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泊湖山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森林植被,這為中草藥生長提供了優異的條件。黃芪、貝母、黨參、刺五加等名 貴藥材比比皆是,最有名氣的當數人參。它可謂中草藥之冠,居“東北三寶”之首。
人參主根的上部,圓得好像人頭,支根叉開呈“八”字形,猶如人的胳膊和腿,類似人體,故稱人參。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長在以紅松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里。株高可達六十厘米,葉為掌狀復葉,輪生在莖的頂端。第一年生一個葉柄,三個復葉,叫“三花”;兩年后生五個復葉,如伸開的手掌,叫“巴掌”;第四年開花,為傘狀花序,開在莖的頂部,呈淡綠色;果實呈紅色球狀,猶如一團紅瑪瑙,直到第七年,長出六個“巴掌”,也叫“六品葉”。人參每年夏季開花,秋季果實成熟,山參的種子落地,需要二十至二十二個月才能發芽,經過四十到五十年時間,才能長到一兩重。一兩山參的價格比一兩黃金還貴。所以,人們常說:“七兩為參,八兩為寶”(按舊制十六兩為一斤算的)。
上山挖參,叫“放山”,也叫“采寶”。從前,鏡泊山區的“放山”人,一般都結成伙。采參時,每人間隔三米左右,列成橫隊,用“索撥棍”仔細尋找。當有人發現人參時,立即高喊:“棒槌!”伙伴們馬上應一聲:“快當!”便迅速地跑過來,先用一條兩頭有銅線的紅線把人參莖拴上;然后,鏟去周圍雜草,用木器掘土,再用竹簽慢慢剔除根須的余土,一直挖到三尺多深,才能挖出一個完整的人參。
關于人參,鏡泊湖一帶流傳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有的說,人參是一個戴著紅肚兜的胖娃娃;有的說,人參是一個頭簪紅花身穿綠襖的小姑娘;還有的說,人參幻化成一位銀須飄灑的老翁……他們都是善良和正義的化身,為窮人擺脫苦難。人們也給它披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說吃了人參能長生不老、返老還童、起死回生……人參的確是一種極為名貴的藥材。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對人參的藥性、療效就有所了解。明代藥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人參能補五臟,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可輕身延壽。特別是近幾年來,它已經成為治療疾病的良藥,也是養生保健的佳品之一。
人參應用范圍廣、價值高,生長卻極為緩慢,再加上不斷采挖,山參就越來越少了。我國早在三百年前,便開始了人工栽培,人們把這種栽培的人參叫園參。鏡泊山區的參園很多,給湖光山色增添了不少光彩。
(來源:博雅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