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惡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越來越顯著,世人對于身邊環境的關注越來越密切。多年前作為我國環評史上重要事件的圓明園防滲事件,就是一個曾經備受關注的生態環境的公眾參與案例。而其報道第一人、《人民日報》原記者趙永新的著作《圓明園防滲之爭》于2021年末出版,也瞬間把我們帶回到了2005年。
此書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在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中,作者趙永新在首發報道后就一直跟進此事,先后十次到圓明園實地采訪,并請教各方專家數十位,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在對防滲事件長達半年多的深入采訪過程中,他深感自己對圓明園這座雖已破敗卻意蘊豐厚的文化遺存知之太少,在慨嘆環境保護和文物保護之大不易的同時,也為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諸多進步而深覺欣慰。防滲事件塵埃落定之后,作者就萌生了寫本小書、“立此存照”的想法。基于此前豐富的采訪資料,初稿很快完成,此后字斟句酌,進行了反復修改。他耗費數年之功,寫成這部報告文學,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全景式記錄,真實、生動再現了圓明園防滲事件的一波三折、柳暗花明,以及臺前幕后的歷史細節。此書出版之時,正是舉國上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時期,應該說是非常及時的生態環境保護科普圖書。
標題
點擊并拖拽以移動
簡單說來,《圓明園防滲之爭》記述了關于如何科學對待圓明園這一中華民族乃至人類遺產的故事。作者以自己十進圓明園的實地調查為時間線索,用報告文學的方式翔實記錄了先后多次采訪圓明園防滲工程組織方圓明園公園管理處、圓明園防滲工程反對者、民間環境組織等相關人士的過程,將受訪者對于防滲工程的不同觀點、立場及自己的思考呈現出來,并以大量一手資料和數百張現場圖片,真實再現了圓明園湖底鋪設防滲膜工程這一環保里程碑事件的前因后果。從中我們知道,作為皇家園林,圓明園帶有藝術性,同時它還是帶有生態功能的生態園林,以及飽含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在此背景下,作者重點圍繞圓明園防滲膜鋪設事件展開歷史敘述,還原了其中很多重要場景。

然而我們還想知道很多。那么多年過去了,圓明園的防滲工程最終如何收尾?書中多次提出,圓明園的防滲膜其實并沒有完全消除,那么曾經轟動一時的關于圓明園防滲事件的公眾聽證會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作為當時《人民日報》的年輕記者,作者趙永新連續參與、曝光并追蹤了整個事件的發展,足足有半年時間,但此半年之后呢,圓明園的防滲工程何去何從?防滲工程有沒有對圓明園的生態產生切實影響,是什么樣的影響,有多大程度的影響?作者雖然從歷史的角度為我們全景式再現了這一事件,但為了今后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發展,其中的幾個問題依然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事件中涉及的生態環境思想
這一事件與生態環境緊密相關。不管是從園林美化還是從節水方面施工的角度考慮,都不能擺脫對環境的評價,因此也就有了后面的環境評價公眾聽眾會。
然而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立竿見影、一蹴而就,導致相關問題容易引起爭議。而在圓明園防滲膜鋪設的問題上,雙方各執一詞在所難免。不過,有幾個問題毋庸置疑。
比如自然的自愈能力。書中提到,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在接受作者采訪時說,自然的野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我維護。而更早時期的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生態倫理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Leopold)認為,只要人類不進行強制干預,每種生物相互之間無論進行怎樣的物質交換,生物鏈總體平衡是不會被打破的。他在觀察中發現,橡樹的掉落物當然是有害于樹木的,但若沒有疾病,就幾乎沒有橡樹會折斷,因而也就幾乎沒有松雞會落到上面去藏身。有病的橡樹還提供著另一種顯然是美味的松雞食品——橡樹蟲癭[1]54。如果沒有疾病和害蟲,在這些樹中可能就沒有吃的,因而在冬天就沒有黑頭山雀來為我們的樹林增添歡樂。許多其他種類的野生動物也靠樹的疾病生活[1]49。自然界并不需要人類為其治療。也許少了人為干預,自然界中的動植物能自己達到一種平衡并生存繁衍。這一點也有事實為證: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暴發期間曾經繁華如潮的外灘上長出野草,就說明了沒有了人類的干涉,自然是可以慢慢恢復的;而一旦有了人為的干涉甚至破壞,這種自然恢復就會中斷,甚至永久無法恢復。關于生態學中所持有的生物多樣性、自循環、自凈化概念,以及古語所講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都在告訴我們生態環境是有其自愈能力的。如有必要,經過人工適當調整也并無大礙。世界著名哲學家,國際環境倫理學學會創始人之一霍爾姆斯·羅爾斯頓(HolmesRolston)就提出過“最優化的方法論”:在一定的條件下,二者妥協,二者都贏。森林的經濟利用與生態利用二者是對立的,采用全域砍伐則輸掉了生態效益,得到經濟效益;但采用在一定生態限度內的采伐,森林的經濟與生態二者兼顧,既贏得生態效益,也贏得經濟效益[2]。利奧波德也認為,牧草地的歲月是沼澤地居民的田園牧歌式的時代。人和動物、植物以及土壤,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在相互的寬容和諒解中生活和相處著。沼澤可能會永遠不斷地產生牧草和草原松雞、鹿和麝鼠。新領主們則不懂得這一點,未把土壤、植物或鳥包括在他們互惠關系的觀念中,而這樣一種平衡經濟學的紅利是太有限了[1]91。圓明園防滲工程為節水這一經濟利益出發,將原有植被砍掉挖掉,換上現代化的防滲膜,并沒有從互惠關系的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而導致自然面臨喪失自我調節能力的危險。
其實從聽證會上防滲膜支持方的觀點來看,他們的初衷也是保護環境,“綠化”“節水”等詞語的頻繁使用,說明他們真心希望能為圓明園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綠草茵茵、花紅柳綠誰不喜歡?然而,他們心目中的“保護環境”,單純意指讓圓明園綠茵紅墻。而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圓明園自有它的美。當代西方環境美學創始人與代表人之一艾倫·卡爾松(AllenCarlson)提出“自然全美”的觀點,認為在世界上所有的自然都是美的,“自然環境,只要它沒有被人類觸及,就具有主要的積極美學品質,比如,它是優雅的、精致的、熱情的、統一的和有序的,而不是平淡的、枯燥的、乏味的、不連貫的和混亂的”[3]。換句話說,自然界在原始的本然狀態下都是具有審美價值的。當然,隨著人工痕跡越來越多,圓明園再也不是之前的“荒野”,但正因為還有部分荒野的存在,吸引了更多的鳥獸,才使得圓明園更有生機。何況圓明園的歷史、生態不允許它成為一般的休閑公園。給圓明園留一些野性的自然存在,才能讓它更加富有魅力。
二、事件中的公眾參與
可以說,《圓明園防滲之爭》全書內容豐富,介紹清晰,條分縷析,而情節描述更是跌宕起伏,可讀性非常強。即便有專業問題,作者也已經借受訪專家之口用非常通俗的語言給出了非常專業的解答。這是一部面向公眾的生態環保普及方面的好書,相信很多讀者閱讀之后,對圓明園的了解會更加立體,能夠更好地將圓明園的歷史與現在連接起來。而本文中作為生態環保普及對象的“公眾”,則被賦予了社會責任和擔當,已經或者即將承擔起生態環保的社會責任。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2005年春被媒體曝光的圓明園防滲事件前后歷時大半年,毫無疑問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反響,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舉行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以來的首次公眾聽證會,堪稱我國環保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新聞媒體對事件全過程的充分報道,既提升了公眾的環保意識、普及了科學的環保理念,也為公眾積極參與涉及民生的公共事務提供了機會和平臺。時至今日,輿論監督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以公眾參與為特色的聽證會已成為重大民生決策的必要標配。
顯而易見,圓明園防滲事件輿論監督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公眾”。而根據上述對“公眾”的界定來看,防滲事件的當事者——圓明園管理處的發言中所多次強調的需要游船的“游客”,無法代表“公眾”。因為對于一個具有生態價值、文物價值、園林價值的遺址公園來說,它的主要功能應該是給游客帶來更深層次的教育、感受和啟迪,而不是犧牲圓明園的上述價值以滿足游客花錢坐游船、賞荷花的需求。相比之下,當年的環評報告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官網公布之后,10個小時之內,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點擊率達到17000次,致使網站癱瘓近3個小時,開創了環保總局官網開通以來的歷史紀錄,可見環保話題引起了網民的關注,并激發了其參與的熱情。在圓明園防滲事件的進程中,這部分公眾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并通過各種方式吐露心聲、建言獻策。應該說,這樣的公眾是更加負責任的公眾。如果在這次聽證會及輿論宣傳之后,圓明園能改變管理和服務方式,有意識地保護好原有的人文、歷史、生態環境,并適當引導公眾,環保科普的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生態環境科普的受眾面應該更加廣泛。生態環境牽涉到每個人,每個人也必定會多多少少對生態環境帶來影響,因此人人都有一定的生態環境意識是很有必要的。因而,這里的公眾不僅指普通市民、游客,更應該包括各個層級、各個行業的管理者、經營者以及直接從業者(如防滲事件中的園林工人)。書中提到,公眾聽證會中,北京市水務局的代表提出了很多數字:“每年滲水量400萬方左右,蒸發量120萬方左右……把現在的水面減少1/3,這1/3還是用來做濕地……應該采取適當的保水措施,把滲水量再削減50%左右,這樣滲透量大概是140萬方;蒸發量也相應減少了,我算大概80萬方……”[4]然而筆者認為,稍微有一點生態環境意識的人,都不會像這樣脫離自然中復雜的因素而僅談簡單的加減法。圓明園西區作為動植物的天堂,對北京西部的氣候調節同樣不是這種簡單的計算能夠算得出來的。這一串數字論證只能暴露出管理部門、企業界、科技界和普通市民中可能普遍存在著生態素質低下的現象。殊不知,自然生態一旦遭受破壞,想在短時間內恢復相當難。書中有專家就認為,圓明園內經過上百年自然演替形成的、包含豐富的鄉土生物多樣性的近自然林,20世紀80年代以來遭受了多次毀滅性的清除,以及被人工草坪與觀賞性樹木所代替,而重新恢復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如果相關人員的水平提高了,意識增強了,在從事某一環境整治工程中,至少會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支持其作出更加合理的決定。
三、公眾生態意識強化進行時
通過教育提高全民的自然生態意識,讓人們充分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及當下所面臨的嚴重危機相當重要。毫無疑問,由于媒體記者、環保部門、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這起事件本身形成了一場面向全國人民的卓有成效的環境保護和環保法律普及活動。它凝聚了最廣泛的、最專業的社會共識,堪稱現代中國走向生態文明的一個里程碑。2021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提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5]。沒有生物多樣性,談何自然生態?如果在教育早期階段,就開始以非常通俗的方式普及生物多樣性的相關知識,培養相關的生態環保思維,此后的很多生態問題、有害于生態環境的行為都有更多避免的可能。遺憾的是,我們現在每個階段的教育,學科劃分非常細,以至于有相互割裂之感,將多學科有效整合起來的通識學科、生態教育還有待突破并走到教育大綱的前沿,畢竟我們的研究對象“自然”,其本身并不會以諸如此類具體學科而存在并發展。
幸運的是,現如今,面向所有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旨在了解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自然探索、生態環境教育與保護的活動早已廣泛開展,比如全國各地都已經自發成立了數量可觀的觀鳥隊伍。所以只要有心,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普及其實并不難。而圓明園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學生甚至大學生都可以到這里上野外實踐觀察課,相比于淺層次的愉悅,在賞心悅目的同時還能帶來更深層次的收獲和思考。在書中,北京鳥類調查志愿者付建平接受作者采訪時就說,每次去圓明園觀看鳥,看到的情形都不一樣,總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書中還提到聯想集團銷售部的一位經理退休后參加了觀鳥組,雖然他最開始認為觀鳥玩物喪志,不過參加過幾次活動后,態度徹底轉變,成了觀鳥積極分子,并認為保護好環境是最重要的。可以看出,在不侵害自然的方式下通過觀鳥、看花等直接接觸大自然的方式,開展浸入式普及,可以同時實現對生態的保護,普及與保護相得益彰。因為觀鳥人不僅僅是看鳥拍鳥,到了一定程度和境界,他們會去深度調查他們所感興趣的鳥、花草樹木等生態環境,其思路會越來越寬,逐步去關注自然,保護生態環境。逐漸地,他們就成了對生態環境負責任并直接相關的一批人。相反,如果沒有相關的生態環境認知經歷,公眾也好、管理者也罷,將更有可能無心生態,做事情更不可能考慮到生態后果。
四、結語
身處輿論旋渦的圓明園管理處,在這件事上已經喪失了公眾的信任。如果圓明園管理處從自己的立場,對事件的來龍去脈進一步發聲,讓關注事件的讀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整個事件,可能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圓明園防滲事件顯然無法一勞永逸、塵埃落定。而隨著2022年5月9日,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評價信息開啟時隔六年后的第二次公示,鄱陽湖水利樞紐再掀風波,質疑聲依然不斷,此書出版的價值也再次體現。時隔近18年,雖然今天的我們可以相對平和、客觀地看待圓明園防滲事件,但其警示意義依然而且更加重要。以這次圓明園防滲風波為契機,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人人自覺地關心、保護、改造和建設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的風尚,在今后相關的生態問題中能夠繼續做深入的探討與爭論,尤其重要。雖然事件本身已經成為歷史,但總有人記得。圓明園防滲事件給我們以警醒:圓明園歷經那么多劫難,今后還會不會繼續遭遇?我國其他地方的生態環境保護,將如何實施?都有待生態環境意識的提高。生態環保之路,依然漫長;生態環保普及之路同樣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