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獨具特色的民族刺繡,侗繡技藝延綿近千年。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侗繡是一道行走的風景線,是侗族人穿在身上的一部文明史。千百年來,它承載著侗族人的信仰與記憶;如今,勤勞智慧的侗族繡娘又賦予它更深厚的精神內核。
凡圖必有意" 有意必吉祥
侗繡,是集紡織、印染、剪紙、刺繡于一體的傳統工藝,是侗族服飾的精華部分。侗族民間刺繡工藝主要用于婦女上衣、胸襟、領襟、圍裙、男頭巾、綁腿、小孩的口水圍、鞋帽、背帶等花邊圖案裝飾。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繡)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工藝美術大師楊甜介紹,侗繡圖案體現了侗族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許多圖案原型來自生活所見。
侗族婦女喜歡穿對襟繡花衣,兩邊袖口鑲有寬幅花邊,衣角等也都配有花邊,胸部另配一塊胸兜。衣服的這些部位最適合裝飾,也是最能顯示刺繡技藝的地方,所以圖案花樣繁多,比如雙龍搶寶、金錢葫蘆、牡丹富貴、孔雀開屏……侗族刺繡圖案歷經一代又一代的積淀、傳承,最終形成“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
在楊甜眼中,生活和大自然就是繡娘們最好的老師,花鳥蟲魚、龍鳳錦雞、太陽月亮等,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在侗族婦女的指尖上變得栩栩如生。
侗繡在色彩運用上,給人溫暖、歡愉、喜慶、吉祥、熱烈的感覺。如大面積使用大紅、翠綠、桃紅、橘黃等鮮亮色彩,與綠色、紫色、藍色等搭配形成強烈對比。從前,繡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更沒有學過繪畫藝術,但在色彩的運用上無師自通、自然天成。侗繡的色彩主次分明、豐富多變,在黑色底布的襯托下顏色格外鮮艷、華麗,凸顯了裝飾性。
過去,侗族姑娘的嫁妝是自己準備的。從童年開始,就由母親手把手地教她們學習繡花技藝。不會繡花的女子很難找到稱心如意的婆家,而繡功好、女紅做得漂亮的姑娘,自然會名揚四鄉八寨,求愛的侗族男青年會紛至沓來。
如今,侗族婦女通過刺繡來表達她們熱愛生活、感恩生命的樸素情懷。每一件繡品,都是發自她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創作的主題、造型及色彩在依附于本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動的同時,還吸納鄰近民族的優秀文化。
巧手慧心" 妙趣橫生
在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鄉,眾多極具侗族特色的房屋中,有一棟木質結構的侗繡博物館,這里珍藏著一幅幅精美的侗繡文化制品。這個極具侗族特色的木質樓房,是楊甜一家辛苦半輩子蓋起的木樓,如今被她改成了侗繡博物館。
楊甜來自刺繡傳承之家,家里三代人11名女子全都精于手工刺繡工藝,楊甜的妯娌韋清花也是當地出名的繡娘。一件侗族刺繡作品的完成,首先是剪紙,即用紙剪出各種圖案,再按照圖案進行刺繡,繡娘們使用小剪刀在空白硬紙上彎彎轉轉,不一會兒就能裁剪出各種奇妙的圖案。“我們在腦海中勾勒出形象,不需要畫草稿,就能直接剪出來?!表f清花表示。
繡娘們用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去發現所有事物的內在美,通過一雙巧手與一顆慧心加以體現,繡出的圖案達到神形兼備的效果,充分顯示侗族婦女的審美想象力,以及她們對美的追求。
如今,勤勞智慧的侗族繡娘們不斷改進刺繡技藝,用亮麗的絲線代替普通的棉紗線,更耐用,不掉色,柔軟亮滑,繡出的圖案色彩比以往更加艷麗。挑花是侗族服飾工藝的重要門類,侗族婦女不僅擅長在服飾上刺繡、挑花,在鞋墊上挑花亦是運用自如。針法上主要是單線挑法,有的挑線顯示主體花,有的則是底布顯出主花,更有挑線底布同時顯出花紋,橫看豎看都是花,妙趣橫生。
古老技藝" 煥發新生
制作一件精美的侗族服飾,要歷經紡織、挑線、印染、錘布、剪紙、刺繡等數十道工序,耗費半年甚至更久時間。過去,這樣精細艱辛的勞作,很難給家庭帶來多少收入。楊甜回憶,十幾年前,一套侗族服飾只能賣100元左右?!澳菚r家里很困難,我就從早繡到晚,凌晨一兩點還在繡,我想盡量多繡一點,賣出去后好給女兒交學費?!彼f。
漸漸地,楊甜的作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銷路逐漸打開,不時有全國各地的客人過來參觀。近年來,侗族刺繡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得到多方重視,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2018年,一直在家務農的韋清花在女兒覃桂珍的建議下,來到縣城開設以她名字命名的繡坊——清花繡坊。繡坊里不僅有侗族傳統服飾、腰帶、頭飾,也有實用的團扇、茶杯墊、抱枕等,讓人耳目一新。
清花繡坊采用“企業+基地+傳承人+繡娘”的模式,通過企業帶頭、基地培訓,傳承人帶動、繡娘生產,帶動當地留守婦女居家靈活就業。韋清花介紹,繡坊將承接的訂單分配給繡娘們,她們經過培訓后,利用自己閑暇時間刺繡,每個月可增收三四千元。幾年間,清花繡坊已在三江不少鄉鎮及易地搬遷社區,累計培訓繡娘2500多人次,帶動靈活就業300多人。
如今,覃桂珍與母親一起,將侗繡融入戒指、耳環等小飾品中,通過網絡售賣,受到不少年輕消費者的喜愛。覃桂珍說:“侗繡傳承和推廣的道路還很漫長,我愿接過母親的衣缽,將傳統民俗與現代特色融為一體,更好地傳承民族非遺文化?!?/p>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