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既有以物質形態為主的“有形”文化遺產,又有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授、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其他傳統技藝和藝術形式,它們或是深受勞動階層喜愛的民間、民俗藝術,或是曾經受文人雅士追捧的藝術形式。這些文化遺產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充沛的創造力,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蘊含著中華民族綿長的歷史與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9年以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國務院先后于 2006 年、2008 年、2011 年、2014 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后,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 1557 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不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形成了有效的保障,也使其他傳統藝術形式受到了重視。
農耕(游牧)文明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生活方式逐漸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區的消失,帶來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嬗變,這給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如何將傳統文化和藝術融入當代社會生活, 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它們真正在現代社會“活起來”,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本期《當代美術家》邀請6位學者, 從4個不同的角度探討傳統藝術文化與技藝在當代“再生”的可能性與實踐探索。
楊紅 賴再博
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在當代生活場景中的傳播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對內可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外可進一步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最終形塑中華文化話語權威,彰顯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與使命擔當……
何佳
目前學界關于非遺手作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通過非遺手作實踐來服務于社會美育建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更是缺乏實證調查與理論建構。這遠遠不能滿足當下日益高漲的社會美育需求,也不能滿足當前文化遺產傳承利用的需要……
肖青 沈香凝
探索傳統工藝及相關文創產業的發展規律與創新模式,共同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形成可供參考推廣的傳統工藝振興模式,不僅能促進重慶傳統工藝振興,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武玉楠
在多元化文化共同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新時代文化載體將出現重要轉變,銀飾作為傳統的文化載體,發揮空間相對較窄,因此怎樣給傳統文化找到傳播創新的載體,從而更合理地實現傳統文化傳播和創新發展,是個有待長期深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