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1938年8月2日,新四軍軍長葉挺率軍部機關進駐涇縣云嶺地區,以項英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同時進駐云嶺。從那時起至1941年1月撤離,軍部在云嶺駐扎了2年5個月時間,為新四軍軍部進駐一地時間最久之處。在云嶺,新四軍開創了非凡的歷史征程,取得了輝煌的業績,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年8月2日,“高高的云嶺——紀念新四軍軍部進駐云嶺85周年學術交流座談會”,在安徽涇縣新落成的宣城市干部教培基地(涇縣縣委黨校)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史軍史研究專家學者、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和紀念館負責人等50余人出席。涇縣縣委副書記、縣長許立勛主持會議。宣城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沈偉致歡迎詞。
會上宣讀了北京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原會長陳昊蘇發來的題為 《紀念新四軍軍部入駐云嶺85周年》 的賀詩:“東進鐵軍抗敵頑,征程起點看云霞。三年奮斗先驅血,世紀光榮革命花。寧折不彎千里贊,雄風剛健萬人夸。江南一葉奇冤雪,日月紅旌頌芳華。”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葉挺、項英、張云逸的家屬代表,王光龍、葉蓮、項玉蘭、張曉龍應邀出席座談會并發表講話。

宣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朱立軍代表中共宣城市委,對會議成功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他說:“北有太行硝煙,南有云嶺烽火。作為新四軍駐扎時間最長的軍部所在地,云嶺是革命年代的紅色地標,引領著大批有志之士投身抗戰熱潮,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光輝史詩。今天我們在云嶺集會,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希望借此次活動的機會,將‘高高的云嶺’打造成為黨史軍史研究的重要平臺,精心組織策劃,常態化開展系列學術交流研討活動,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返本’中‘開新’,積極培育‘紅色基因庫’,形成品牌效應,共同推進新四軍歷史研究和紅色資源挖掘更加深入,形成更多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更好發揮‘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功能。”
在學術交流環節,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原會長劉蘇閩少將作了 《偉大建黨精神蘊育新四軍鐵軍精神》 的發言。他指出:“在偉大建黨精神指引下,廣大指戰員繼承發揚了葉挺獨立團、紅四軍和南方三年游擊隊的革命精神,用熱血和生命鍛造了新四軍鐵軍精神,成為偉大建黨精神譜系中的一種偉大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發揚光大和鮮活運用,是黨和人民軍隊傳統的革命精神與新四軍抗戰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他從5個方面對鐵軍精神作了深刻闡述,分別是:聽黨指揮、堅守信念的軍魂意識,忠誠使命、救國為民的宗旨情懷,英勇善戰、奉獻犧牲的鋼鐵意志,團結一致、嚴紀守法的優良作風,艱苦奮斗、務實創新的進取精神。
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聶皖輝在發言中說:“新四軍軍部在云嶺的三年,是新四軍向華中敵后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葉挺、項英領導下,新四軍將士活躍在大江南北,英勇抗敵,創建了眾多的抗日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論述了云嶺新四軍軍部作出的8項卓越貢獻,包括新四軍“向北發展、向東作戰”的戰略方針在云嶺制定,新四軍東進抗日的戰略展開決策于云嶺,新四軍精神的著力培育和鍛造始于云嶺,紅色經典 《新四軍軍歌》 在云嶺誕生,葉軍長捐家產購槍彈的義舉發生在云嶺,大量優秀知識分子投奔到云嶺參加新四軍,新四軍的日本反戰同盟工作從云嶺起步,等等。
汪曉榮、王路奇、桂建平、王曉建、周振華、張燕、伍萬云、蔡長雁、郭曉輝等黨史軍史專家或新四軍紀念館負責人也在會上作交流發言。

本刊主編徐曉蔚應邀出席座談會并發言。他說,云嶺是新四軍軍部駐扎時間最長的地方,雜志社一直非常關注,多年來做過很多報道。2018年春,為紀念新四軍東進80周年,雜志社一行5人專程到巖寺和云嶺參觀、學習和采訪,接著還走訪了茅山和黃橋,回去后分兩期刊發了詳細報道。他希望與會者對 《大江南北》 多加關注,及時指點,不吝賜稿。他還代表雜志社向宣城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和宣城市干部教培基地贈送了紅色書刊。
與會人員還前往云嶺,參觀了新四軍軍部大會堂、司令部舊址等地,并在“草棚黨校”聆聽了 《用生命譜寫的誓言》 現場教學課。 (江楠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