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業是一杯高度酒,需要量力而行。
之前聽聞一位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創始人撒寰西去,時年44歲,業界唏噓:資本太殘酷,創業太艱苦。而我以為,資本是你請來的,至于創業艱苦到什么程度,也是你“自虐”的分寸。嚴格來說,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逼死你,除了你自己。
周國平老師說:以前,謀財害命指的是謀人家的財,害別人的命。現在的謀財害命通常是為了賺取社會上的錢財,害自己的性命。
事業這杯高度酒,喝到亡命,印證了一條普遍存在卻視而不見的真理:對于身心健康而言,努力堅持的結果一定是堅持不了。
隨著社會的富裕,過勞死的群體多半都是屬于謀財害命的。其中一些聲名赫赫的“成功人士”,財聚人散。例如,均瑤集團的創始人王均瑤,38歲,撇下數十億元身家,撒寰而去。當然,也有是得“名”傷身,譬如陳逸飛,繪畫、電影、設計、傳媒,不斷突破邊界,不斷挑戰自我,結果是名滿天下,魂飛云外。更多的是在城市街道上與你我摩肩而過的尋常百姓,壯志未成身先死——過勞死,死得寂寂無聞。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一生付諸事業,以人生為投資,回報更為豐厚,殊不知產生這樣的想法,便是在追尋事業中迷失了方向,在事業的這杯酒中沉溺。
這里的“自己”就是本能,是駐留在你潛意識里的欲望和訴求。我曾經看到一位領導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書法作品,上書:雅量高致。而現實生活中凡是跟他打交道的人對他個性的一個共同評價,就是心胸狹隘、氣量極小。
我如果是那位領導,會選擇去從事專業性、技術性的工作,而不選擇做管理。管理是跟人打交道的,氣量大小非常影響人際關系和工作效果,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大部分時間和自己相處,需要對工作的興趣、執著和認真,不需要氣量。
能不能把一份職業做到出類拔萃,更多地取決于它適合不適合你,它所需要的能力特征、性格特征和你的天賦是否吻合,而不是你付出的努力程度。無論學業還是事業,遇到挫折,有時候,學會放棄,比不折不撓重要多了!
凡是在努力戰勝自己的人,多半內心都陷于沖突的泥潭。不認可自己卻又無可奈何,放棄對自我的“操縱”,尊重自己內心的愿望,或許是擺脫沖突的唯一出路。
身體是靈魂的居所。但有些人的身體中居住著的不是自己的靈魂,而是別人的要求。因而他的使命就變成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得別人的認同。這種認同,在現代社會,通常表現為“成功”這個概念。
事業是一杯高度酒,有它調劑,人生會比較興奮。多了,則是不同程度的酒精中毒,不勝酒力而暴飲,自然就是以害命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