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湖凹陷是東海陸架盆地油氣勘探的熱點區域,隨著常規平湖組油氣逐步開發利用,基底潛山正逐步成為東海油氣勘探的熱點領域。本文綜合利用巖壁心、電測曲線及分析化驗資料,對平湖斜坡帶基底潛山優質儲層發育模式進行研究。研究表明,潛山儲層巖性以花崗巖為主,儲集空間以溶蝕孔縫和構造縫為主,其中構造縫作為主力儲集空間,同時溝通了溶蝕孔縫。儲層垂向上具有典型的二元結構,劃分為風化裂縫帶和內幕裂縫帶。風化裂縫帶儲層儲集物性較好,內幕裂縫帶儲層物性不均一性較強。本次研究為平湖斜坡基底潛山勘探指出有利方向。
關鍵詞:潛山儲層;構造裂縫;花崗巖潛山;風化作用
中圖分類號:P618.1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1329(2023)02-0134-06
近年來,國內海域相繼發現惠州26-6、渤中19-6、渤中26-6 等大中型潛山油氣藏,潛山油氣藏逐步成為國內海域油氣增儲上產的主力軍[1-3]。大量學者的研究表明,潛山成藏受基底巖性特征、區域構造演化、斷裂和風化淋濾作用改造、成藏要素匹配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潛山儲層發育特征集中反映了潛山巖性組合、成山和成儲歷程,是潛山油氣成藏關鍵要素[4]。
西湖凹陷作為東海油氣領域增儲上產的主戰場,是東海面積最大、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富生烴凹陷之一。海內外潛山勘探實踐經驗表明,在富生烴凹陷內探索新類型潛山油氣藏成功概率高。但基底潛山受限于鉆井資料少、儲集空間類型、儲層發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復雜,嚴重制約了潛山勘探進程。本次研究通過海陸對比恢復了基底潛山成山演化過程,結合巖壁心及鑄體薄片資料落實潛山儲層特征、主控因素,形成優質儲層發育模式,為平湖斜坡帶基底潛山勘探指出有利方向。
1 區域地質概況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帶,自南向北依次劃分為天臺斜坡帶、平湖斜坡帶和杭州斜坡帶,其中研究區平湖斜坡帶是目前勘探認識最豐富、鉆探成效最好的區帶,目前平湖斜坡內A 潛山之上的A1 井取得豐富的基底巖壁心資料(圖1),為西湖凹陷潛山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地質實物研究基礎。A1 井鉆遇潛山基底196 m 花崗巖,潛山段溶蝕孔隙及微裂縫發育,但儲層分均質性強。本次研究從潛山成山演化及成儲關鍵作用入手,重點分析潛山儲層發育模式。
西湖凹陷地層自下而上為基底潛山、晚白堊系石門潭組、古近系、始新統(八角亭組、寶石組和平湖組)、漸新統花港組及新近系(龍井組、玉泉組、柳浪組和三潭組)以及第四系東海群組,西湖凹陷受多期次構造運動影響,晚白堊世以來演化經歷斷陷階段、拗陷- 反轉階段、區域性沉降階段等三個重要的構造演化階段[5]。
2 潛山成山演化與巖性預測
2.1 潛山成山演化
東海陸架盆地是活動大陸邊緣型斷陷盆地,其演變過程控制基底潛山成山條件。晚中生代以來,華夏地塊整體處于匯聚板塊背景,西部受印度板塊影響,東部受太平樣構造域影響,晚白堊紀時期,受燕山運動影響,盆地初始裂陷,裂陷和火山作用顯著增強,東海盆地晚燕山期巖漿活動劇烈[6],東海盆地大面積發育侵入巖及火山噴出巖,巖體時代與陸域時代一致,奠定了基底潛山的物質基礎。研究區潛山基底大致經歷了四期重要階段(圖2)。
(1)潛山抬升暴露期:主要發育在晚白堊- 古新世時期,盆地初始裂陷,基底斷裂活動性強,基底斷塊山初始形成。持續抬升遭受剝蝕,潛山風化暴露時間在10 Ma 以上,在風化平衡時間附近,這個階段是風化成儲的關鍵階段。
(2)潛山逐漸浸沒期:主要發育在古新世末期,這個時期基底斷裂活動性逐漸減弱,潛山逐漸浸沒水下,至此潛山風化剝蝕階段結束,這個階段的暴露時間在10 Ma以內,是潛山儲層風化成儲的補充階段。
(3)潛山填平補齊期:主要發育在早中始新世時期,這個階段填平補齊作用發育,受甌江運動等構造運動影響,潛山內部NNE 向斷裂仍持續活動,但規模逐漸減弱。
(4)潛山定型期:主要是中晚始新世時期,受平湖運動影響潛山至此定型,斷裂規模達到頂峰,漸新統之后發育的多期構造運動僅局部影響潛山儲層,影響較小。
漸新世以來,受花港運動、龍井運動等多期次大型構造運動的共同影響,控制潛山的大型規模斷裂重新活化,酸性流體再次進入潛山內幕,對潛山儲層形成二次改造。
2.2 潛山巖性預測
東海盆地已鉆井巖電特征表明,巖性對伽馬、電阻率及密度參數敏感,具備巖性反演的理論基礎,區域統計規律顯示花崗巖密度最低,小于2.62 g/cm3,片麻巖密度最大,超過2.75 g/cm3,花崗- 片麻巖位于二者區間范圍內。其中花崗巖表現為低電阻、低密度、低伽馬的“三低”特征,片麻巖表現為高密度的特征,并且風化殼儲層密度最低,低于基巖。過典型井A1 井密度反演剖面顯示,研究區基底巖性以低密度的花崗巖為主(圖3)。
3 潛山成儲機制及分布預測
3.1 儲層儲集空間類型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花崗巖儲集空間類型主要包括2 大類(5 種),2 大類分別為次生孔隙和裂縫,裂縫為主要的儲集類型,包括溶蝕縫、構造縫和解理縫。次生孔隙主要包括粒內溶蝕孔和晶內溶蝕孔(表1)。
(1)晶內溶蝕孔
花崗巖中石英、長石等優勢礦物被溶蝕而產生的晶體內部溶蝕孔隙,多見于晶體內部及邊緣。晶內溶蝕孔形態多樣,一般呈不規則港灣狀、樹枝狀或者晶體被完全溶蝕,其空間變化快,連通性較好,是基底潛山的優良儲集空間。A1 井花崗巖(4052 m)中可見晶內溶蝕孔(圖 4a、圖4b), 其面孔率為 2.51%。
(2)粒內溶蝕孔
花崗巖中巖屑被溶蝕而產生的溶蝕孔隙,多見于巖屑內部或邊緣,與晶內溶蝕孔類似,具有港灣狀、樹枝狀等大小不一的不規則形態,連通性較好。粒內溶蝕孔既具備優良的儲集能力,又可以溝通其他孔隙和裂縫,粒內溶蝕孔(基質溶蝕孔)對儲層物性起著良好的改善作用(圖 4c)。
(3)解理縫
解理縫普遍沿晶體解理、成組出現,是由礦物結晶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儲集空間。解理縫普遍規模較小,且主要分布在黑云母和斜長石斑晶內部[7]。A1 井花崗巖4052.66m 見解理縫發育(圖4d),所貢獻的面孔率為 0.18%(藍色部分為解理縫)。
(4)溶蝕縫
溶蝕縫是儲層成巖之后,受地表水和地層熱液雙重作用而發生溶蝕作用所形成的縫隙,以及早期裂縫被充填后,再受改造、擴大、溶蝕,形成有效儲集空間。溶蝕縫通常空間展布不具方向性,受溶蝕作用影響,縫面凹凸不平且縫寬變化較大(圖4e),溶蝕縫是潛山儲層中重要的滲流通道和儲集空間。
(5)構造縫
花崗巖固結成巖后,受多期次構造應力改造,儲層破碎所產生的裂縫,稱為構造縫。構造縫規模變化大,既有宏觀尺度上能穿切整個花崗巖體的裂縫,也有微觀尺度上切穿礦物晶體的裂縫,構造縫通常成帶展布,相互之間既可平行,亦可交織,連通性能較好。研究區A1 井花崗巖4052.56m 可見構造縫,縫面平直,具有統一的方向性[8](圖4f)。
3.2 潛山成儲主控因素
基底潛山儲集空間特征與巖石組分、構造運動和風化淋濾改造密不可分。巖石組分作為潛山儲層的物質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原生孔隙和裂縫的發育程度,同時還影響儲層的次生改造的能力。構造活動除了能影響潛山儲層裂縫發育程度之外,還為地層流體提供額外的通道,增強了油氣的滲流能力。風化作用使潛山儲層產生大量的溶蝕孔隙,有效改善潛山儲集性能[8]。
(1)巖石組分
花崗巖富含長英質組分,易于風化且脆性強,是基底潛山成儲的物質基礎[9],A1 井花崗巖段見晶形相對完整的石英井簇(圖5a)。大量研究證實,巖石力學特征與礦物含量密切相關,淺色礦物(長英質)脆性強,暗色礦物韌性強,抗壓能力強,相同應力條件下,富含長英質的巖石,更易發育裂縫,形成優質儲層。
(2)構造運動
構造運動控制下,原狀基底局部遭受抬升或下降,受外力影響,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相互交織切割的碎裂構造(斷裂和裂縫)(圖5b),酸性流體沿著破裂構造進入巖體內部,在溶蝕作用的影響下,巖體中原生孤立孔隙逐漸連通,不斷拓寬儲集空間,同時為流體的流動提供了額外的流動通道,進一步增強了儲層的滲流能力。原狀地層中滲流的酸性流體會降低巖體內部應力,進而降低巖體抗壓能力,巖體內部易于形成規模裂縫儲層。多期次不同方向的構造應力改造,會促進巖體內部網格狀裂縫的形成,使原狀基底儲層結構逐步松散。
(3)風化淋濾作用
風化淋濾作用對于火山巖儲層的改善意義重大。風化淋濾過程對儲層改造,既是物理作用也是化學作用,其不僅可以破壞原狀地層結構,使其結構松散、破碎,還可以通過礦物溶蝕、水化、碳酸鹽化等作用,改變巖體的化學成分,將已經充填的孔隙和裂縫重新活化,再次形成連通的孔隙,同時形成大量次生孔隙。風化淋濾作用在潛山頂部及翼部儲層改造尤為明顯,形成優質的風化殼型儲層,同時風化淋濾作用自下而上強度逐步減弱,也是潛山儲層縱向分帶的主要控制因素[10-13]。
3.3 潛山儲層垂向分帶特征
潛山儲層受巖石組分、構造運動、風化淋濾等多因素影響,儲層具有明顯的垂向分帶特征。本次研究通過細化不同區帶儲集空間組合類型和優勢儲層發育特征,將基底潛山垂向上劃分為風化裂縫帶和內幕裂縫帶,內幕裂縫帶根據受斷裂影響的強弱程度,垂向上劃分為強內幕裂縫帶和弱內幕裂縫帶。
以A1 井為例,風化裂縫帶典型電性曲線上表現為低電阻- 高中子- 高聲波的曲線特征,形成機制為風化裂縫帶孔隙、裂縫發育,對速度造成遮擋,造成了高聲波的特征,儲集空間以溶蝕孔+ 未充填微裂縫為主,發育裂縫-孔隙型儲層;強內幕裂縫帶表現為中電阻- 中中子- 中聲波的曲線特征,儲集空間以溶蝕孔+ 網狀裂縫為主,發育孔隙- 裂縫型儲層;弱內幕裂縫帶表現為高電阻- 低中子- 低聲波的特征,儲集空間以溶蝕孔和構造縫為主,發育孔隙- 裂縫型儲層,形成機制為裂縫中吸附導電礦物,裂縫越發育,電阻率越低,優質的裂縫儲層主要表現為高電阻背景下的低阻特征(圖6)。
3.4 潛山儲層發育模式
潛山頂部遭受風化剝蝕強度大、時間長,頂部花崗巖結構破壞嚴重,花崗巖體在風化淋濾作用和構造作用下,形成圍繞塊體的網格狀裂縫,即風化裂縫帶。在風化裂縫帶下部,花崗巖受風化淋濾作用減弱,但受構造改造作用增強,形成了以構造裂縫(斷裂)為主的裂縫型儲層,即內幕裂縫帶(圖7)。平面上,潛山頂部(A1 井)是潛山遭受風化剝蝕最為劇烈的區域,高部位剝蝕物近源堆積在潛山翼部,剝蝕物以長英質為主,成分及結構成熟度低,形成規模性風化殼儲層。在構造運動及風化淋濾作用的改造下,潛山翼部儲層規模和優質儲層發育程度優于潛山頂部(A1 井)。
4 結論
(1)平湖斜坡基底潛山儲層巖性以花崗巖為主,以構造縫和溶蝕縫為主力儲集空間類型,其中構造縫具主導優勢。潛山頂部、翼部以及規模斷層周緣是構造縫和溶蝕孔縫的有利發育區。
(2)平湖斜坡基底潛山儲層受巖石組分、風化淋濾及構造作用影響,垂向分帶特征明顯,劃分為風化裂縫帶和內幕裂縫帶,內幕裂縫帶根據受斷裂影響的強弱程度,又細分為強內幕裂縫帶和弱內幕裂縫帶。
(3)垂向上風化裂縫帶是基底潛山最為有利的儲層發育區,內幕裂縫帶儲層縱向差異性大,非均質強,平面上潛山翼部儲層條件優于潛山頂部。研究結果指出潛山翼部是基底潛山有利勘探方向。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POWERS S.Reflected buried hills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petroleum geology[J]. Economic Geology,1922,17(4): 233-259.
[2] 王昕, 周心懷, 徐國勝, 等. 渤海海域蓬萊9-1 花崗巖潛山
大型油氣田儲層發育特征與主控因素[J]. 石油與天然氣地
質,2015,36 (2) : 262-270.
WANG X, ZHOU X H, XU G S,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s in Penglai 9-1 largescale oilfield in
buried granite hills, Bohai Sea[J]. Oil & Gas Geology,2015,36 (2):
262-270.
[3] 伍勁, 高先志, 周偉, 等. 柴達木盆地東坪地區基巖風化殼與油
氣成藏[J]. 新疆石油地質, 2019,39 (6) : 666-672.
WU J, GAO X Z, ZHOU W, et al. Base rock weathering crusts
and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Dongping area, Qaidam Basin[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2019,39 (6): 666-672.
[4] 羅偉, 蔡俊杰, 萬瓊華, 等. 惠州凹陷花崗巖潛山儲層條件分析
及石油地質意義[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9,39 (4):126-135.
LUO W, CAI J J, WAN Q H, et al. Reservoir condition analysis of
a buried granite hill in the Huizhou depression and its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2019,39 (4):126-135.
[5] 陳忠云, 魯法偉, 張建培, 等. 東海陸架西湖凹陷新生代沉積地
層時代厘定[J]. 上海國土資源,2013,34(1):42-45.
CHEN Z Y, LU F W, ZHANG J P, et al. Age of Cenozoic
sedimentary formations of the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J].Shanghai Land amp; Resources,2013,34(1):42-45.
[6] 周心懷, 蔣一鳴, 唐賢君. 西湖凹陷成盆背景、原型盆地演化及
勘探啟示[J]. 中國海上油氣, 2019, 31(3):1-10.
ZHOU X H, JIANG Y M, TANG X J. Tectonic setting, prtototype
basin evolution and exploration enlightenment of Xihu sag in East
China Sea basin[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9, 31(3):1-10.
[7] 李鴻明, 王璞珺, 徐守立, 等. 瓊東南盆地松南低凸起前古近系花
崗巖潛山儲層特征與控制因素[J]. 世界地質, 2022, 41(3):568-582.
LI H M, WANG P J, XU S L,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re-Paleogene granite buried hill reservoirs in Songnan
low uplift, Qiongdongnan Basin [J]. World Geology, 2022,41 (3):
568-582.
[8] 苗清, 張武, 趙幸濱, 等. 東海某凹陷平北區基底巖漿巖優質儲
層發育模式[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19, 39(6):93-101.
MIAO Q, ZHANG W, ZHAO X B, et al. High-quality reservoir
development model of basement magmatic rocks in Pingbei area
of a sag in the East China Sea [J]. Marine Ge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2019, 39 (6): 93-101.
[9] 王高文. 徐深氣田火山巖巖性、巖相識別及有效儲層分布規律
[J].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 2018, 37(5): 124-129.
WANG G W. Volcanic lithology-facies ident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laws of the effective reservoir in Xushen gas field [J].
Petroleum Geology and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2018,
37(5): 124-129.
[10] 譚偉雄, 王俊瑞, 鄧強, 等. 花崗巖儲層儲集性能定量評價方法
及應用[J]. 中國海上油氣, 2015, 27(2): 31-38.
TAN W X, WANG J R, DENG Q, 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granite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its applications [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5, 27(2): 31-38.
[11] 楊東升, 劉志峰, 吳斌, 等. 渤海海域遼東凸起南段潛山構造演
化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J]. 中國石油勘探, 2022, 27(3):78-87.
YANG D S, LIU Z F, WU B, et al.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buried
hills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Liaodong uplift in Bohai Sea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22,27 (3): 78-87.
[12] 劉桂珍, 張德詩, 李能武. 昆北斷階帶基巖儲層特征及油氣成藏
條件[J]. 巖性油氣藏, 2015, 27(2): 62-69.
LIU G Z, ZHANG D S, LI N W. Characteristics of basement
reservoir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in the northern
Kunlun fault zone[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15, 27(2): 62-69.
[13] 李建平, 周心懷, 王清斌. 表生喀斯特作用對蓬萊花崗巖潛山油
田風化殼儲層發育的控制作用[J].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
學版), 2014, 41(5):556-566.
LI J P, ZHOU X H, WANG Q B. Control of epigenic karstification
over weathering crust reservoir development of Penglai granite
buried hill oilfield, Bohai Bay basin, China[J].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amp;Technology Edition), 2014,
41(5):5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