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文地處川南,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古代僰人繁衍生息和最終消亡之地。以前叫戎縣,明萬歷年間,明神宗為慶祝明軍平定僰人,頒旨改戎縣為興文,取“偃武修文”之義,期望和諧安寧。可見,興文的文脈并不太長,但千百年來,竹子卻伴隨著興文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興文是古僰人的居住地,僰人用竹子做兵器,用竹子做生產生活用具,但竹子的真正產業化發展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集體土地分包到戶。面對那些無法種糧的土地,興文把竹子發展作為一個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對退耕還林種竹給予政策支持、糧食補助,對竹苗生產者給予現金補助。
1979年前,興文竹林還不足10萬畝,現在已達50多萬畝,特別是高標準建成了材用竹(楠竹)、筍用竹、紙漿叢生竹三大類各10萬畝竹產業基地,竹子成為興文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
2017年,興文縣編制了竹產業發展規劃,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竹產業發展政策,創造性地規劃建設了16萬余平方米的竹產業發展園區,引進了全國優質竹加工利用企業30家,成立了方竹研究院,建立了中國林學會竹日用品服務站,等等,目標是建成“中國以竹代塑之鄉”,竹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成就興文人民強縣富民的“竹子夢”。
在興文,竹子有30多個新品種,巨黃竹是近幾年才發現和發展起來的竹種新秀,它的發現和發展還有一段傳奇。最早有記載的是在興文鄰縣長寧新加村二組的王代貴,他的老家后山上有梁山慈竹和硬頭黃竹兩種竹子,它們同時開花結果,冬天死亡,第二年在原地長出了新的竹苗,而且長勢很好。后來,興文縣村民朱長華在放羊時又發現了一叢與眾不同的竹子,高大、近實心、枝少、葉小、竹尖挺直,他就挖回去栽種。他發現這種竹子可筍材兩用,竹筍鮮美、纖維長、產量高,是一般竹子的兩到三倍,他就開始培育發展。
朱長華是興文蓮花鄉人,是一個極具商品意識的林竹鄉土專家。經過兩三年的連續種植觀察,他認定他放羊發現的竹子是一個極富經濟價值的新竹種,就把竹子送到宜賓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化驗,專家說這種竹子纖維長,是一類造紙竹子。朱長華還觀察到這種竹子特別耐旱、耐寒、耐貧瘠,心空小、產量高,一畝可產五六噸,收入三五千元。經浙江農林大學基因圖譜建議,這種竹子應該是興文綿竹和硬頭黃竹雜交的結果。
巨黃竹一個“巨”字,表明了它與蜀南興文歷來竹子的不同,為此,朱長華投入了大量資金,流轉了上萬畝山地,建立了巨黃竹專業合作社,培育巨黃竹竹苗,傳授巨黃竹栽培管理技術。慢慢地,巨黃竹從宜賓、從興文走向全川,走向全國,如今有16個省300多個縣引種了巨黃竹,產值超過了百億元。巨黃竹也為興文帶來了許多新的彩頭,如“中國巨黃竹之鄉”“中國四季鮮筍之鄉”。
1979年前,興文竹林還不足10萬畝,現在已達50多萬畝,特別是高標準建成了材用竹(楠竹)、筍用竹、紙漿叢生竹三大類各10萬畝竹產業基地,竹子成為興文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