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在當代社會生活場景中的傳播與應用

2023-12-29 00:00:00楊紅賴再博
當代美術家 2023年2期

摘要:構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是凝聚民族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彰顯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對此,需對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基本內涵形成初步認識,通過開展對中華文化符號和民族形象相關的基礎研究, 從歷史脈絡和當代實踐中提煉形成體系化、代表性的符號、形象。在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傳播中需注重應用場景與推廣渠道的創新,培育國際視野和時代眼光,在新媒體平臺、文化創意產品、國家文化公園等應用場景中有效傳播。

關鍵詞:視覺形象,中華文化符號,共同體意識,傳播

Abstract: Build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Chinese visual images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unite the national spirit, tell the Chinese story and manifest the national image.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visual images, conduct basic research on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national images, refine and form systematic and representative symbols and images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visual image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novation of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promotion channels,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contemporary vision, thus effectively disseminating them in application scenarios such as new media platforms,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and national cultural parks.

Keywords: visual image,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sense of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黨的十九大創造性地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將其寫入黨章。2019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1]如何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文社科藝術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等構成的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歷史,是歷史上由人民群眾遵循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共同創造并廣泛認同的視覺形象,存在于一代代人的共識之中,并隨著時代變化不斷增添新的內容。由于涉及面廣、歷史縱深長、結合實際緊等原因,在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民族視覺形象過程中,需要從整體和歷史的眼光來梳理、把握其中的關鍵要素,在對其進行體系化研究的基礎上,應著重加強其在當代社會生活場景中的廣泛應用與創新傳播,強化共識性認知、促進各民族共享。

一、對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初步認識

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歷史、共同創造的文化、共同培育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源泉。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有了一定初步的規律性認識。

(一)基本內涵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等視覺形象十分豐富,需要根據不同的特點予以分類。既包括精神性、無形性的形態,也包括物質性、實體化的形態;既包括歷史上的創造物,也包括當代的創造;既包括歷史、政治、社會、文化價值的載體,也包括科技等標志人類進步價值的載體。可主要分為以下內容:一是思想精神標識,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古代生態智慧以及當今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國家象征符號,比如國旗、國徽、國歌;三是語言文字符號,比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四是歷史文化符號,比如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人物、紅色革命文化; 五是自然人文地理標識,比如黃河、長江、大運河;六是現當代文化符號,比如北京奧運會、中國高鐵。

(二)基本原則

1. 突出共性,通過符號和形象強化共同體意識。

理清和強化中華各族人民文化的“多元一體性”,提煉、強化和升華符號、形象中的中華文化共性。“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每個民族所形成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符號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形象的重要標識。”[2]因而,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鑄而成,具有多樣性特征, 但是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構建僅體現多樣性的視覺表征,則無法起到凝聚精神力量、引發民族情感共鳴的作用,必須深入探索挖掘民族文化背后所共有的同一性。

由此,可從以下幾方面突出符號與形象中的共性:一是文物、非遺等相關部門應處理好保護文化多樣性與鑄牢文化共同體、特殊文化傳統與文化融合產物的關系問題, 尤其在宣傳展示活動中應注重挖掘、展示和解讀思想精神、文化傳統和藝術審美的共同性;二是鼓勵高校和研究機構從歷史學、藝術學、社會學等角度梳理出全民族、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法律政策引導、工程項目主導促進多部門、跨領域協作推進;三是加強學術研究,在學術層面深化闡釋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內涵與實質,以扎實的理論基礎指導實踐工作的開展。

2. 鼓勵創新,利用符號和形象升華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同志提出:“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3]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構建需要兼顧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從傳統文化層面,在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歷史遺跡、文化遺存以及中國人精神世界中的共識性、歸屬性意象,傳揚其中豐富而正向的表征意義與時代內涵;在現實文化層面,依據新時代精神文化的發展指向進行視覺形象的凝練, 并鼓勵使用當代表達形式與審美風格來創造與更新文化符號。

由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創新傳播視覺形象:一是創新符號和形象傳播的載體,從景觀、標識、活動、文化產品、新媒體等多角度入手,利用現代傳播媒體與其他傳播介質聚合形成視覺形象傳播矩陣,提升符號和形象的可見度和認知度;二是鼓勵社會各界通過藝術創作、藝術普及、研學旅行、文創開發等手段對符號和形象進行創意展示、情景教學和深化應用,著力于將視覺形象根植于青少年和年輕人的學習、生活場景;三是結合時代內涵創新闡釋符號和形象的意義,將舊有的視覺形象賦予新時代的意義內涵,以適應當代人的精神需求,從而自主自發升華共同體意識。

二、突出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要點

推動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可包括梳理、研究、提煉、樹立、傳播和發展等階段。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重視綜合性基礎研究

對基礎研究涉及范圍的廣泛、組織推動工作的復雜和梳理提煉的綜合性,需要有足夠的認識。

基礎研究是極為重要的階段。符號和形象都是具體的,但其形成過程是一個從具體的中華文明歷史實踐到抽象的價值描述,再到形成具象的符號、形象的過程,因此需要從學術上梳理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傳播學等相關人文社科成果以及我國社會歷史發展實踐的經驗成果,通過研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提煉出能夠代表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符號、形象。這不是單一的歷史文化研究,也不僅僅是具體的實踐工作, 需要從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重要性及現實應用角度,組織不同領域的研究力量,“由分到合”才能完成。

中華民族的視覺形象來源于“中華文化”,因而需要對中華文化進行視覺角度的凝練和再認識。首先,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復合型文化,其中包含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情感價值追求、生產生活實踐等要素,因而視覺形象需要承載共有的經歷、智慧、記憶等元素;其次,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人民,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實踐主體,中華文化的形成源于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實踐與創造,因而視覺形象需要突出國家歷史、文明創造背后的鮮活個體與群體;最后,中華文化能夠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視覺形象, 各族人民為維系社會成員關系紐帶、凝聚社會成員精神力量已然形成深厚、廣泛的價值理念和情感態度,因而中華文化作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智慧結晶,必然承載著各民族的共同情感、共同精神、共同價值理念, 由此構建的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必然能夠得到各民族的共同認可。

(二)創新應用場景與傳播渠道

應注重創新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應用場景與傳播渠道,這是當代進一步樹立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形象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轉化與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媒體時代的形象傳播,應在布局階段就遵循現代傳播規律、運用當代新興技術、對接大眾應用場景,在樹立和突出的過程中實現符號、形象的有效觸達,使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立得起、傳得廣、留得久。

當下,信息傳遞渠道、傳播技術引發了視覺文化的重新建構,也孕育了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機遇。因而, 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可分為靜態視覺形象和動態視覺形象加以考量。歷史上,民族視覺形象受限于渠道和技術,以靜態視覺形象為主要形態,如象征性圖騰、標志物形象等。隨著網絡視聽、虛擬現實等新媒體技術的普及,視覺傳播場景日趨多元豐富,文化符號、民族形象也就擁有了多感官、動態化、立體性的應用載體,從以靜態視覺形象表達為主擴展為靜態與動態視覺形象的并存甚至融合呈現。近年來的許多案例表明,視聽形象能夠高效傳遞中華文化特點。如中華傳統節日里,民俗活動與節日氛圍可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影像進行生動、即時傳遞,實現視覺形象的跨時空動態化傳播;又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文化類綜藝《中國詩詞大會》、短視頻博主李子柒等,也都是通過影像將抽象的中華飲食文化、詩詞文化、生活文化轉化為形象化的視覺語言,皆達到了超出預期的傳播效果;再如,河南省近期發布了《黃河標志和吉祥物普及應用總體規劃》,將黃河這一標志性中華符號的視覺形象予以整體規劃,通過打造超級IP、精品文藝、動漫漫畫等方式構建黃河視覺形象體系,推動黃河文化符號在當代場景中的普及應用。[4]

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在當代的傳播依托于當下的媒介環境和傳播渠道,因而其傳播與應用必須考慮到自身媒介特質的塑造,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交融共進,“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5]

(三)同步謀劃國際化傳播策略

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構建也需要同步謀劃國際化傳播策略,找準中外文化價值連接點。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對外傳播既要保持民族定力,不刻意迎合西方文化符號體系的固定標準,也需參照西方文化符號的表現形式及特征,找準彌合中西差異的切入點,增強西方對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理解和認同。

謀劃民族視覺形象的國際化傳播和應用,首先要有全局性的國際視野,清醒認識到跨文化傳播的艱巨性與迫切性。文化是由思想精神、價值觀、傳統等組合而成的復合體,這些內涵的差異就會導致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交流的差異。回顧舊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如“東亞病夫”、貧窮落后,甚至包括婦女裹小腳、男人留長辮等,在西方國家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時至今日仍無法完全抹去。這一方面說明民族形象打造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前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應著眼于消除和避免誤解、改善國際交流、擴展文化傳播。首要是避免誤解,視覺形象需反映的是朝氣蓬勃、繁榮發展、開放包容的古老又年輕的國家形象,結合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識角度和程度開展形象傳播,避免跨文化交流可能造成的沖突與誤解,講好現代中國的故事。

與此同時,也要認識到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一是國際傳播能力不足。國內主流媒體、專業媒體在國際輿論舞臺上的影響力不足,制約了視覺形象傳播的范圍與效果,而國內自媒體則會因為自身定位所限,無法應對形象傳播受眾群體復雜、差異性大等問題;二是意識形態和文化習慣的差異制約視覺形象的跨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謹言慎行、集體主義等與西方文化的張揚個性、個人主義等就有明顯區別,具有較為明顯的意識形態沖突和文化差異,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視覺形象的對外傳播。如在中俄文化交流中,“龍”雖然是中華文化符號的典型代表,但是俄羅斯人對“龍”這一符號會產生抵觸,這與俄羅斯的民族特性、思想觀念等因素有關,因而交流過程中采用憨態溫順的“熊貓”往往比“龍”的效果更好;三是需要應對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傳播中可能遭遇的外國媒體偏見和扭曲報道。外媒對我國的報道經常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和片面性,導致民族形象被歪曲,如我國北方傳統建筑符號“胡同”本是特色民族符號,但一些西方媒體則將胡同報道成了“貧民窟”。

需要展示具有豐富精神內涵和核心價值的東方元素。首先,以往的許多文化符號為迎合西方人的審美和獵奇,會特意展示舊中國一些認知落后甚至封建迷信的事物,這是不可取的。文明古國、文化強國對文化符號、形象的輸出既要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 也要沖破西化的藩籬,傳播認同度高、可及性高、立己達人的東方元素;符號、形象的視覺載體也應跟上時代步伐,制作精美優良的作品。其次,以往的國際文化傳播更趨向于宣傳教化式的意識形態輸出,例如在轉述儒釋道文化精神時缺乏內涵深挖、有效轉譯和形象化轉碼。當前應全面對接各項新媒體技術與新興傳播渠道,視覺化、多維度呈現符號、形象。最后,需要保有國際視野、普世觀念和同理心,尊重國際傳播、跨文化交流的規律。比如,形象、符號的塑造與傳播需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考慮到國際審美的差異性,讓他國人民了解、接受新時代的中國形象,以符號、形象的傳播助推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多元對話。

三、在當代社會生活場景中的傳播與應用路徑

(一)統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各類傳播載體

中華文化的深厚積累與優勢資源需依托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弘揚、凸顯, 而傳播載體是符號和形象的存在基礎、傳播先導和發展依托。

因而,全面開發與科學統籌符號和形象的傳播載體具有基礎性作用。傳播載體需在新時代背景下與政治、經濟、社會的新變化有機銜接,更好地融入當下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需配以具有新時代特點的表達形式與呈現方式。一是將中華文化符號廣泛應用于精神文明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等工作中。豐富精神文明建設和文明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推動中華文化符號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等。二是將中華文化符號廣泛應用于“文化進萬家”“我們的節日”等全國性文化惠民活動之中。利用各類公共場所、群眾文化活動、公益廣告等傳播中華文化符號, 尤其要在民族地區開展的各類文化活動、文旅項目中,強化、規范化、浸潤化使用國家主題符號、標識等。三是將中華文化符號廣泛應用于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之中。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中營造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傳播的立體場景,將中華文化符號教育融入社區文化藝術培訓之中。四是在對外交流中使用中華文化符號, 逐步成為中國對外的標識物,通過解讀、演繹,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二)將新媒體平臺作為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傳播的最大增量

移動互聯網時代,能夠直接吸引眼球的符號和形象在信息、知識、思想傳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影響甚至重塑著當代人的文化認同。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將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6]要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 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提高技術研發水平,以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由此可見,視覺形象傳播的主陣地是網絡新媒體平臺。因而,要牢牢把握網絡輿論的主動權和主導權,讓新媒體平臺成為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廣泛、便捷傳播的主陣地。

一是充分發揮文化符號適于在新媒體平臺傳播的特點。符號和形象的經典性、可濃縮等特征,恰好符合新媒體“微傳播”視覺化、碎片化的特點,為國家主流文化的網絡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相關部門應組織開展中華文化符號的數字創意設計大賽,鼓勵對符號表現形式進行創新,將大道理轉化成“網言網語”,促進符號和形象在新媒體平臺的有效、廣泛傳播。二是兼顧對內和對外傳播,增加中華文化符號的國際傳播力。符號和形象應具有直觀、簡明、易懂、易記等特點,在海內外新媒體平臺中反復出現,可持續加深印象、促發潛意識共鳴,有利于實現柔性和韌性傳播。三是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精準定位受眾需求,讓符號和形象的傳播更垂直精準,進而有效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和媒介期待,實現符號和形象所承載的價值引領作用。

同時,也需認識到新媒體平臺的自主性、碎片性等特點也容易造成受眾對符號和形象的片面化理解和隨意性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連續性,而碎片化、隨意性的媒介屬性影響著受眾對符號和形象的整體認知,受眾可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符號和形象的基本信息,卻無法深度認知符號和形象所承載的古今內涵以及完整敘事,并且部分媒介素養較低的受眾可能會將符號和形象的含義進行隨意地主觀歪曲解讀,傳達錯誤信息。因此新媒體平臺在傳播符號和形象過程中需注意內容層面的引導和遞進,提高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媒介素養和文化素養。

(三)鼓勵以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為元素進行文創開發

符號和形象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利于擴大傳承和弘揚的參與面和效果,讓中華文化共同體意識持續發力。因而,文化創意開發是符號、形象走入千家萬戶和年輕人生活的必由之路。一是將符號與形象轉化為文化和旅游創意產品。符號和形象通過創意賦能,可實現文化的雙效增值。在對視覺形象進行文創開發時,應兼顧歷史底蘊、文化意蘊和人民群眾的認同程度,比如中國高鐵雖然是當代新生事物,是新時代的國家名片,但在國內和海外都具有很高的共識。根據北京大學“增強中國對外傳播文化軟實力深度研究”課題組在美國、德國、俄羅斯、印度、日本、沙特六國進行的大樣本概率抽樣問卷調查結果,中國高鐵在沙特等國家的知名度和喜愛度排名靠前,這表明:富有科技含量能代表現代中國的文化符號,適宜在外宣中給予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又如,李子柒案例傳播的是農耕文明古國的視覺形象和相關認知,同時也需要鼓勵產生更多新時代文化符號的傳播者,分享中華民族在工業文明、信息化時代創造的文明成果。二是鼓勵各類高校在“三創”培養中著力促進中華文化符號的“雙創”。我國中長期教育規劃中明確要求高校大力培養創造、創新、創業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將符號和形象作為大學生創造、創新、創業的材料包和工具箱,可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培養的有機結合,讓青年人自覺自主成為符號和形象的傳承者。三是鼓勵符號和形象在傳播和應用中的更新。文化符號、民族形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文化符號需要不斷創新表現形式,新時代文化符號的挖掘與弘揚也同等重要,記錄著中華文明發展和延續的每一步腳印。比如人民幣上的圖案通常既具有民族特點,又反映時代精神, 在版本更新中也伴隨著圖案與時俱進地更新。四是將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融合動漫、網游等新興網絡文化產品之中,比如將歷史人物元素注入角色設計、性格塑造,通過IP及全產業鏈的打造,將民族精神、文化共識融入現代文化消費場景,讓符號和形象充分滲透,實現跨屏跨媒體創新傳播,開辟更多感召新生代的突破點,如河南省印發的《黃河標志和吉祥物普及應用總體規劃》通過黃河動漫“雙百”工程、《河寶科普總動員》科普動漫創作傳播工程、黃河超級IP“七進” 行動、黃河超級IP賦能實體經濟專項行動、世界吉祥物大會籌辦“三大行動”等方式, 以漫畫、動漫、IP打造的形式賦予黃河文化生動的具象表達,借助新興文化向受眾傳遞黃河文化的符號、形象及內涵。[7]

(四)發揮國家文化公園在中華民族形象傳播中的作用

發揮國家文化公園在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中的作用。2019年12月,中辦、國辦發文開啟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沿線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迎來了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時代契機。國家文化公園承載著中華民族象征、民族精神載體的重要地位,文化和旅游部部長胡和平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上即強調了國家文化公園的這一特殊屬性,要求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走廊、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代表國家水準和展示國家形象的靚麗名片、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文化和旅游體驗空間。應發揮國家文化公園地域覆蓋范圍大、惠及人民群眾數量大、本民族認同度高、海外認知度高等優勢,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

為此,應該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突出重點資源,以長城、大運河、長征等國家文化公園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干和重點,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影響力、革命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二是有效協調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處理好沿線世界遺產地、旅游示范區、旅游景區等局部與國家文化公園整體之間的關系,建構具有非獨占性、非排他性的視覺形象與符號;三是注重開放性, 做好“國家文化公園+”的文章,把建設國家文化公園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擴大視覺形象和符號的應用范圍, 發揮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四是加快視覺形象建構及其符號生產,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要解決地理空間抽象、歷史文化龐雜等瓶頸問題,建構既富有精神價值又符合當代審美和文化消費特點的視覺形象,將中華民族歷史、民族文化交融等豐富內涵進行景觀化和可視化,通過AR增強現實等高科技手段、DIY體驗項目開發等手段實現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可體驗、可沉浸。

結語

構建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是梳理文化脈絡、展示民族形象、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徑,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多元性與復合性決定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樹立應尋求各民族文化基因的公約數,重點突出中華民族視覺形象中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積極樂觀、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因而需鼓勵科研機構及院校進行跨學科交流合作,組織不同領域學科力量,實現綜合性基礎研究。同時應把握當時當下的媒介發展趨勢,創新視覺形象表達,打造新型應用場景與傳播渠道,推動視覺形象的有效觸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9]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環境下,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構建需積極形成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在彰顯中華民族內在品格的基礎上,融入世界文明新格局。

當前由于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構建與樹立仍處于探索階段,對內尚未完全建立能夠反映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內在品格的體系化視覺形象與文化符號,視覺形象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場景較為局限;對外尚未形成完善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外國受眾對中華民族文化及形象的整體認知仍較為單一扁平。因此在今后對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構建、傳播與應用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有效統籌各類傳播載體,讓視覺形象及文化符號能觸達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大膽擁抱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實現統一與多元、動態與靜態、對內與對外相交融的傳播格局;三是積極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業態優勢,將視覺形象的抽象性邏輯轉化為文化產品的具象性表達,讓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傳播與應用場景更為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時代; 四是發揮國家文化公園的突出作用,打造視覺形象的國家品牌,凸顯民族文化的多元包容,以此更多更廣地觸及人民、普惠生活、提升海外認知度。

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在當代生活場景中的傳播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對內可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外可進一步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最終形塑中華文化話語權威,彰顯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與使命擔當。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傳播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 21FYSB052。

作者簡介:楊紅,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藝術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非遺保護與傳播、文化資源管理與利用。

賴再博,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2019 級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

注釋:

[1]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645815228890654432amp;wfr=s pideramp;for=pc,發表時間2019年9月27日, 瀏覽時間2022年10月4日。

[2] 楊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貴州民族報》, 2019年10月18日002版。

[3] 2 0 1 4 年9 年2 4 日, 在紀念孔子誕辰2 5 6 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共產黨員網,https://news.12371.cn/2014/09/24/ VIDE1411561204455587.shtml.發表時間2014年9月24日,瀏覽時間2022年10月4日。

[4] 《黃河標志和吉祥物普及應用總體規劃》發布,人民政協網,http://www.rmzxb.com.cn/ c/2022-03-30/3083588.shtml,發表時間2022年3月30日,瀏覽時間2022年10月4日。

[5]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leaders/2019-09/27/c_ 1125049000.htm,發表時間 2019年9月27 日,瀏覽時間 2021年9月27日。

[6] 《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爐,中國文明網,htt p : / / www.wenming.cn/syjj/sp_syjj/201408/ t20140821_2133098.shtml,發表時間: 2014年8月21日,瀏覽時間:2022年10月8日。

[7] 《黃河標志和吉祥物普及應用總體規劃》正式印發,黃河網,https://mp.weixin.qq.com/s/ V_MjhOXzJwN1nEw6m1G35Q,發表時間:2022年3月21日,瀏覽時間:2022年10 月8日。

[8] 《黃河標志和吉祥物普及應用總體規劃》發布,大公中原網,https://www.dgbzy. com/282909.html,發表時間:2022年3月16日,瀏覽時間:2022年10月8日。

[9] 《習近平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9年5月16 日001版。

參考文獻:

1. 曾明、龔婷、戴登云、彭佳、張友、劉興全:《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劃定原則及類型特點》,《民族學刊》,2021年第7期,第1-8、102頁。

2. 牛鳳燕:《媒介融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現代轉換》,《理論學刊》,2018年第5期, 第162-168頁,DOI:10.14110/j.cnki.cn-37- 1059/d.2018.05.022.

3. 陶喜紅、李婷婷:《中華民族形象對外傳播中的問題與改進策略》,《當代傳播》,2013年第5期, 第64-66頁。

4. 李春燕、陶喜紅:《新中國中華民族形象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轉換》,《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第171-176頁。

5. 王建民: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下的文化符號與視覺形象》, 《民族藝術》, 2 0 2 1 年第6 期, 第2 9 - 3 6 頁, D O I : 1 0 . 1 6 5 6 4 / j.cnki.1003-2568.2021.06.001.

6. 方李莉、孟凡行、季中揚、甘鋒:《“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與“共同體意識建構”筆談》, 《民族藝術》,2021年第1期,第12-25頁, DOI:10.16564/j.cnki.1003-2568.2021.01.001.

7. 陳偉、盧德平:《共同體意識與現代性轉化: 中華文化符號傳播的時空價值與規約》,《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 2 0 2 1 年第11期,第1 2 - 20頁,DO I : 1 0 . 1 9 9 9 7 / j . c n k i . xdcb.2021.11.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a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在线欧美a|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午夜片|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日韩av资源在线| 日日拍夜夜操|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 91亚瑟视频| 亚洲美女操|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AV在线天堂进入| 黄片在线永久| 91麻豆国产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97在线免费视频|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91久久夜色精品|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97视频免费看| 性视频久久|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国产91麻豆视频|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成人精品亚洲| 看国产一级毛片| 欧美人人干| 黄网站欧美内射| 69av在线|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91视频国产高清|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91久久夜色精品|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天堂成人av|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高h视频在线|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欧美成人二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久久五月视频| 91精品网站|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精品91自产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