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黔東北邊陲、烏江下游,大婁山脈和武陵山脈交錯地帶,與渝、湘、鄂三省接壤,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1934年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率紅三軍進入沿河,成立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建立了貴州高原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這里有神奇的烏江山峽和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其數量居世界第一。這里還出產一種優質水果——沙子空心李,因李子成熟后果核與果肉分離,食用時用手一掰,果核與果肉自動分離脫落,又因該李子主產于沿河縣沙子鎮而得名。
沙子空心李果實呈扁圓形,一般在七月下旬成熟,成熟空心李外表披上銀灰色白蠟質保護層,掛在枝頭十分誘人,平均果重約35克,單果最大重量約50克。果肉脆嫩,清香濃甜、汁液多、口感好,色澤鮮艷,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豐富,是極好的鮮食果品,具有清熱解毒、健脾開胃、養顏益壽的功效。
據沿河縣志記載,沙子空心李從1858年起開始栽種在沙子鎮沙壩村一帶。因產地群山環抱、溪水縱橫,綠山、碧水交錯并存,森林覆蓋率達36%,形成了雨熱同期、光溫同步、晝夜溫差大和氣候明顯的諸多特點。產區內無任何工業企業,無化工污染,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給沙子空心李的生長造就了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多年來,沙子空心李主要是農戶在房前、屋后、田邊地角、荒坡地上隨意栽種,果樹零星分布,缺乏科學管理,產量不高,不能形成規模種植。由于沙子空心李品質好,市場銷售供不應求,我縣和相鄰縣不知多少群眾前來引種,試圖移栽他鄉,都因水土不服而產生變異(皮厚、味酸、個小、果核不分離等)。1988年,縣政府成立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把沙子空心李作為重點支柱產業進行扶持,沙子鎮、中界鄉成立了空心李發展領導小組,并抽調相關業務人員組成了空心李生產技術指導組,從縣農業局、省農業廳、省農科院聘請專家到現場調研,綜合規劃,在規劃區實行大規模栽種,建立了沙子空心李生態示范園區。為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沙子鎮成立了沿河天然富硒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并專門制定了“沙子空心李企業標準”和“沙子空心李栽培管理技術規范”,對沙子空心李的土壤條件、種苗培育、建園、定植、田間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采收和貯藏等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為沙子空心李的規模化、產業化、示范化種植奠定基礎。
每年,空心李在接近成熟期時,就被各地紛至沓來的客商搶購一空,深受大眾青睞,人們都把它當作一種健康的綠色禮品饋贈親朋好友。同時,沙子空心李獲得了貴州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和“全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被人們贊譽為“李子中的茅臺,貢品中的珍品”,聞名于川、湘、黔三地。
(來源:貴州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