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來自方方面面的信息在給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呈現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亂象。前不久,某款軟件因編造的信息“有理有據”,幾乎以假亂真,被戲稱為“史上最強造假工具”,引發人們對于虛假信息泛濫的擔憂。另外,還有虛假匯款、虛假中獎、虛假招聘、虛假借貸、虛假認證等,給人們增添煩惱,甚至帶來財產、精神等方面的損失。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信息工具及傳播手段層出不窮,信息發布、傳播的成本大幅降低,而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更容易使人們在獲取信息時“斷章取義”。出于個人安全需要,也為了維護公共信息安全和網絡環境,每個人都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有意識地對信息加以鑒別,對虛假信息不信不傳,不能被虛假信息遮望眼。
我們接觸信息時,可通過探究信息來源、傳播渠道,以及其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等加以甄別,冷靜看待,形成獨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避免被虛假信息所迷惑。特別是對于涉及人身、財產的敏感信息,可通過交叉比較、反復求證,確認其真實性,避免上當受騙。保持警惕,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就可以有效預防和降低虛假信息的危害。
多數信息都有多面性,如果不經查證便擅自闡述觀點,很容易以訛傳訛。尤其是隨著AI等技術的應用,虛假信息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我們作為信息的受眾,同時又是傳播者,不能單憑主觀臆斷發表意見和評論,也不應不分良莠地助其傳播,而要使虛假信息失去生存的土壤。這就更需要切實提升自身認知水平,增強鑒別能力。
另外,遇到已被確認的虛假信息,該抵制的要抵制,該舉報的要舉報,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對虛假信息人人喊打的局面。一旦受到虛假信息侵害,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維權,讓那些制造、傳播虛假信息的人受到應有處罰,促進信息環境的不斷優化。
(本欄編輯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