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碎花藍衣裳的船娘熟練地搖動著船櫓,一尾小船便輕輕地犁開平靜的水面,向蘆蕩深處駛去。蜿蜒的水道兩岸,青澀的蘆葦在春風中搖曳,偶爾有幾只白鷺從蘆葦叢中驚起,飛向天空……船入“蘆蕩迷宮”,船娘便手指蘆葦深處說,這就是當年沙家浜36位新四軍傷病員治傷養病之處。
沙家浜,一個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地名,當年那部同名的革命現代京劇 《沙家浜》,讓這個常熟小鎮家喻戶曉、名揚天下。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段段精彩絕倫的戲段唱腔,更是深深植入那代人的記憶中。進入新世紀的2006年,又因成功拍攝了電視連續劇 《沙家浜》,使這一抗戰勝地又重新走進大眾的視野。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搏擊的人們,是需要從抗戰勝地中汲取精神的滋養,沙家浜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旅游的熱點,特別是每當秋季,常熟大地稻谷飄香,沙家浜里蘆花飛舞,陽澄湖蟹膏肥黃美,引來各地旅客到此打卡。我清晰記得,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后,一個天高云淡、風朗氣清的秋日,我跟隨一所學校的師生,慕名來到向往已久的沙家浜。走進這座古樸的常熟小鎮,我們饒有興趣地查看了電視連續劇 《沙家浜》 拍攝留下的部分實景,觀看了實景劇“蘆蕩烽火”,品嘗了聞名遐邇的陽澄湖大閘蟹,體會到人們常說的沙家浜最美的時節是秋天,美景加美味,令人流連忘返。
今年4月,三年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的第一個春天。杭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專程赴江蘇常熟,考察參觀抗日勝地沙家浜。比起我15年前第一次來時看到的情形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今日沙家浜早已成為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景區占地6000多畝,其中有濕地保育區、濕地娛樂區、濕地植物園、蘆葦迷宮、革命教育區、國防教育區和橫涇老街等。4月26日這一天,春光明媚,氣候宜人。上午9時許,我們到達景區大門時,只見旅游大巴魚貫駛來,各地游客絡繹不絕,廣場上人頭攢動。4月的沙家浜讓人感受到了春天那明快輕盈的腳步,還沒到“五一”假期,旺盛的客流、回暖的消費熱浪已迎面撲來。
這一天,在景區大門前的廣場上,恰巧舉行全國城市濕地聯盟第三屆論壇開幕式,會場背景臺上正播放著東道主——常熟陽澄湖、沙家浜的宣介片。美侖美奐的畫面,詩情濃郁的解說,動聽悅耳的音樂,讓沙家浜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吸引住眾多游客駐足觀看,令他們對陽澄湖、沙家浜的美發出由衷的贊嘆!
走進景區,視力所及,草木蔥郁,綠意盎然;湖泊如鏡,碧波盈盈;水道蜿蜒,青葦搖曳;行樹成蔭,微風拂面。這絲毫不遜色于沙家浜“稻谷香,蘆花放,岸柳成行”的秋色。大自然的巧奪天工,扮靚了沙家浜的春天,風姿綽約,儀態萬方。

沙家浜之錦繡江南的優雅、“魚米之鄉”的富庶,不禁令人思緒萬千。憶往昔,在國土淪喪、全民抗戰的年代,陽澄湖畔的沙家浜成為了蘇、常、太游擊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利用陽澄湖地區天然地理條件,展開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斗爭。當我們走進這座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正門前大理石照璧上鐫刻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葉飛上將的題詞:“沙家浜的意義在于,在滬寧鐵路武進以東直到上海地區(即江南東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軍六團以江抗名義東進,建立了陽澄湖為中心的蘇常太根據地,以及澄錫虞、嘉定、青浦根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題詞中的“蘇常太”是指蘇州、常熟、太倉;“澄錫虞”是指江陰、無錫、常熟。從題詞中我們可以看出廣義的“沙家浜”,是指以陽澄湖為中心、幅員遼闊的整個蘇南水鄉地區。1939年5月,葉飛率領的“江南抗日義勇軍”東進作戰,與抗日武裝“民抗”、“新六梯團”在陽澄湖畔會師,橫掃日偽據點,打擊流散土匪,形成蘇常游擊區……今天,人們來到這里駐足凝視,拍照留念,深情回望這段未曾遠去的烽火歲月,深切緬懷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兒女,矢志弘揚鐵軍精神,奮進新時代偉大征程。
漫步橫涇老街,腳踏青石板路,沉浸式感受水鄉古鎮猶存的歷史韻味,體察濃烈的紅色氛圍。街上的古戲臺,常年不斷地演出著京劇 《沙家浜》 的折子戲,就像旅游勝地廬山上,整天都在播放著電影 《廬山戀》 一樣,成為這個抗戰勝地最靚麗的名片。阿慶嫂、郭建光、沙奶奶……一個個藝術形象,我們這代人是再熟悉不過了,可我們依然會停下腳步,全神貫注地觀賞起來。阿慶嫂與胡傳魁、刁德一的“智斗”這場折子戲,無疑是《沙家浜》 中最為經典出彩的片段,把共產黨人的膽氣、睿智,汪偽的狡詐、愚笨表演得淋漓盡致,所以半個多世紀以來,“智斗”這場折子戲總會在各種場合、各種舞臺進行表演,亦莊亦諧,久唱不衰。雖然在小鎮戲臺上演出的并非都是專業演員,也許大多數都是當地的居民,亦工亦藝、亦農亦藝,憑著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和對京劇藝術的熱愛,為各地游客獻上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唱段。在景區里,還能不時地見到一隊隊穿著碎花藍衣裳的村姑,肩挑小花藍,跳著輕盈的舞姿,唱著吳儂軟語的滬劇小調,頌揚著當年軍民魚水深情。正是這些平凡簡樸的百姓,成為一支支撤不走的演出隊伍,為沙家浜營造出一個永不消逝的革命藝術的春天。
這一天,我欣喜地看到,一隊隊小學生身著青藍色的校服,系著鮮艷的紅領巾,興致勃勃地走進這座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花朵般的孩子沐浴著明媚的春光,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觀賞著大自然的美景,人人臉上綻放著歡樂的笑容。就在這愉快的春游中,寓教于樂,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撒下熱愛祖國的種子。我看見,在景區劇場外,孩子們正有序排隊,等待入場,去觀看動感十足的實景劇 《蘆蕩烽火》。與我15年前看過那場表演相比,今天實景劇表演的技法更加多元,故事情節更加豐富,演出場地更讓人身臨其境,一定會深受孩子們的喜歡,讓他們沉浸式地感受當年新四軍痛殲日偽的戰斗場面,上好這紅色歷史的一課。
我們多么需要讓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懂得歷史——愛祖國愛人民離不開對中華民族苦難與輝煌歷史的了解!正是先輩英烈艱苦卓絕的奮斗偉績,哺育著一代代新人茁壯成長,讓我們的事業永遠充滿著春天的希望!
沙家浜的春天,令人神往!
(本欄編輯 盧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