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者,清明廉潔之謂也——知廉恥,重操守,奉公循矩,不損公肥私。常言道,心底無私天地寬。清廉者大多有為民情懷,心胸坦蕩,不涉茍且之事。隋朝王通說:“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資治通鑒·后梁記》云:“廉者足而不憂,貪者憂而不足。”兩者所表達的意思,都是說廉潔的人,知足常樂而不憂慮;貪婪的人,憂心忡忡,不會感到滿足和心安。
細品斯言,著實道出了清廉者與貪鄙者截然不同的心態:一種淡泊無憂;一種貪婪憂恐。
為官清正者因為公存于心,光明磊落,吃俸祿已然衣食無憂,夫復何求?自然足而無憂懼。一不憂懼得失,二不憂懼宦海沉浮,三不憂懼累及家人。明朝清官黃道周在家書中說得好:“計吾生年以來,未有一言一事內不可告于妻子,外不可告于朋友,幽不可告于鬼神,明不可告于黎獻者。”坦蕩若斯,夢中不驚。
貪鄙者則不然。一個人倘若私欲無限膨脹,既患得又患失,必然陷于憂而不足的焦慮中。一方面,挖空心思撈取不義之財;另一方面,因徇私斂財,又鬼胎暗生,于是心生憂懼,總是忐忑不安。憂懼尾巴被揪,身陷囹圄;憂懼丟位子,落得人財兩空。終日惶惶然,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而清廉者即便被誣陷,也會無憂無懼。相傳明初時,胡惟庸向朱元璋密奏:別看監察御史韓宜可平時總穿打補丁的衣服,那是演戲。其實他暗里貪財,碩大的珍珠就有好幾顆,銀子至少有數萬兩之巨。朱元璋素來痛恨貪腐之人,對“兩面人”更是恨之入骨。次日,朱元璋便來到韓宜可家,看到的是幾間破敗的小屋,而韓宜可和家人都穿著打補丁的衣服。朱元璋暗自冷笑,看我怎么揭下你的假面具!于是,直接逼問道:“韓宜可,錢財都藏在哪兒了?”韓宜可毫無憂恐地笑著說:“陛下,臣都窮得穿打補丁的衣服了,哪里有錢財可藏呀?”朱元璋下令嚴加搜查,一干人馬掘地三尺,搜遍了犄角旮旯,只找到幾十枚銅錢。再看看韓宜可家徒四壁的房子,朱元璋怒從心底起,恨恨地想:“胡惟庸竟敢欺我!”
民國時期,張難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時,某貴夫人一行到杭州游玩,要求張難先報銷旅游費用,遭拒絕,張難先還當眾公開了此事。該貴夫人惱羞成怒,授意徹查張難先貪污受賄、徇私枉法問題。當時官場貪污受賄成風,許多人為張難先擔憂,勸他上下打點疏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張難先哈哈大笑:“我兩袖清風,憂懼何來?”并拿出事先備好的寫著“張難先之靈位”的靈牌,“我曾發誓要為百姓謀福利而死,如果自己有半點貪污受賄行為,就立馬自裁。”經過徹底清查,竟查出一個“民國第一清官”!
2021年被授予“七一勛章”的李宏塔,曾被舉報貪污受賄。那是2005年,中紀委收到了舉報時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李宏塔的信件。然而,當中紀委深入調查后,結果令人震驚:李宏塔住的房子,只有55平方米,一家三代人已住了整整16年。而這16年里,李宏塔組織過4次福利分房,經他手分配的房子超過200套,他自己卻一套未得。李宏塔被調查時,無憂無慮,依然心安地深入百姓家庭,他說:“實際接觸群眾,才能看到真情況。不深入基層,看到的都是‘盆景’。”李宏塔下基層,從不事先打招呼,而是直接登門入戶。到老鄉家,一索看人家的存折,二查看人家的油罐米缸。他是要查驗幫扶補助是否到位,錢數是否相符,扶貧糧油是否摻雜使假,從不看“盆景”。一心為百姓守護利益的李宏塔,繼承了其祖父李大釗的清廉遺產,斬斷了某些人的利益鏈,所以才被誣陷。
人在仕途,誘惑時時有,考驗處處在。欲“贏得夢魂安”,須始終保持頭腦清醒,扼住“心中賊”,踏石留痕走正道,修得清正腰桿直,心為益民謀良策,任爾東南西北風。唯有如此,才能把“無憂”這份最好的禮物送給親人,用清正廉潔守護“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