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的大臣徐勉,他當官執政掌權,不營私人產業、不為子孫謀富,故《梁書·徐勉傳》載:“勉雖位局顯,家無蓄積……門人古舊從容致言。勉答曰:‘人遺之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子孫才也,則自致輜駢;如其不才,終為他有。’”徐勉因“我遺之以清白”這一從政觀念、做官見解、行為風范,被后人稱為“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民官、廉官、清官。
對子孫遺財不如遺廉,遺一廉勝過萬財,這是徐勉的廉政觀。遺子孫以清白,是徐勉發自內心的真誠表露,也是一種哲理。他在給兒子徐崧《誡子書》中說:“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貧素,至于產業之事,所未嘗言,非直不經營而已。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詳求此言,信非徒語。吾雖不敏,實有本志,庶得遵奉斯義,不敢墜失。今且望汝全吾此志,則無所恨矣。”良好的家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表現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徐勉給后人留下精神“清白”的清廉品格,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秦始皇嬴政在囊括四海一統天下之后,也曾幻想從此以后便“金城萬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但他不曾料到,三世未盡,子嬰便落得身死人手的可悲下場。徐勉見高識遠,切中肯綮,身居高位而不置家業、家財,而留下的是廉潔、清風、正氣,足可為今人之鑒。“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是對古代官吏貪財的真實畫像。廉政如陽光雨露,惠澤千萬家;腐敗如風雪寒水,冷透百姓心。當官從政,廉潔以安心、清政以慰民,靜心映清水、正行照藍天。所以,徐勉把執政清白作為一把尺子,善于把他人的“為官不廉政,閉門難掩民聲怨”作為教訓,能夠做到在位講清廉,身后圖清白。“遺兒千秋富,莫若良言一句。”徐勉從政不當庸官、廉政不當貪官、勤政不當懶官、嚴政不當軟官,把“我遺之以清白”,展現在“用人講公正、做人講身正、辦案講清正、為官講廉政”上,其口碑,被稱為從政不忘百姓、掌權不忘廉政、做事不忘公平、為人不忘自重,對老百姓一顆赤子之心,從而留下“清白家風不染塵,冰霜氣骨玉精神”及“古學徐勉肖白心,勤政廉政為百姓”的美譽。
對子孫遺物不如遺“經”,遺“經”勝過遺萬物,這是徐勉的價值觀。古人云,留給子孫滿箱黃金,不如傳給他們一部經書。徐勉在此方面也有“遺子黃金滿贏,不如一經” “人進子,全滿贏,我數之,唯一經”等良言傳世。這是徐勉發自內心的真誠流露,是他對子孫最大的關心、關愛。“經”,即經典、經書、經文,也就是讓子孫堅持讀書學習,以文化品、以文化人,以文化魂,所以,古人有“讀書傳家,德厚流光”之道。在徐勉看來,先賢早有“積財千萬,無過讀書”的教誨和“忠厚持家久,讀書繼世長”的感悟;又有“日高窗下枕書眠,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經典中,可領略“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情懷;可接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教育;可實現“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現奇”的淵博。
總之,讀書學經可知天知地知人,懂理懂道懂法而強大國家。給子女留什么是一個原則問題、人生態度問題,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問題。《戰國策》里有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早期黨的領導人方志敏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清貧》,給子孫留下了對黨的忠貞信仰和艱苦樸素的好作風;東北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給兒子留下了一封信,用自己獻身革命解放事業的實際行動教育兒子成長進步;開國將領陳洛平給子孫留下“三塊彈片”,要求子孫繼承傳統。學習徐勉留“經”于子孫,讓我們努力做到“清白傳世,作史還從水上立;廉明秉性,兩袖清風,論人都在鏡中行”。
對子孫遺金不如遺德,遺一德勝過遺萬金,這是徐勉的人生觀。徐勉的“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這是他以德樹人品格的真實寫照。徐勉深知德行天下、以德鑄魂的重要性;他深知“德厚者流光,德蕩者流卑”,人格比官職更崇高,精神比生命更久長。
天監六年(公元507年),徐勉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他掌握官吏的任免大權之后,有事沒事來套近乎的人多了起來。有些臉皮厚的人,甚至干脆伸手要官。徐勉的態度是一律不給。有一個叫虞暠的人,仗著和徐勉的關系比較好,便“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討了個沒趣,只得訕訕地告辭了。
家風不只是家族的精神紐帶,還影響整個社會風氣,好的家風透射出的是人生智慧和理性之光,也對人類社會發展功莫大焉。共產黨人在堅持黨的干部路線上如果能像徐勉“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什么“身體靠運動,當官靠活動”之類謬論就會不攻自破。所以,徐勉在“我遺之以清白”上,他認為向子孫道“一德”,勝過傳“萬金”,這比萬金還珍貴萬分。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確的是非觀、利益觀、權力觀、事業觀,才能把群眾裝在心里,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踐行“我遺之以清白”,必須傳承共產黨人大公無私、一心為公、克己奉公的革命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質,唯有此,才能清白做官、清白干事、清白做人,為后人留下清白名聲、清風正氣、清正美德、清廉風尚、清政官品。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三門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