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即將上小學的兒子去影院,看王寶強導演的 《八角籠中》。看過電影宣發的一些短視頻,兒子對電影很是期待。只不過,我并不知道他期待什么?同樣,他也不知道我特意帶他去看這場電影的期待——希望他能了解貧苦地區孩子的艱難生活,以及那些孩子與命運的抗爭。
影片中的一幕幕場景,讓我看到了許多許多……
我看見了苦難。那種苦難,是受困于大山,是饑餓,是貧窮,更在于缺少方向引導。一個人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找不到方向,看不到希望。這部電影,有真實事件的原型,但已過去了6年,特別是在“脫貧攻堅”行動之后,相信許多人的生活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電影讓我們看見,“生如野草”之人依然存在,苦難仍然存在。一個人,能看得見苦難,人生才會不迷路。
我看見了抗爭。大瀧山的那些孩子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他們承受著本不該承受的苦難,但又幸運地遇見了向騰輝,學到了格斗。于是,他們一拳拳地砸碎身上的羈絆,努力沖破命運的八角籠。抗爭是不容易的,過程有波折,甚至為此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事實上,又有幾人不被生活摔打。面對困難,唯有死扛到底,才能看見別樣的風景。
我看見了成長的多樣性。影片借蘇木的口說出,“格斗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令人欣慰的是,影片并沒有過度放大格斗的“唯一性”,反而用了不少鏡頭來詮釋知識改變命運。格斗作為一種競技運動,畢竟只是少數有天賦的人的出路。更多的人,則需要通過教育,增長知識和技能來改變命運。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拳頭的力量,也看到了成長的多樣性,亦看到了知識的價值,甚好!
我看見了“輿論”的力量。媒體最初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向騰輝幫助孩子的客觀事實,是好心辦了壞事。但正因為有媒體的參與,才推動了格斗俱樂部的正式成立,并讓孩子們獲得了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教體結合,孩子的未來才能獲得更好的保障。另外,影片設計了向騰輝接受媒體第二次專訪,并借著馬虎的“批判”,制造熱點,進而引發輿論監督,讓正義最終到來——揭穿了無良俱樂部的真實面目,還了馬虎和蘇木的自由身。正是媒體的參與,才是社會走向公平公正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也看見了美好。大瀧山的孩子在路上擺石頭,兒子沒覺得他們有多悲苦,反而覺得“很好玩”。因為,孩子的淘氣,很容易引起共情。沒有經歷過饑餓童年的人,估計很難感受到大瀧山孩子所承受的沉重。我的童年,感謝父母辛勤的勞作,尚能飯菜裹腹。那時,沒有玩具,但可以釣魚捉蝦捕蟬;農忙間隙還可以躺在田埂上看星辰北斗,聽蟲子鳴叫;姐弟幾人打打鬧鬧,卻也歡聲笑語……這樣溫暖的童年,時常成為我的夢境。影片中,閃現出一幕美麗的星空畫面,星空之下是向騰輝站在砂石堆上攆那些孩子。兒子看后,給了他對影片的第一個反應——“這星空太美了。”兒子的這個反應,讓我突然明白——人世間不應只有苦難,還需要美好的東西。抗爭苦難,也別忘了心懷美好,去欣賞美的東西。這樣的人生才不會誤入歧途,也不會一味地與人“斗狠”。人生,要看見苦難,亦要看見美好。
散場時,兒子若有所思地跟我說:“他們贏了。”在兒子的眼中,或許是蘇木贏得了那場比賽,又或許是他明白了大山里的孩子終于沖破了命運的八角籠。而我唯愿,看見更多,更有力量。
(編輯 盧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