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老區建設促進會西亭鎮分會請當地三位老革命,講述他們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的親身經歷,以此教育下一代,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不斷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
馬金城:屢立戰功居功不傲
西亭鎮華蘆村40組退伍軍人馬金城是烈士的后代,今年91歲。馬金城的父親馬萬如是革命烈士。在父親的影響下,1946年,16歲的馬金城參加新四軍南通縣地方部隊,走上革命道路。1948年,他所在的地方部隊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651部隊。他隨部隊一路南下,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蘇州、昆山、上海戰役,又轉戰江西,南下福建,直至解放廈門,參加大小戰斗數十場,4次榮立戰功。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一聲令下,我人民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渡長江,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妄圖憑借長江天險負隅頑抗的幻想。當晚,馬金城所在部隊從長江北岸的南通八圩港附近強渡長江。全排三個班四十多人同乘一艘木質機帆船,第一批向長江南岸進發。戰士們坐在船上,手握鋼槍,警惕地盯著南岸,隨時做好戰斗準備。國民黨守敵不時用機槍向江面掃射,“噠噠噠”槍聲不斷。戰士們不怕犧牲,一路進發。船到南岸,大家迅速下船,沖向灘頭,與敵人展開戰斗。敵人都是紙老虎,見我軍戰士上岸,望風而逃。我軍一路追擊,在上海外圍的吳淞口遇上了國民黨守敵,展開激戰。戰斗持續了三天三夜,他們排也犧牲了幾位戰友,最終消滅了吳淞口守敵,打開了上海的大門。
1957年年底,馬金城光榮退伍回到了家鄉。60多年來,馬老一直保持軍人本色。在生產隊里,他勞動積極,服從領導,不居功自傲,與鄰里和睦相處,得到了干部群眾的好評。改革開放以后,他由衷感嘆黨的政策好,使老百姓生活越過越好。他說:“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伍軍人,黨和政府時時刻刻惦記我,讓我安享晚年。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軍人本色,愛黨愛國愛人民!”
顧承芝:百歲高齡紅心向黨
家住華蘆村32組的顧承芝老人出生于1922年,今年101歲。他于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已有67年黨齡。老人年輕時擔任生產隊長及原領民村黨支部委員多年,帶領群眾種植棉花、支持國家建設,為改變當地貧困面貌出力流汗,在村民中享有較高威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他初心不變,力所能及地參加公益活動,彰顯了一名老黨員的先鋒本色。
前些年老人身板還較硬朗,耳不聾眼不花,還騎著自行車到村里參加組織生活。他說:“紅心向黨是永恒的追求。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老年人,我作為一名老黨員也要嚴守黨的紀律,定期過好組織生活。”
俞兆巖:保護機槍負傷轉業
紗場社區離休干部俞兆巖,今年98歲,黨齡77年。他于1946年7月入伍,8月入黨,歷任華野31旅班長、排長等職。1949年該部整編后,隸屬華東軍區。1949年8月他轉業到地方工作,1979年離休。
老人有一本小冊子,里面夾著一張泛黃的證明書。俞老說,這是由陳毅司令員簽發的退休軍人證明書(轉業證)。這份證明書,他收藏了74年,覺得比離休證還重要,要作為傳家寶傳下去,教育下一代不能忘本,生活條件再好也不能忘記那艱難困苦的歲月。
俞老介紹道,他在部隊四年多,正逢解放戰爭時期。那硝煙彌漫的年代,共產黨員就是要沖鋒在先,不怕犧牲。他說,打仗時武器比自己的生命還寶貴,并飽含深情地講述了自己為了保護一挺機槍光榮負傷、后轉業到地方工作的過程。
1948年5月的一天,他所在的華野31旅2排奉命在紗場北伏擊唐洪、同樂的地主還鄉團。他們將機槍架在一住戶的屋頂上。這時,四個敵人在老鄉院內搶抓一只老母雞。他下令機槍、步槍一齊開火,四個敵人被擊斃三人,另一人倉皇逃竄。槍聲驚動了敵軍,敵人向我方攻擊。此時,2排的機槍卡了殼。在這緊急關頭,指導員紀甫明下令撤退。機槍手慌了神,未取下機槍就從房頂上滑了下去。作為排長,俞兆巖果斷決定扛下機槍再下房頂。敵人的火力兇猛,他一只手抓住房檐,另一只手取下機槍,機槍夾子撞到了他的左腰,疼得非常厲害。這時,一顆子彈從他的胸前呼嘯而過,所幸未擊中他。他抱著機槍從房頂滑到地上,由兩名戰士攙扶著迅速撤離。他的命保住了,但左腎嚴重受傷,小便帶血。戰士們將其送到黃維城醫生家治療,當時的醫療條件太差,只能止血止痛。由于身負重傷,他在部隊休養治療了一年多。鑒于傷勢較重,部隊決定讓他轉到地方醫院治療。
1949年8月,24歲的他拿到了退休軍人證明書(轉業證)。后來,他在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實施了左腎切除手術,康復后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同樂鄉鄉長。
1979年,俞兆巖離休。離休后他不忘支持家鄉的經濟建設,先后建辦了鞋帽服裝廠、五金膠木廠,為家鄉剩余勞力找到了就業門路。軍人出身的他,無論干什么都嚴要求、爭一流。上世紀末,他先后擔任原紗場鄉老干部工作組副組長、關工委副主任等職,負責的老干部工作、關工委工作、老區開發工作,多次受到原通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