上陳以和到他家吃早飯。早飯后,李誠將兩箱原準備寄往他處的資料,無償轉贈給陳以和。
在寶應縣內及周邊地區收集資料時,陳以和在自行車后架裝上一箱方便面,騎著車去收集,餓了就泡一碗方便面充饑。為了擴大收集范圍,陳以和通過發征集函等方式來“大海撈針”。2013年冬,他共發出征集資料函4000余封,收到回復和寄來資料的有200多件。陳以和還非常注意收藏新四軍的實物史料,一份1943年創辦冬學的布告,他自己花了600元購買到手;一張新四軍52團油印的“火線報”,他先后磨了5年時間,花了200元,才從一位老同志的兒媳婦手中購得。陳以和收藏的夏征農、張藩、梅嘉生等新四軍領導干部給蘇中公學的題詞,有人多次登門愿意高價收購,他都婉言謝絕。西安豐“蘇中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成后,他將所有的這些原件都捐給了紀念館,以發揮其更大的宣傳教育作用。
陳以和在傳播紅色文化過程中,注意運用多種宣傳形式。1997年他主編了《 綠草蕩畔風雷激》 一書;2001年編著了反映新四軍革命斗爭的24萬字的《 蘆蕩烽火》,2017年又增補到41萬字再版;2016年編寫了紅色劇本《架船橋》,編寫了小淮劇 《堅貞不屈的謝區長》;2018年編寫了小淮劇 《中國保爾——吳運鐸》;2020年寫成了24集電影連續劇《江淮勁旅》;2023年又編寫了五幕現代淮劇 《送別》。為了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陳以和創新宣講形式,從2022年6月開始,向他的學生學習抖音知識,一個多月后,即從7月26日開始,他就在抖音平臺開設了“喜迎二十大,講好紅色小故事”的欄目,至當年10月12日,共計31講,收看觀眾達31萬多人。從2022年10月13日開始,他在抖音、西瓜視頻、頭條3個平臺開設“講紅色故事,傳遞正能量”專欄,堅持每天一講。至今年3月上旬,已有130講,僅抖音平臺觀眾就達34萬多人,現在每天在3個平臺的點擊量達數萬人次。視頻觀眾遍布全國各地和港澳臺地區,粉絲人數不斷攀升。經過8個月的努力,已有130多個短視頻通過了中視頻合作計劃發布(不含抖音數據)。
陳以和多年來為傳播紅色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曾先后被市、縣黨委相關部門和省、市、縣教育系統評選為先進個人、優秀黨員、關心下一代優秀工作者。2023年初,他被評為揚州市2022年度教育十大新聞人物,被揚州市新四軍研究會評為傳承紅色基因先進個人。在揚州市新四軍研究會召開的這次會議上,陳以和激動地說:“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教書育人,現在書不教了,育人的事還要繼續做下去。我要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為宣傳新四軍鐵軍精神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再作貢獻。”贊許的掌聲在會場上再次長久響起。
(編輯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