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政策工具理論視角,對2016年以來中國研究生院高校136份有關師德師風建設的政策文本進行量化分析,結果發現:中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在使用命令性工具的同時伴有激勵性工具,但能力建設、系統變革、勸告三種工具使用頻次較低;政策內容要素側重對建設內容、建設路徑、建設結果使用的規定,關于建設原則和建設目的的規定頻次較低;初步形成了依據政策內容要素特性配置基本政策工具的原則。這些特征反映出中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堅持約束與激勵相結合、有關師德師風建設的路徑日益明確等,但也存在如下問題:命令性工具使用過溢導致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系統變革工具和能力建設工具使用不足導致師德師風建設缺乏長期規劃;政策內容規定過于細化致使教師難以形成師德自律;政策內容要素與政策工具匹配性不足致使政策制定的科學性有待提升等。未來需要促進政策工具選擇的多元化,在政策內容要素中強調師德自律之養成,注重提升政策內容要素與政策工具的匹配度。
【關鍵詞】師德師風;政策工具;工具理性;價值理性;自律
【中圖分類號】G647【文章編號】1003-8418(2023)04-0033-10
【文獻標識碼】A【DOI】10.13236/j.cnki.jshe.2023.04.004
【作者簡介】包水梅(1981—),女,甘肅武威人,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副院長,甘肅省飛天學者、蘭州大學萃英學者;胡君梅(1996—),女,四川綿陽人,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碩士生。
一、問題的提出
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本。近年來,國家和高校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促進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但仍存在“某教師性侵女學生”“某教授學術造假”等現象,師德失范問題時有發生。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了師德師風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強調師德師風建設要落到實處,不斷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國家層面頒布的政策對師德師風建設起著導向作用,而高校層面頒布的政策是確保師德師風建設是否落地的關鍵。近年來,我國高校頒布了多項關于規范師德師風行為的政策,致力于提升教師師德修養。并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師德師風建設需要相關的政策來持續推動。因此,高校層面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制定是否合理、有效,就成為一個重要的亟待考察的問題。政策工具是影響政策執行效果的關鍵要素,基于政策工具理論分析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合理性及執行效力,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
近年來,有關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研究已成為國內學者廣泛關注的問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考察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歷史嬗變。任勝洪、陳大超、張霽舒、嚴虹等學者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將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演進劃分為不同的階段[1][2],并總結其變遷特征,指出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發展呈現出從主體單一走向主體多元、從抽象模糊走向具體明確[3]、從“工具理性”走向“價值理性”、從“經驗理性”走向“規范民主”[4]等特征。二是分析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改進措施:明晰師德師風邊界、重視師德師風管理、拓寬師德師風建設渠道以及加強師德師風激勵等是已有研究提及的改革建議。上述研究成果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啟發作用,但尚未有學者從政策工具的視角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進行系統分析。
自1980年開始,政策工具理論逐漸被提出,現已成為公共管理和政策科學的重要研究視角。政策工具是政府為實現具體的政策目標所使用的一套機制、手段、方法和技術,是政策目標和政策結果的重要樞紐[5]。制定恰當的政策目標固然重要,但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如何達到目標,選擇有效的政策工具則顯得尤為重要。同理,在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中,選擇合適的政策工具對政策的有效執行和政策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正如薩拉蒙所言:“公共行動的失敗并非源于政府官員的無能或不當行為,而是源于他們使用的工具或方法?!保?]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本身就是一系列政策工具的組合,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結構是否合理,對提升該政策執行效果具有重要影響[7]。因此,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視角,對我國高校層面的師德師風建設政策進行文本分析,基于其政策工具使用結構以及政策內容要素與政策工具的契合度,剖析政策工具的選擇偏好,揭示政策工具選擇背后的決策規律和價值取向,以期對未來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制定和優化有所裨益。
二、研究設計
(一)文本選擇
研究生院高校是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代表著我國高校的最高水平。因此,研究生院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能夠代表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基本樣態?;诖?,本研究以研究生院高校中有關師德師風建設的政策文本為分析樣本。在57所研究生院高校官網上按照關鍵詞等進行檢索,共檢索出師德師風建設相關政策文件154份,頒布時間為2016年8月至2021年7月。將搜集到的政策做進一步的篩選,工作報告、相關講話等不計入在內,最終搜集到48所研究生院高校有關師德師風建設的136份政策文本(另外9所研究生院高校的政策文本缺失),示例詳見表1。
(二)分析框架
為分析高校層面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政策工具組合結構與內容偏好,本文構建了基于政策工具(X維度)和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要素(Y維度)的二維分析框架。其中,X維度是對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工具的頻次、分布特征等進行分析,Y維度是對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要素的分析,二者結合可呈現不同政策內容要素中政策工具的使用頻次和組合特征。
1.橫向X維度:政策工具維度
政策工具是將師德師風建設政策轉化為具體行動、實現師德師風建設目標的手段或方法。當前有關政策工具的分類多樣:科臣歸納出64種具有普適性的政策工具;狄龍將政策工具分為三類:法律工具、經濟工具和溝通工具;邁克爾·豪利特等根據政策工具的執行度分為自愿、混合和基本三種政策工具[8];羅斯維爾(Rothwell)和沃爾特(Zegveld)將政策工具分為供應型、環境型和需求型工具[9];麥克唐納爾和埃爾莫爾將政策工具歸類成命令性、激勵性、能力建設、系統變革和勸告五種[10]。本研究采用麥克唐納爾和埃爾莫爾的分類,主要基于以下考慮:其一,該分類法的政策工具劃分全面、多維,次級政策工具描述更加具體[11];其二,該分類法強調對“處理一個具體問題的選擇范圍、選擇方案潛在的理論前提、問題、目標、選擇方案和與之相關的具體執行問題之間的適切度”的關注[12],考慮“如何選擇一個適當的方案以解決問題”,而本研究旨在解決“如何改善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效果”這一問題,二者具有契合性;其三,該分類中的能力建設工具、激勵性工具、勸告工具等,與師德師風建設政策表述中相關內容更吻合,比如開展師德師風專題教育培訓活動、表彰德高業精的教師,以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師德師風建設中,引導教師形成正確的師德價值觀等。
麥克唐納爾和埃爾莫爾劃分的政策工具類型如下。(1)命令性工具是組織或機構實現政策目標的一種重要途徑,它通過組織或機構合法權威的聲明來許可、禁止或要求某些行為。如指示指導、命令執行等,典型的政策表述為“不得”“應當”“禁止”等。(2)激勵性工具依靠有形的回報(正向或負向的),引導行為者產生合乎規定的行為或鼓勵行為者采取與政策目標一致的行動,包括獎勵補貼或政策優惠等正向激勵和通報處罰等負向懲戒,以“鼓勵”“獎勵”“表彰”等詞語在政策文本中呈現。(3)能力建設工具提供信息、培訓、教育和資源,使個人、團體或機構能夠做出決策或開展活動,如教育培訓、基礎建設或技術支持等,以“教育”“培訓”“開展”等詞語在政策文本中呈現。(4)系統變革工具是指組織結構的變革,主要形式有組織變化、職責變動或機制調整等,以“建立”“成立”“設立”等詞語在政策文本中呈現。(5)勸告工具是指引導目標人群的價值和行動與政策目標一致,如輿論宣傳、典型示范或價值引導等,以“引導”“呼吁”等詞語在政策文本中呈現。
2.縱向Y維度:政策內容要素維度
政策工具維度可以描述出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一般性特征,但難以全面地對師德師風建設政策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無法凸顯政策工具的目的。為了進一步反映師德師風建設活動的特征和內在規律,還需要從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要素維度出發進行分析。
分析全部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文本,發現均涵蓋了師德師風建設目的、師德師風建設內容、師德師風建設原則、師德師風建設路徑、師德師風建設結果使用5個方面,故本研究將以上5個要素作為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文本的內容分析維度,具體見表2。
3.二維分析框架
基于政策工具維度和政策內容要素維度的構成,本研究構建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二維分析框架(見圖1)。
(三)編碼方法
本文政策文本內容分析編碼表由政策編號、政策名稱、政策內容要素、內容編碼以及政策工具類型組成,具體根據“政策編號—所屬政策內容要素—政策工具類型”逐級進行政策文本編碼。
如表3所示,政策內容要素維度中,將建設目的編碼為A,建設內容編碼為B,建設原則編碼為C,建設路徑編碼為D,建設結果使用編碼為E。在基本政策工具維度中,將命令性工具編碼為a,激勵性工具編碼為b,能力建設工具編碼為c,系統變革工具編碼為d,勸告工具編碼為e。例如將第一份政策樣本“2016年北京大學發布《北京大學師德考核實施辦法》”編號為“1”,其中指出“引導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歸屬于建設目的要素,應用的政策工具是勸告工具,因此編號為1-A-e。本研究對政策樣本逐一進行編碼與歸類,共獲得2675個有效內容編碼單元。
三、數據分析
(一)基本政策工具X維度分析
據統計,在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工具的使用中,命令性工具占主導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更多依賴強制力來執行。但是,在使用命令性工具的同時,伴有激勵性工具,這是因為命令性工具帶有濃厚的強制性色彩,容易使政策執行者產生抵觸情緒,而激勵性工具在一定正向回報和負向懲戒的影響下,能夠使政策對象規避師德失范行為,激發政策對象參與師德師風建設的主體能動性。能力建設、系統變革、勸告三種工具使用的頻次較低,在師德師風建設中處于邊緣地帶。
第一,命令性工具占據主導地位。從政策工具類型來看,命令性工具運用最多,總計使用頻次為1866次,在高校師德師風政策中占69.76%。比如在2019年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頒布的《華南理工大學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負面清單及處理辦法》中涉及了典型的命令性工具文本,表述為“在核查過程中,相關人員應當如實回答詢問,配合調查,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不得隱瞞或者提供虛假信息”[13]。命令性工具相比于其他政策工具更高效、花費的成本低,通過強制性權威能更準確、有效地貫徹落實政策,因此是近年來高校制定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時主要采用的、使用最為頻繁的政策工具,但缺點在于難以變通、靈活性較差、容易抑制政策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第二,激勵性工具使用頻次次之。激勵性工具使用頻次為333次,占比為12.45%。比如在2019年中共浙江大學委員會下發的《浙江大學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實施辦法(試行)》中涉及了典型的激勵性工具文本,表述為“完善教師表彰獎勵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評獎評優的首要條件……對同等條件下師德表現突出者予以優先考慮”[14]。激勵性工具可以通過間接調節的方式,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賦予教師內在動力,提高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從而實現政策目標。相比于命令性工具,激勵性工具給政策對象一定的自由——教師可以決定是否采取行動,并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做出靈活調整,但缺點在于難以使政策對象將師德師風素養內化為自覺的道德追求與價值選擇。
第三,能力建設工具使用頻次較低。能力建設工具使用頻次為200次,占比為7.48%。比如在2021年中國礦業大學黨委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礦業大學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意見(試行)》中涉及了典型的能力建設工具文本,表述為“分類組織開展教師師德師風專題培訓研修活動”[15]。能力建設工具通過提供學術資源、舉辦師德師風專題培訓、開展師德師風學習活動等途徑,為個人和機構提供有益的服務。然而,能力建設工具不僅耗時,而且結果是無形的,難以衡量。
第四,系統變革工具使用頻次較低。系統變革工具使用頻次為197次,占比為7.36%。如在2019年中共東北大學委員會發布的《東北大學師德失范行為處理實施辦法》中涉及了典型的系統變革工具文本,表述為“教師工作委員會下設師德失范行為處理工作領導小組”[16]。系統變革工具強調的是組織結構的變化,可能會導致某種新類型機構的產生,這有利于系統規范地管理師德師風建設,但同時由于某種權力責任的重新分配,無法預測權威轉移后師德師風建設成效。
第五,勸告工具使用頻次最低。勸告工具使用頻次為79次,占比為2.95%。如在2017年中共北京師范大學委員會發布的《北京師范大學師德師風教育實施辦法(試行)》中涉及了典型的勸告工具文本,表述為“引導廣大教師踐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精神”[17]。該工具采用非強制性手段,讓教師發自內心地接受政策并自愿執行,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政策執行者和政策對象可以根據規范自覺遵守,但缺點在于勸告工具主要影響教師的觀念或思想意識,是否能落地見效則很難預測。
(二)政策內容要素Y維度分析
經統計,當前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中較多涉及“建設內容”“建設路徑”“建設結果使用”三個要素,相較之下“建設原則”和“建設目的”較少涉及:對“建設內容”要素作出規定的頻次最高,為1247次,占比為46.62%;對“建設路徑”要素作出規定的頻次次之,為736次,占比為27.51%;對“建設結果使用”要素作出規定的頻次為533次,占比為19.93%;“建設原則”和“建設目的”要素作出規定的頻次較低,分別為80次和79次,占比分別為2.99%、2.95%。總體來說,在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文本中,“建設內容”要素明確了師德師風建設的具體內容、要求和范疇,針對教師的師德失范行為進行了詳細的限定與闡釋;“建設路徑”要素詳細規定了建設的方式、手段與途徑;“建設結果使用”要素明確了師德師風先進代表的獎勵措施與師德失范行為的認定與處理。由于“建設目的”和“建設原則”具有普適性,國家層面已明確了師德師風建設的基本原則與要求,即使高校層面政策的表述存在細微差異,但其核心觀點基本一致,因而這兩個要素在高校層面的政策中表述內容占比較小。
(三)政策工具X維度與政策內容要素Y維度的二維分析
將基本政策工具維度與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要素維度結合,發現除“建設目的”外,在“建設內容”“建設原則”“建設路徑”“建設結果使用”要素的政策工具使用分布中,命令性工具占比分別為95.27%、100%、44.29%、51.03%,處于主導地位(見表4)。同時,在命令性政策工具主導的基礎上,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五要素在其他政策工具的選擇上也各具特性。(1)“建設目的”具有意識形態色彩,通過傳播意識形態和引導價值觀念來影響教師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建設目的”要素中只運用了勸告工具。(2)“建設內容”和“建設結果使用”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指在總體方針下對建設內容和結果使用的規范性要求,需要借助強制力進行統一規范;特殊性指不同高校在不同情境下對不同的政策對象產生的具有差異性的建設內容和結果使用,需要通過多種獎懲手段來激勵。因此,在“建設內容”和“建設結果使用”要素中,采取命令性工具為主、激勵性工具為輔的組合。(3)“建設原則”具有普適性,需要借助權威進行統一規定,因此“建設原則”要素中只運用了命令性工具。(4)“建設路徑”既包括設立師德師風管理機構等組織機制的變革,又包括師德失范行為的認定與處罰等。因此,“建設路徑”要素中采取命令性工具為主,能力建設工具和系統變革工具為輔的組合。
四、研究結論
(一)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工具選用的主要特點
1.政策工具選擇堅持約束與激勵相結合
如上所述,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基本政策工具的分析發現,在使用命令性工具為主的同時,常伴有激勵性工具,意味著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工具選擇堅持約束與激勵相結合,以期達到師德師風建設的最佳效果。具體來說,命令性工具以制度、條例的方式明確師德師風的底線要求,明確指出教師在特定情況下“必須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禁止教師師德失范行為,以守住師德底線,在構建自上而下的師德師風建設體系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激勵性工具不具有強制約束力和執行力,是一種較為柔性的、依賴教師主動性而自愿選擇行為偏好的工具,與具有強制性的命令性工具相反,它不規定“必須做什么”,而倡導“可以做什么”,充分發揮優秀教師在師德師風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保持師德高尚。
如何在有效監督和合理規范教師師德行為的同時,發揮教師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其行為符合基本的規范,從而提升教師師德素養,是高校制定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時需考量的核心問題。因此,命令性工具和激勵性工具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一方面,命令性工具起著約束作用:作為一種監管工具,它通過強制性手段約束和規范教師的言行,限制政策對象偏離政策目標的程度。“激勵就像汽車的引擎,汽車需要引擎才能運行。但只有引擎的汽車不能在路上行駛,還必須有剎車?!保?8]激勵離開了約束,就像脫韁的馬一樣,不能控制,因此缺乏監督和約束機制,再好的激勵機制也會失效。另一方面,激勵工具通過使用物質和精神獎勵的方式來調動教師參與師德師風建設的主動性。約束離開了激勵,就像錨離開了船,無物可供約束[19],因此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就無法調動教師參與師德師風建設的積極性。當前我國高校在制定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時,將兩種工具的優勢結合起來,能協同發揮激勵性工具和命令性工具在政策中的長處,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效果。
2.政策內容要素體現出師德師風建設路徑日益明確
如何有效推進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是提升高校教師師德素養必須回答的核心問題。通過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內容要素進行量化分析發現: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中對“建設路徑”要素作出的規定頻次較高,詳細規定了建設的方式、手段與途徑等,這就意味著近年來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對相關政策文本進一步深入分析發現,目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路徑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培訓。高校普遍把師德師風教育作為培養優秀教師的重要內容,以師德培訓為抓手,喚醒師德意識,提高師德素養。二是開展師德教育實踐活動。高校紛紛嘗試擴展教育實踐活動,在教育實踐中深入開展師德師風的討論和培育,使高校教師在實踐中接受師德教育,在實踐中錘煉師德。三是弘揚模范教師事跡。弘揚優秀教師光榮事跡、感人故事,為廣大教師教書育人樹立良好的表率,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氛圍,是高校近年來普遍采取的師德師風建設路徑之一。四是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為師德師風建設提供支撐。部分高校設立“黨委教師工作部”“師德建設工作辦公室”“師德建設與監督委員會”等,對師德師風建設工作予以組織支持。五是號召教師個體進行反思性實踐。對于教師而言,制度的約束強調被動性,但外在要求最終需要通過教師自身努力實現自覺內化,以促進師德的內生發展。因此,近年來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中開始呼吁教師個人進行反思性實踐,主動追求師德素養的提升。
(二)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問題
1.政策工具選擇有待進一步優化:命令性工具使用過溢、系統變革和能力建設工具使用不足
命令性工具使用過溢是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在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中,命令性工具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占政策工具使用頻次總和的69.76%,超過了其他4類政策工具使用頻次的總和。命令性工具意味著權威和強制,運用命令性工具能夠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增強政策的實際可操作性,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種工具理性。所謂工具理性,是通過精確計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達至目的的理性,行動者純粹從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慮,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效率理性”,它往往忽略行為本身的價值。因此,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中命令性工具使用過溢,其背后是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通過政策促進高校教師師德師風提升的本質價值被忽略,更多地強調對教師的管理與控制,其結果是忽視教師的長遠發展,使教師工具化,變成了“單向度的人”[20]。這將導致教師失去道德敏感,形成以順從為主的道德思維習慣,不符合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促進教師發展的價值導向,與當前呼吁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的理想目標背道而馳。
系統變革工具和能力建設工具使用不足體現出師德師風建設缺乏長期規劃。系統變革工具主要通過組織結構的調整、制度的轉變,對相關權力進行重新分配組合,為師德師風建設長遠發展變革奠定體制機制基礎;能力建設工具相比于激勵性工具更關注長期的回報,旨在為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可持續開展提供支撐。能力建設工具和系統變革工具雖然可能導致師德師風建設的滯后性和不確定性,但能夠對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產生重要影響,是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關鍵要素[21]。如上所述,目前在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中,系統變革工具和能力建設工具的使用頻次較低,占比分別為7.36%、7.48%。系統變革工具和能力建設工具使用不足,意味著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缺乏長遠的規劃和設計。
其一,系統變革工具旨在優化權力機構的組織和配置,破除體制機制中的沉疴舊疾,建立新的管理體制機制,為師德師風建設提供良好的組織環境[22]。組織機制的建設與變革是師德師風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但目前就系統變革工具的使用來看,遵循的是循序漸進式的發展方式,高校普遍已經提出建立“黨委教師工作部”“師德建設工作辦公室”等措施,還是停留在基本指導層面,沒有明確如何發揮作用等。同時,負責師德師風建設的組織與統領思想政治建設的組織缺乏明確的職責劃分,出現權責不清、政策執行不通暢等現象。這就會導致師德師風建設中相關問題解決不徹底,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缺乏支撐。其二,能力建設工具主要通過開設專門課程、組織專題培訓、開展學習教育等途徑為個體和機構提供服務,著眼于長期效益,旨在通過長期的投資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目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中對此工具的偏好度低,意味著高校對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缺乏長期規劃和系統設計,還停留在解決眼前的、當下的問題上。
2.政策內容過于細化:難以形成師德自律
深入分析高校的相關政策文本發現,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中有關建設內容的規定過于細化,例如,大多數高校規定“不得向學生、家長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索取或收受禮物、饋贈其他財物”,并詳細規定了教師在科研工作中不得有哪些行為,如何對待學生等。這類政策內容的制定實際秉持著這樣一個理念:對教師行為規范得越詳細,教師就越不會出現師德失范行為,越能推動高水平教師隊伍發展。但事實上,政策內容過于細致,教師機械地執行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不利于引導教師形成師德自律。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文件旨在制定基本規則,為教師提供遵守師德師風規范的最低要求。但不同的教師存在個體差異,教師的行為是動態變化的,沒有任何一套師德規范就教師可能遇到的每一種情況、如何采取行動提供詳細的指導。規范越詳細、指向性越強,暗含著高校管理者對教師越不信任,認為他們只有在制度約束的情況下才能遵守師德規范,降低教師專業倫理判斷的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教師決策的倫理反思能力,影響了教師將師德素養從外在強制性轉變為內在自覺性,不利于教師從師德他律走向師德自律。
3.政策內容與政策工具的匹配性不足:政策制定的科學性有待提升
由表4可知,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中,除師德師風建設目的外,其他4個政策內容要素的政策工具組合均以命令性工具為主,表明政策內容要素與政策工具的匹配性不足。具體來說:“建設目的”旨在通過價值引導激發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相比于帶有強制性色彩的命令性工具,勸告工具更符合“建設目的”的特性。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在“建設目的”要素中只采用勸告工具,這是符合“建設目的”要素的特性的?!敖ㄔO原則”要素需要政策對工作原則和要求作出明確規定,只使用命令性工具也符合其特性?!敖ㄔO結果使用”要素旨在對師德師風表現優異的教師進行獎勵,對出現師德失范行為的教師進行懲戒,命令性工具和激勵性工具結合使用的組合工具符合其特性?!敖ㄔO路徑”要素既需要高校提供信息與資源,又需要專門的組織機構,因此采用能力建設工具和系統變革工具相結合的組合工具最佳。當前對“建設路徑”采取命令性工具為主導的組合,并不符合其特性?!敖ㄔO內容”要素既需要規章制度規定師德底線,又需要在政策中提出教師“可以做什么”“鼓勵做什么”,因而采用命令性工具、勸告工具和激勵性工具相結合的組合工具最佳。目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對“建設內容”要素多采用命令性工具為主、激勵性工具為輔的方式,并不完全符合其特性。綜上,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制定并未完全依據政策內容要素的特性選擇政策工具,政策制定的科學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五、對策與建議
(一)促進政策工具選擇的多元化
1.強化勸告工具的運用:呼喚價值理性歸位
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主要選用命令性工具,它為師德師風建設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合法性、優先性,借助權威實施相關政策凸顯了工具理性的價值取向,能夠提高師德師風建設效率,但忽視了價值理性。為了更好地落實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擺脫工具理性的桎梏,實現價值理性的歸位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重建的前提。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價值理性能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目標和方向提供價值指引,因此,高校在出臺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文件時,應合理增加勸告工具的供給,以減少命令性工具使用過溢帶來的負面影響。勸告工具強調價值觀的滲透與引導,與價值理性“強調人的情感和價值精神的實現”相契合。在價值理性的影響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應摒棄只重視目的、結果的思想,轉變為重視過程和發展的思維,各項規章制度應將教師的發展作為出發點,促進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統一。在這個過程中,讓教師生成道德認知,奉從人本導向的道德判斷,幫助教師主體提升道德自治能力,并通過行動將道德規范轉換為自身的行為準則[23]。
2.重視能力建設工具和系統變革工具的運用:實現長期建設目標
從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看,無論是傳統教師道德觀“道德家”“道德圣者”的隱喻,還是現代教師道德觀“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論述,都提倡追求崇高道德,側重教師內在德性的長期養成[24]。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練就,需要逐步推進。由此看來,我們不僅要關注短期內快速完成的目標,更要著眼于長期的結構性轉變。所以,未來高校對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工具的選擇,不僅要使用命令性工具和激勵性工具來實現“防范師德失范”這一短期效益目標,更要通過使用能力建設工具來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運用系統變革工具進行制度和結構的革新和調適,實現高校各部門協同合作、共同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這樣的政策工具選擇既著眼于腳下的路,又放眼于未來,不僅有利于避免教師出現師德失范行為,更有利于教師將師德師風內化為自覺的追求。
(二)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要素中要強調師德自律之養成
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中有關建設內容的表述過于細化,既不利于高校管理者與教師建立信任關系,又不利于引導教師自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操。為了促進高校教師形成師德自律,必須改變師德師風建設內容規定過于細化的現象。因此,高校應從宏觀層面引導師德師風建設。一方面,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表述應有利于高校管理者與教師形成信任關系。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信任既對個體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又對個體與組織之間產生相互作用,他將信任闡釋為“對個體或組織產生依賴所持有的信心”[25]。如何具體地制定教師工作準則,取決于制定規則的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信任教師可以進行理智地判斷[26]。高校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時,應以培養“雙向度的人”為目的,充分信任教師進行理智道德判斷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表述應有利于教師實現師德自律。這既是師德教育的理想狀態,又是實現師德規范價值的內在表現。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主要體現了監管型規范,即以一種監管的方式明確提出教師在特定情況下必須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如果高校教師觸犯規范中的標準就必須面臨懲戒。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旨在讓教師的行為符合師德師風行為準則。而理想型規范著重呈現專業的理想和價值(例如,公正、平等),旨在激勵高校教師向崇高師德看齊,在反思性實踐中踐行師德師風規范所描述的崇高理想。相比于前者,理想型規范更強調教師自主的專業判斷[27]。高校只有實現從“監管型規范”到“理想型規范”的轉變,教師在師德師風建設中才能不再依賴于外在的制度約束,而是自愿接受師德師風教育與學習,讓教師認同師德師風的規定標準,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內心信念,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并潛移默化地轉化為持久的習慣。只有教師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自我道德修養不斷提高,才能實現從師德他律到師德自律的轉變。
(三)提升政策內容要素與政策工具的匹配度
根據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要素的特點選擇政策工具,有助于提高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一方面,不同類型的政策工具對目標群體的行為假定及作用機理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有的優缺點及特定的作用對象和適用范圍[28];另一方面,高校在制定師德師風建設政策時需要統籌考慮師德師風建設的內在規律,提升政策執行的效益。因此,第一,高校在政策設計上,需要繼續優化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內容要素與政策工具的匹配程度,促進兩者的有效銜接。具體而言,“建設目的”要素適合單獨使用勸告工具,“建設原則”要素適合單獨使用命令性工具,“建設結果使用”要素適合命令性工具為主、激勵性工具為輔的組合,“建設內容”要素更適合命令性工具為主、勸告工具為輔的組合,“建設路徑”要素更適合能力建設工具為主、系統變革工具為輔的組合。第二,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政策工具的使用應與其所處的政策環境相適應。政策環境是指影響政策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一切因素的總和[29]。就師德師風建設而言,優化政策環境,注重提升政策內容要素與政策工具的匹配度,其重點是充分把握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從管理走向治理的大趨勢,推動政策工具選擇從以命令性工具為主向多種政策工具均衡配置轉變。高校在選用政策工具時,要根據政策環境的變化,動態調整政策工具運行方式,甚至更換政策工具,以便形成政策工具與政策環境的耦合[30]。例如,增加勸告工具等非強制性政策工具的供給,營造民主和諧的師德師風建設政策環境。因為師德師風建設中較多涉及的是“教師主體性”的問題,若命令性工具使用不當極易引起教師的抵觸情緒,不僅不能有效發揮命令性工具的效果,而且還會破壞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政策環境。
【參考文獻】
[1]陳大超,遲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師德政策變遷的文本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20(07):61-67.
[2]嚴虹.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師德要求的回顧與展望——基于國家教師制度的文本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20(05):1-9.
[3]任勝洪,林智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師德師風的政策演進、特征及展望[J].當代教育論壇,2020(06):1-9.
[4]張霽舒,曲鐵華.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高等教育師德政策:回顧、特點及展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0):3-7.
[5]呂志奎.公共政策工具的選擇——政策執行研究的新視角[J].太平洋學報,2006(05):7-16.
[6](美)萊斯特·M.薩拉蒙.公共服務中的伙伴——現代福利國家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關系[M].田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3.
[7]周付軍,胡春艷.政策工具視角下“雙一流”政策工具選擇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和建設要素雙維度的分析[J].教育學報,2019,15(03):84-93.
[8](加)邁克爾·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環與政策子系統[M].龐詩,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141.
[9]Rothwell R,Zegveld W.An assessment of government innovation politices[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1984,3(3-4):436-444.
[10]Anne Schneider,Helen Ingram.Behaviou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J].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90,52(02):510-529.
[11]何玲玲,付秋梅.政策工具視角下中國精準扶貧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04):63-77+127.
[12]陳學飛,等.教育政策研究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21.
[13]華南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負面清單及處理辦法[EB/OL].[2022-02-15].https://www2.scut.edu.cn/_upload/article/files/a9/c9/8a0f7a3a4f5f851df27c621ee5d0/ab979cfa-326a-4aa7-a3dd-9fe2f886edc1.pdf.
[14]浙江大學.浙江大學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實施辦法(試行)[EB/OL].[2022-02-15].http://xfjs.zju.edu.cn/xfjs/attachments/2020-09/01-1599631843-2430.pdf.
[15]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意見(試行)[EB/OL].(2021-10-10)[2022-02-15].http://jwb.cumt.edu.cn/info/1245/5843.htm.
[16]東北大學.東北大學師德失范行為處理實施辦法[EB/OL].(2019-08-04)[2022-02-15].http://info.neu.edu.cn/2019/0819/c3429a141158/page.htm.
[17]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師德師風教育實施辦法試行[EB/OL].(2018-08-11)[2022-02-15].http://xxgk.bnu.edu.cn/docs/20171027171534741591.pdf.
[18]錢穎一.激勵與約束[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9(05):7-12+6.
[19]趙世君.從激勵與約束的關系角度看經營者激勵約束問題[J].統計與決策,2005(19):58-60.
[20](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135.
[21]劉宇佳,程斯輝.民國時期政府管理國立大學政策文本量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18(10):149-156.
[22]溫虹,賈利帥.我國高校科研誠信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21(04):48-54.
[23]沈光銀,尹弘飚.從“離身”到“具身”:道德教育的應然轉向[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2):25-38.
[24]徐嵐,李琳.高校教師專業倫理的內涵建構與實施——基于中美比較的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2):55-67.
[25](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6][27]王凱,(加)伊麗莎白·坎普貝爾.當代西方教師倫理研究新進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196,190.
[28][29]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7,78.
[30]張軍濤,馬寧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工具功效與優化路徑[J].學術交流,2018(07):108-115.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國家一般項目“治理現代化視域下我國學科評估制度有效性研究”(BIA200172)。
Selection Preference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Policy Tools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Bao Shuimei, Hu Junmei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licy tools,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36 policy tex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universities since 2016.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ic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universities is accompanied by the mandatory tools and the incentive tools, but the frequency of the tools of capacity building, system change and advice is lower; The contents of the policy lay stress on the regulations of the content, path and result of construction, but the regulations of the principles and purposes of construction are less frequent; The principle of allocating basic policy tool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cy content elements has been preliminarily formed. Thes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at China's polic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combines restraint with encouragement, and th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s increasingly clear,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as follows: Excessive use of mandatory tools leads to the \"transgression\" of tool rationality over value rationality and the lack of long-term pl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The too detailed stipulation of policy content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eachers to form self-disciplined ethics; The lack of matching between policy content elements and policy tools leads to the problem that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policy formul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diversification in the selection of policy tools, to 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f self-discipline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the contents of the policy, and to improve the compatibility of policy elements and policy tools.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policy tool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value rationality; self-discipline
(責任編輯毛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