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勞動模范、安徽省鳳臺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民營企業家詹同連,在多年的“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鐵軍精神”和“研究歷史、服務現實”社會實踐活動中,自覺把回報社會、造福桑梓作為人生價值追求,彰顯了一位新研人的赤子情懷。
甘當播火者
鳳臺縣扼控淮河,地理位置重要,是當年抗日的主戰場。1940年5月21日夜,駐田家庵日軍乘汽艇溯淮河西犯鳳臺,登岸時遭到埋伏在三里溝村的抗日武裝突然襲擊,傷亡慘重。事后,氣急敗壞的日軍闖進村內,對無辜村民進行滅絕人性的殘酷報復,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三里溝慘案”:全村500多人,被殺84人、傷100余人,500間房屋幾乎被燒盡,財物被搶掠一空。
為紀念被殺害的84位三里溝村民,教育后人“牢記歷史,不忘國恥”,2005年鳳臺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牽頭興建“三里溝抗日紀念園”,詹同連積極為建園出謀劃策,四處奔走征集相關史料,帶頭捐款捐物;2008年紀念園周邊大理石圍欄施工時,他又踴躍資助并安排公司工程機械義務施工。如今,紀念園被淮南市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年接待人數在萬人次以上。
“理事不能避事,傳承紅色基因是我分內的事。”這是詹同連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年前,淮南新四軍紀念林建設剛起步,資金短缺,詹同連得悉后,主動送去5000元支援紀念林建設。市新研會的幾位老領導知道他的公司正處在艱難轉型階段,資金也比較緊張,只收了他2000元。2021年為紀念建黨100周年,淮南市文聯和市新四軍研究會決定出版《淮上風雅頌》 和 《詩詞歌賦選》 兩部紅色書籍,他主動資助2萬元;2022年為紀念淮南新四軍紀念林建林20周年,市新研會和市文聯又聯合編撰出版了 《詩情畫意紀念林》 一書,詹同連再次資助2萬元,保證了此書在紀念大會召開之日發到參會人員的手中。
今年5月,鳳臺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8個聯絡組的代表參加縣新研會的學習交流會議,在討論交流中詹同連了解到,研究會辦公室征訂《 大江南北》 雜志的份數滿足不了需求,給學習交流活動帶來一定的不便。會后,他主動出資從下半年開始增訂100份,確保每位理事都能讀到 《大江南北》 這一紅色刊物。
愛心助弱貧
詹同連創辦的“鳳臺縣淮王魚研究所”和“鳳臺縣市政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兩家企業,2010年前年產值就達到了5000萬元以上。
“當年新四軍將士浴血疆場,為的是民族獨立和老百姓翻身得解放;今天傳承紅色基因,就要不忘初心使命,跑好接力賽,帶領鄉親一起奔小康。”這是詹同連在學習交流會上發出的肺腑之言。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腰包鼓起來后,他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奢靡炫耀,而是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本色,時刻把黨的事業和助貧濟困放在心坎上。2016年,劉集鎮大學生劉某、何某因家庭變故失去經濟來源,準備停學打工。詹同連得悉后,馬上給他們分別送去2000元,讓他們按時返校就讀。之后,詹同連經常通過微信、電話鼓勵他們,幫助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使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并走上了工作崗位。收到用人單位錄用通知的當天,劉某、何某第一時間向詹同連報告了喜訊,并表示要做一個像詹同連那樣的人,報效國家,造福家鄉。近5年來,詹同連先后資助劉集鎮10多位貧困大學生6萬多元,幫助他們完成了學業,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
2017年,鳳臺縣的扶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主動請纓,承擔了丁集鎮郭徐村6個貧困戶的脫貧任務,僅詹同連一人就捐助2萬元進行幫扶;次年春節前夕,他還購買了價值2萬多元的大米、面粉、食用油送到郭徐村黨支部,對全村的貧困戶逐一登門慰問,讓他們過個溫暖而快樂的春節,激勵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2018年,他又主動向縣工商聯扶貧點——大興鎮趙王村資助3萬元,并吸收該村扶貧戶中的10名青壯年到自己的市政工程公司就業,使他們按時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對五保老人、困難家庭的老黨員,他更是關愛有加。每年春節前,他都要拿出萬元以上的資金購買生活必需品,登門入戶慰問山口村的五保老人。這一做法,他一堅持就是20年。2021年和2022年春節期間,他還先后向劉集、城關兩個鎮敬老院,困難家庭老黨員,散居的五保戶捐資4.7萬元。僅近5年來,他累計資助困難的老年群體和“一人家庭”的獨居老人就超過了20萬元,贏得廣大村民的交口稱贊。
善舉惠桑梓
詹同連祖居鳳臺縣劉集鎮山口村,該村緊靠淮河,解放前十年九災,非澇即旱,村民們祖祖輩輩逃荒要飯。解放后,深受水災之害的山口村群眾積極響應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其父詹可和是位老黨員,年年冬春帶領一家人積極參加治淮工程,并教育子女:“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共產黨,要鐵心聽黨話、跟黨走!”
詹同連自幼就把父親的教誨記在心中,高中畢業后他回到村里創辦了機械施工隊,把家有機械的父老鄉親組織起來,在縣城和城郊一帶包攬工程。他以勤奮創業,以誠信待人處事,為施工隊贏得了信譽,也獲了大家的認可。2004年12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隨著工程項目簽約越來越多,對工程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詹同連又辦起了操作技能培訓班,一年兩期為村里義務培訓施工機械操作員,不斷提高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確保工程施工質量。施工隊的口碑越來越好,承接的工程越來越多,山口村的施工機械臺數也在逐年增加,從開始時的不到10臺,到2022年已發展到500多臺。如今,村民們的腰包鼓了,村莊變美了,詹同連也早已轉行離開了村子,但每當村民們提起他時,總是贊不絕口,連伸大拇指。
淮王魚是淮河中游的名貴魚種,前些年由于只捕不養和淮河水質污染,瀕臨滅絕。詹同連投資200多萬元,與其父接力創辦了淮王魚研究所,建起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繁殖基地,如今年產量都在2萬斤以上,市場價格每公斤200元左右。研究所實現了從“保護-繁殖-餐桌”的質的變化,繁殖的淮王魚已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認可為優質水產品。更可貴的是自2000年以來,他每年都要把研究所繁殖的淮王魚苗向淮河無償投放萬尾以上,讓淮王魚在淮河再生繁殖,逐步走上兩岸普通百姓的餐桌。
為支持抗洪防汛和戰勝新冠病毒,2020年以來,詹同連還先后向劉集鎮防汛一線、城關鎮抗疫一線分別捐贈了數萬元的資金和急需物資,用他的一次次善舉造福桑梓、惠及鄉鄰,在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中,體現了一名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