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革命家陳云,有一個著名的調查研究十五字訣:“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只要時間允許,陳云會親自率工作組下鄉下廠,如果實在太忙,抽不出身來,就讓那些敢于講真話的知心朋友和身邊工作人員,代為聽取基層干部、群眾呼聲。
1961年6月27日,上海青浦小蒸公社一戶農家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他們一住就是15天,在底樓客廳與農民們交流座談,察看養豬場、自留地,還深入食堂、集市了解情況。后來,這些調研經驗形成了 《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 等三個專題報告,為中央制定和調整農村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這些神秘客人,正是陳云親自率領的中共中央農村調查工作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久,197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集中3年時間搞好國民經濟調整,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奠定更加穩固基礎,同時決定成立財政經濟委員會,由陳云、李先念掛帥,統一管理全國的財政經濟工作和調整工作。陳云的議事日程上,急需處理上海寶山鋼鐵廠的問題。這是一家從日本引進成套設備、新建的特大型鋼鐵企業。在確定調整國民經濟方針后,寶鋼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有人甚至認為建設寶鋼是上了外國資本家的當,現在是騎虎難下。陳云并沒有輕易下結論。他的辦法還是調查研究后再說。
陳云在北京了解了許多寶鋼的情況,請薄一波邀集長期從事冶金工業、機械制造工業和經濟工作的領導進行座談。5月30日,他又親自到上海調查研究,一方面聽取上海市委和寶鋼工程指揮部匯報,一方面派辦公室主任王玉清深入寶鋼工地現場。陳云同志邊調研,邊考慮寶鋼建設問題。他最初考慮基本立足國內、關鍵設備進口;到上海調研時,考慮設備全部進口,還要買技術、買專利;離開上海后,才確定還是按國家計委、經委、建委、冶金部、外貿部、一機部和中國人民銀行1979年5月9日提出的 《關于寶鋼建設工作安排的報告》 辦。
6月16日,陳云在財經委會議上講話,要求寶鋼干到底,買設備同時買技術、買專利。你看看,從最初了解寶鋼情況,到形成正確決策,中間經歷了幾個過程,才使最后的決策更符合實際、更正確。陳云認為“所有正確的政策,都是根據對實際情況的科學分析而來的”,主張“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
調查研究,不可急于求成。決策,需要靜下來,去掉浮躁,如果急于求成,如果“政績沖動”,往往就會只求速度。有一個成語叫做“欲速則不達”,說的就是心急帶來的副作用。
調查研究是個細致活兒,不僅要聽領導匯報,聽專家意見,也要聽取群眾建議;不僅要聽支持者意見,也要聽反對者意見,然后在剝繭抽絲、反復分析對比中,一步步形成正確的決策。
調查研究,最忌深入不實、深入不夠,功夫不到、深入不到,省工省力、浮在表面,偏聽偏信、不聽反對意見。要像陳云那樣調查研究: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聽原汁原味的話,看不加粉飾的景,最終作出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