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繭陸續上市的季節,連日來,廣西百色市的蠶農開始出售春繭,顆顆蠶繭形狀飽滿,色如白霜。“今年第一批蠶繭有400公斤,賣了2.5萬元,預計基地今年能收入30萬元左右。”靖西市祿峒鎮四院村桑蠶養殖基地養蠶能手易明會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百色市一直重視蠶桑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做強做優蠶桑產業,加快蠶桑產業集群化發展”的目標,鮮繭產量和產值逐年提高。2022年,全市桑園面積51.61萬畝,年養蠶82.86萬張,鮮繭產量3.97萬噸,鮮繭銷售收入22.32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預計蠶繭產量1.95萬噸以上,同比大幅提升。
春蠶吐絲繭成“金”
百色市屬南亞熱帶氣候區,桑樹的生長期長,一年可養蠶7至10批次。靖西、那坡、凌云、隆林等山區縣(市)晝夜溫差大,氣候條件獨特,飼養的蠶品種更加優質高產,可繅出5A至6A高等級生絲。
初夏時節,走進百色市各鄉鎮村屯,隨處可見路邊的桑園里桑樹綠意正濃,微風輕輕吹過,泛起片片碧波。
“以前,蠶農天還沒亮就要起來采葉,使用電動伐條機后,半小時就能伐夠蠶一天的桑葉量!”平果市蠶業站站長黃若雨介紹說,“平果市圍繞‘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蠶桑養殖,標準化種植桑園,推行機械化采收,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為強化配套技術,百色市依托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廣西桑蠶創新團隊等科研專家資源,在全市建立21個蠶桑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了15個蠶桑產業現代特色示范區(點、園),推廣桑蠶新品種、高效高產栽培、蠶桑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養蠶單產和蠶繭質量不斷提升。
“養蠶雖然辛苦,但錢來得快。”凌云縣沙里瑤族鄉龍化村養蠶大戶黃獻德養蠶7年多,桑園從不到10畝擴展到現在的30多畝。他也從一個貧困戶成為了種桑養蠶的致富能手。2022年,收入近40萬元。在他的示范帶動下,目前全村種植桑園2000多畝,年養蠶產值達1500多萬元。
隨著蠶桑產業效益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農戶將“蠶寶寶”迎入家門。截至2022年年底,百色市桑園面積排名全區第二,覆蓋11個縣(市、區)101個鄉(鎮),養蠶村975個,養蠶戶6.1195萬戶。年養蠶82.86萬張,鮮繭產量3.97萬噸,鮮繭銷售收入22.32億元,養蠶戶年均收入3.6473萬元。
經“桑”有道增效益
蠶寶寶吐絲成“金”,桑園也藏著致富的大學問:除了長出的桑葉喂了小蠶,桑枝和桑果都能增加收入。
每年10月過后,養蠶戶開始冬伐桑樹老枝。在那坡縣百合鄉清華村食用菌示范基地,可以看到粉碎后的桑枝被做成食用菌棒,經過培育一朵朵菌菇從薄膜袋“綻放”出來。
桑枝含氮量很高,還含有大量的纖維素等特殊成分,是栽培食用菌的上等原料。近年來,那坡縣從當地豐富的桑蠶資源出發,在清華村食用菌示范基地培育平菇、秀珍菇、木耳等品種。2022年該基地產鮮菌100多萬斤,產值500多萬元,幫助當地農戶每畝桑枝增收1000元以上。
除了桑枝,桑果也帶給村民額外的收益。凌云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廣西嘉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平懷村開發桑果汁、桑果酒、桑果干等系列產品,建成果酒莊1棟、加工果酒生產線2條。2022年,該公司在凌云縣建立桑果示范基地2840畝,今年基地引入投產,收購桑果100多噸,生產桑果酒60多噸,實現產值1800萬元,幫助基地農戶戶均實現增收2200元。
融合鋪就新“絲路”
發展蠶桑產業的地區很多,如何在競爭中占得先機?百色市給出的答案——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發展,圍繞“蠶桑+”做足文章,構建蠶桑絲綢全產業鏈。
選繭、煮繭、開綿、拉綿……在那坡同益新絲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經過一系列工序后,雪白瑩亮、輕薄綿軟的蠶絲被就成型了。目前,該企業已建成22組繅絲生產線,正在推進絲路新區煉染數碼印花生產項目。
走進廣西德保江緣繭絲綢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也是一片繁忙景象,200多位“織女”在6條流水線上各司其職,以保證產出的蠶絲取得好品質。“今年我們預計產出生絲240噸,產值約為1.8億元,產品主要銷往江浙地區。”該公司負責人儲呈平說,公司經營范圍涵蓋蠶繭收購、絲織品生產加工銷售、繭絲加工設備研制維修等,充分吸納周邊勞動力,有力帶動德保縣蠶桑產業發展。
在凌云縣平懷村,桑蠶全產業鏈的打造也極具示范樣板。該村在發展種桑養蠶、開發桑果加工項目之外,還實施鄉村振興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打造精品民宿、家庭休閑農場、鄉村文化大課堂、親子研學基地等新業態,形成“種桑養蠶—精深加工—田園觀光”的完整產業鏈。
邁步走在新“絲路”上,百色市蠶桑全產業鏈建設雛形初現。目前,全市共引進繅絲加工企業8家,2022年自動繅絲生產線105組,全市收烘鮮繭3.81萬噸,白廠絲產量3436噸,產值10.57億元,基本形成繭絲綢一體化。
今年,百色市成立了蠶桑產業專班,按照“1個主導產業+1名市領導+1個工作小組+1個技術團隊”的工作思路,通過推動擴大桑園規模、推廣實用新技術、加大資金投入、引進龍頭企業、實施繅絲企業改制等,確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布局逐漸優化、體系日趨完善、產業化經營效益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