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組織振興推進鄉村振興,湖北省恩施市紅土鄉大力探索“黨建+產業”發展路徑,實施“黨委聯支部興產業、支部聯主體定規劃;黨員帶農戶調結構、主體帶農戶促增收”的“雙聯雙帶”工程,切實將黨建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用“紅色引擎”引領鄉村振興邁上“快車道”。
黨建引領,把組織建在產業鏈
“受干旱少雨、低溫凍害等天氣影響,茶園干死凍傷的枯枝較多,我們應先修剪清除雜枝再施肥,以此保障春茶新芽的營養供應。”2月21日,在天落水村的茶田內,茶農周篤應正在村黨總支書記周修琳的指導下有序開展茶園管護。
天落水村從明朝開始種植茶葉,地理氣候條件優越,茶葉品質優良,具有香郁、味醇、形美的優勢,但由于缺乏市場主體穩定收購和專業技術指導,一直是有品質沒名聲、有基地沒規模、有產業沒效益。與之相鄰的烏鴉壩村亦是如此。
“怎么把產業辦起來?”去年,在鄉黨委召開的“書記論壇”上,周修琳領辦了以“突出黨建引領、夯實農業基礎、增加群眾收入”為主題的“書記黨建項目”。
“接到課題后我和鄰村的黃書記便商量了,既然單打獨斗打不開市場,那就聯合茶葉大村抱團發展!”周修琳說。
隨后,該鄉便按照地域相鄰、川河相近、產業趨同、要素集聚的原則,打破行政村的區劃壁壘,組建“烏鴉——天落茶葉產業帶”支部聯合體,按照“黨委+支部+黨員+市場主體+農戶”的發展模式,引進市場主體回鄉辦廠,打包規劃萬畝茶葉產業園。
去年,茶廠帶動兩個村1400多戶茶農穩定增收,茶葉產值近2000萬元,茶農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體經營公司還分得紅利8萬元,切實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黨員帶動,把農戶聚在產業鏈
“鄉親們,我們合作社今年除了貝母之外,還發展了白附子、黃精等中藥材,大家有種植意愿的會后可以找我報名!”2月6日,紅土溪村預備黨員鄭從華在參加該村二月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時,為今年的產業發展做起了宣傳。
“以前村里的主導產業就是種玉米,一畝田最多收入3000元,現在在我們的帶動下,基本每家每戶都種有貝母,去年收購價格不錯,好的時候每斤可以賣到7塊,一畝田可收入8000多元。”鄭從華是該村小有名氣的致富能手,其經營的硒源康民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了該村80%的藥材發展與收購業務。
“一人致富不算富,百家都富才是富!我雖然目前只是個預備黨員,但我依然希望能發揮自己的帶頭作用,用自己的專長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鄭從華笑著說道。
黨員結對幫扶戶,脫貧致富有門路;黨員帶頭搞指導,脫貧致富有向導。據了解,該鄉堅持把產業黨組織作為培養骨干的重要平臺,加強致富經營能手和黨員的“雙向培養”,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骨干,讓身邊的黨員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真正把黨員的先進性體現在興產業、助發展上。
群眾參與,讓鄉親富在產業鏈
“我從前年開始種土豆,那時候年收入才一萬出頭,去年和農博公司簽了種植合同,他們為我提供肥料和技術指導,我的收入翻了番,今年還要繼續跟著干!”2月15日,在新一年的產業發展群眾會上,石灰窯村村民申富林滿懷信心和農博公司簽訂新一年的土豆種植合同。
“像申富林這樣的種植戶,我們公司還帶動了2500多戶,我們為其提供優質種薯和晚疫病防控物資, 全過程參與種植、管護、采收各個環節,再簽訂保底收購合同,還通過承租土地、雇傭工人等形式確保農戶實實在在得收益 !”農博公司法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優秀共產黨員黃煥然表示。
近年來,該鄉致力于帶動群眾一起打造“石窯馬爾科土豆”品牌,并利用當地海拔梯度差異大的地理氣候優勢,實行土豆“高引低種”項目,將石窯的馬爾科土豆引進到該鄉二高山、低山等不同海拔區域進行試種并獲得豐收,有效確保了產品錯峰上市、保證市場各季節供應。目前,“石窯馬爾科土豆”已成為“恩施土豆”的優質網紅品種,暢銷全國各地,僅恩施城區就有100余家超市長年訂單銷售,上萬戶種植戶穩定增收。
黨建引領,把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帶動,把農戶聚在產業鏈;群眾參與,讓鄉親富在產業鏈。通過“黨建+產業”,有效將支部組織優勢、黨員政治優勢、市場主體經濟優勢與農戶資源優勢有機結合,引導農戶發展產業掙現金、土地流轉收租金、轉移就業拿薪金、要素入股分股金,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美麗畫卷正在恩施市紅土鄉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