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中期的婁底新化鄉賢劉顯,雖然在正史中名聲不顯,官做得也不夠大,但在《新化縣志》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史稱其“清介廉隅”。該志書記載了劉顯出仕為官時清正剛直的品格,在人生奮斗中心系百姓的精神,集中體現了新化士子的風骨和操守。
劉顯,字明卿,號獨山。關于“獨山”這個雅號的由來,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劉顯家附近有一座山叫作獨山,獨山上面有一座山峰名殿峰,劉顯經常前去殿峰賞玩奇石妙景,聆聽松濤竹韻,在仰觀宇宙的浩瀚間,他發現人生的無窮余味;在俯瞰萬類的繁盛間,他發現世間的生機勃勃。因而他自號“獨山”,顯示了他高雅的情操和品性。
劉顯自幼勤學刻苦,他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努力一定會有回報。在同學們玩耍的時候,劉顯總是一個人默默地看著書;在同學們被學堂外的喧鬧聲吸引時,劉顯依然心無旁騖地讀著四書五經。有一次他讀書過于投入,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突然發現自己看不清書上的字了。大驚失色的他立刻抬頭四望,原來已經到了晚上。在堅持苦學和不懈努力下,劉顯的學業有了很大的進步,每次測試時,在學堂里的成績都是數一數二。
功夫不負有心人,景泰五年(1454年),劉顯高中進士。經過吏部的考核,劉顯被授予戶部主事一職,主要負責核查全國的戶口和糧稅問題。因工作勤勉盡職,劉顯升任為吏部稽勛司主事,負責官員病喪假的審核。升職后的劉顯,依然保持踏踏實實的作風,對待每一起經手的文卷,都認認真真地審核。他的公平公正為時人所敬仰,大家都知道他公而無私的性格,沒有人敢用私情去拜謁他,上司也將他倚為左右手,經常找他商量事情。
后來朝廷將劉顯外放為長蘆都轉鹽運使,負責長蘆一帶的鹽稅事宜。鹽稅一事涉及的利益非常大,鹽運使也被當時的官場視為肥差。很多官員到任后,都是先滿足自身的欲望和利益。而劉顯到任后,積極整頓弊政,大力改革不利于百姓的制度,在他的努力下,鹽運司風氣為之一轉。尤其是在清廉方面,劉顯一毫不取,清廉如水,為時人所稱道。在他看來,為官就要有為官的樣,若是想發財,就不要來做官。離任時,劉顯隨身行李只有一個舊包裹,里面除了幾件換洗衣服,再沒有其他任何東西,《新化縣志》稱:“囊槖蕭然,舊時田宅未增一掾一畝。”
因父親去世,劉顯悲痛欲絕,他便回家守喪。在守喪期間,劉顯不沾葷腥,身體瘦了一大圈,鄉人們都稱他是一個大孝子。守完喪,劉顯想起父親的音容笑貌,頓時對仕途失了興趣,于是辭官不再去吏部報道,改為在家悠游度日,以終余年。
劉顯為人灑脫倜儻,喜歡游歷風景,有著魏晉名士的風度。他曾經月夜和友人攀登陡峭的山峰,到山頂后,他們縱聲狂嘯,而后互相大笑,當時的士人都以為他們有著阮籍的風度。阮籍是魏晉時期一等一的名士,行為舉止隨性灑脫,從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劉顯去世后,新化百姓為了紀念他,將他放入鄉賢祠中,歲歲祭祀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