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成長經歷中的重要事情。凡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都不會忘記,雖然物質生活相對拮據(jù),但看電影可算是一種小小奢侈,電影是貧困歲月的娛樂、純真年代的享受。能看到免費電影,更不容易。
當時,在金華軍分區(qū)、348部隊軍人俱樂部、地區(qū)公安處(公安支隊)等地,會時不時地放映電影,大部分是一些軍教片,諸如 《地道戰(zhàn)》 《地雷戰(zhàn)》 《平原游擊隊》 之類的電影。那會兒,家父在金華軍分區(qū)任職,我們兄妹作為家屬就有了看電影的便利。軍分區(qū)一般是一周放一次電影,每臨放電影那天,便是分區(qū)大院孩子們的盛大節(jié)日。晚飯后,大家早早就搬著小竹椅去操場(下雨天是禮堂)幕布前占位了。當然,也搞些“走私”活動(即私帶人來蹭看電影)。記得當時軍分區(qū)大院家屬區(qū)有兩處地方是開便門的,一處是靠螺螄巷郭政委住處旁的小門,還有一處便是靠近第一初級中學弄堂的小門。因為,在放電影那天,軍分區(qū)大門口是有人守著的,只有分區(qū)工作人員和其家屬才可出入。我們便通過這兩個“后門”將公安處、公安支隊、地委和專員公署,以及348部隊的子弟同學“領”進大院來看電影。
作為回報,輪到他們那里放電影,他們也會通過各種途徑,把我們“領”進去的。有時電影片是各地區(qū)軍警單位跑片的,我們也樂此不疲,百看不厭。當然,348部隊軍人俱樂部是不太好“染指”的,因為他們杜絕后門就很有一套——看電影發(fā)票子,以致我們常埋怨348部隊所屬的子弟們“小氣”。
記得有一次,348部隊放電影,是在露天操場放,附近老百姓都來看了,墻頭、樹上、幕前、幕后面擠擠挨挨都是人。放的片子,我已說不出片名,只記得是一個體育片,不厭其煩的體操的單杠、雙杠、高低杠,跳上跳下,旋轉來旋轉去……如今,絕對算不上什么稀罕,可那會兒大家看得津津有味。至今回想起來,我也說不出電影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魅力,回想起來,對于我這個喜歡看 《紅日》 《逆風千里》 《南征北戰(zhàn)》 等戰(zhàn)斗片的孩子來說,能堅持看完這場電影,無非是看個生動,聽個響動,也許還夾雜著有看電影資格的優(yōu)越感、虛榮心作祟。
后來,我參了軍,正值“文化大革命”,電影幾乎成了絕響。部隊放電影,都是黑白片 《新聞簡報》;西哈努克親王和莫尼克公主,似乎是那時電影的“名星”,當然也是彩色的。看過的故事片屈指可數(shù),都是些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的片子,那會兒邊吸1角6分一包的阿爾巴尼亞扁香煙,邊看阿爾巴尼亞電影倒是別有一番滋味。后來就是革命樣板戲影片 《紅燈記》 《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 等。年輕時,我們還不懂藝術欣賞,一個連隊一天割了70多畝稻子,晚上還得帶上小馬扎跑10多里去團部看電影。因人多,坐在銀幕反面看電影。集體行動,不許開小差,有軍紀罩著嘞,雖勞累疲乏,也只能硬頭皮捱時間。
那時候,能讓我眼前一亮的影片是朝鮮影片 《賣花姑娘》。那天,我們一個營全副武裝,從離城20來里的竹馬館駐地跑到金華人民電影院看 《賣花姑娘》。這部片子很煽情,整個電影院都是軍人唏噓的泣淚聲,不是因為色彩,也不是漂亮的女演員,主要是劇情,把財主欺侮窮人的印象深深地嵌入了我們的腦海,至今仍記憶猶新。我敢說,當時,看了這部電影后,倘若要我們立即上戰(zhàn)場,去解救尚在受苦受難的人民,我們準會義無反顧地沖上去。我當時感受就是這樣,真的。
再后來,就有了內部片,什么 《山本五十六》 《啊,海軍》 等,只局限于排以上軍官看,我等戰(zhàn)士是無緣的。幸哉,我退伍了,重新當上“家屬”,于是也常去揩油看內部片。在那場“史無前例”結束后,正當百廢待興,文藝政策有所松動,內部片增加了“新內容”,有外國片,有時翻譯還是現(xiàn)場旁白的。這類片有一些現(xiàn)今看來可以說是再平常不過的鏡頭,可在那時候,就算有些“色”了。當時,在放映內部片的影院外面,常常有不少“黃牛”游蕩,因為有需求,就會有“市場”,而且“生意”還不錯。
隨著開禁,《劉三姐》《 洪湖赤衛(wèi)隊》《 紅日》《 打擊侵略者》等一批老片復映,那爭睹的場面,簡直有些“萬人空巷”的味道。那會兒,電視機還不普及,對普通百姓來說,看電影是最實惠的文化消費,尤其是戀愛中的青年男女,上電影院一起看場電影似乎是個必不可少的程序,于是在電影公司、電影院有親戚的人就“吃香”起來,走后門弄電影票就應運而生,能弄到熱門電影票的就成了一個人有能耐的標志,也是男青年向心儀女友獻殷勤的一種炫耀。
漸漸地,電影院成了城市最聚集人氣的場所,這邊出口散場人群蜂涌而出,還不及清場,那邊進口已有人魚貫而入了,影院門口到處可見等“退票”的人。為了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除了人民電影院,連只有長條板凳的長樂劇院、群眾劇院也放起了電影……盡管如此,也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電影文化的需要。
這時候,《傷痕》 《少林寺》《芙蓉鎮(zhèn)》 《小花》 等一批新電影應運而生。我是幸運的,當時在金華某企業(yè)黨委宣傳科工作,看了電影 《咱們牛百歲》,寫了一篇影評,經報紙一登,引起電影公司的重視,成了金華市工人文化宮的工人影評員。于是,每次金華上新片,我就可以憑票先去電影公司內部試映室先睹為快,不過不是白看,得給當時一張電影小報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