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期)
三、氣鳴樂器
氣鳴樂器是指通過空氣激發物體振動而產生聲音的樂器,它包括邊棱音樂器、簧管樂器、唇管樂器等。簧管樂器中還分為自簧樂器和異簧樂器。自簧樂器是指簧片從管體本身上切割出來,一端與樂器相連,另一端自由振動;而異簧樂器是指簧片從管體外另裝上去。氣鳴樂器中,葫蘆常作為樂器的共鳴氣室,大部分都與其形成的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對樂器音色起到修飾的作用。
1.布姆帊(Bumpa),氣鳴樂器,自簧類,葫蘆作為密閉的共鳴氣室,起到擴散聲能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西部的上沃爾特(布基納法索)、多哥、尼日利亞、喀麥隆等地區,是一種不常見的自簧單簧管。布姆帊整體長約35~45厘米,將玉米桿或高粱桿掏空果肉后,兩端分別插入一個葫蘆共鳴匏內,葫蘆上開有若干小孔,桿上一端有一片振動簧,另一端開有一個側孔,演奏時手握兩端,左手拇指開閉側孔,橫吹使簧片振動發聲(圖47)。
2.希臘角管(The Greek Hornpipe),氣鳴樂器,自簧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巴爾干半島南部希臘等地區。一般是將兩根蘆竹管一端插入葫蘆共鳴匏里,另一端插入牛角喇叭口內。它是自簧樂器,直接在蘆竹管上割出簧片。兩根蘆竹管上還分別開有5個音孔,演奏時手拿蘆竹管,按住音孔,向葫蘆口吹氣使簧片振動發聲(圖48、49)。
3.非洲小號(The Africa Trumpet),氣鳴樂器,唇管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西部地區,常用于宗教儀式和巫術中使用。由木材和葫蘆共同制作而成,將一根木管的一端插入葫蘆共鳴匏內,管上開有2~3個音孔,演奏時向管內吹氣使其振動發聲(圖50)。
4.阿利姆利姆(Alimilim),又稱為非洲葫蘆號(The Africa Gourd Trumpet),氣鳴樂器,唇管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西部的利比里亞等地區。由一個完整的大葫蘆制作而成,葫蘆腔體作為樂器的共鳴匏,上方的葫蘆柄作為管體,柄上頂部開口作為吹奏口。演奏時將樂器懷抱于胸前,手拿葫蘆管柄,向管內吹氣使其振動發聲(圖51)。
5.澤柔浦(Xirupe),又稱為非洲葫蘆管(The Africa Gourd Tube),氣鳴樂器,異簧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南部莫桑比克等地區。由木材和葫蘆共同制作而成,將一根木管的一端插入葫蘆共鳴匏內,管上開有3個音孔,演奏時向管內吹氣使其振動發聲(圖52)。
6.南美單簧管(South America Clarinet),氣鳴樂器,異簧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南美單簧管主要流行于南美洲秘魯、玻利維亞等地區。常采用葫蘆和蘆竹、葫蘆和骨骼材料制作單簧管,一般將較粗的蘆竹管裝入一個葫蘆共鳴匏內,葫蘆底部開有洞口,蘆竹管上開有3~4個音孔,演奏時向蘆竹管里吹氣使簧片和管內空氣柱耦合振動發聲(圖53)。
7.提克梯里(Tiktiri),又稱為印度蛇笛(India Snake Flute),氣鳴樂器,異簧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印度地區,是一種雙簧單簧管樂器。提克梯里按形制可分為單管和雙管,最常見的為雙管提克梯里,將兩支蘆竹管,插入一個葫蘆共鳴匏內,葫蘆既作為吹管,又作為氣室,蘆竹管上開有5~8個音孔。演奏時向葫蘆口吹氣使簧片和管內空氣柱耦合振動發聲。耍蛇藝人常演奏提克梯里與蛇進行互動表演(圖54、55)。
8.葫蘆絲(Hulusi),氣鳴樂器,異簧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葫蘆絲,又稱為“葫蘆簫”,中國民族吹管樂器。它流行于我國云南德宏、瑞麗等傣族地區,在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中也較為流行。葫蘆絲按形制可分為單管、雙管和三管,最常見的形制是三管葫蘆絲,它是以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并列插入葫蘆共鳴匏內,中間較長的音管為主管,兩邊較短的音管分別為高音附管和低音附管,主管上開有七個按音孔(前六后一),左右兩根附管可同時發出兩個持續低音,組成各種和聲。它的音域為小字一組的e至小字二組的a,音域為純八度加一個純四度。葫蘆絲可分為高音、中音、低音三種類型,高音葫蘆絲音色清亮純凈,中音葫蘆絲音色溫柔細膩,低音葫蘆絲音色渾厚深沉。演奏時,手指按孔,向葫蘆口吹氣使簧片和管內空氣柱耦合振動發聲(圖56、57)。
9.葫蘆笙(Hulusheng),氣鳴樂器,異簧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我國云南省保山、臨滄、楚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區。葫蘆笙是我國彝族、拉祜族、苗族、佤族、傈僳族等傳統民族樂器之一。葫蘆笙由笙斗和笙管組成,因笙斗用葫蘆制作而得名。將五至八管不等的笙管,環列插于葫蘆笙斗中,管底微露于外,用蠟固定。葫蘆笙的笙管常用鳳尾竹、黃竹制作,每根笙管均能發出高低不同的兩個音,音程為小二度、大二度或小三度關系。演奏時,雙手抱笙,手指按孔,向葫蘆口吹氣使簧片和管內空氣柱耦合振動發聲(圖58、59)。
10.篳管(Biguan),又稱為筆管,氣鳴樂器,自簧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我國貴州省荔波縣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縣等地區。篳管又稱為“筆管”,是我國布依族的傳統吹奏樂器,布依族將篳管稱為“勒拱”“勒敢”。篳管是由竹制管體和葫蘆共鳴匏組成,琴體大約長75厘米,管身常使用當地的水竹或筆管竹來制作。一般是將竹制管身的一端插入葫蘆共鳴匏內,另一端的上方竹節處削出一簧舌,管上還開有3個音孔,演奏時,左右手托住管身,使用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無名指開閉音孔,口含簧片,橫吹演奏(圖60)。
11.拉篳(Labi),氣鳴樂器,自簧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管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里湖、瑤寨等地區。拉篳又稱為“文牡”“扎列”,是我國瑤族的傳統吹奏樂器。拉篳的形制與篳管很相似,都是由竹制管體和葫蘆殼組成,琴體大約長70厘米,管徑為1.5厘米。一般是將竹制管身的一端插入葫蘆空殼內,形成小喇叭口,另一端的上方竹節處削出一長方形簧舌,管上還開有3個音孔,演奏時,左右手托住管身,使用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中指開閉音孔,口含簧片,橫吹或豎吹演奏(圖61)。
12.葫蘆塤(Huluxun),氣鳴樂器,邊棱音罐體類,葫蘆作為共鳴氣室擴散聲能,并與腔內空氣柱進行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葫蘆塤是我國古代吹奏樂器,距今有7000多年的歷史,現主要流傳于我國陜西、山西、河南等地區。古代塤常為陶制,一般有1~5個音孔。現代塤,一般為陶、石、葫蘆等材質制作。葫蘆塤為現代改良塤,因其形呈葫蘆狀而得名,它可演奏12個半音,音域達兩個八度以上,演奏時,雙手托住罐體,手指開閉音孔,向葫蘆共鳴罐體里吹氣使其振動發聲(圖62、63)。
結語
從一個小小的葫蘆,到一件件形狀各異的葫蘆樂器的誕生,這是人類對大自然天然材質巧妙利用的產物,我們可以感受到大自然與人類音樂活動的相互關聯。葫蘆作為樂器材料的使用,它伴隨著人類文明進程而不斷發展,每一件葫蘆樂器無疑都體現出了每個地域的文化記憶,而這樣的文化記憶會深深影響著當地音樂文化的發展。筆者以樂器的聲學振動特性,按照薩克斯·霍恩博斯特爾分類法將世界葫蘆類樂器總體分為了膜鳴樂器+體鳴樂器(打擊樂器)、弦鳴樂器和氣鳴樂器三個部分,更加清晰地梳理出世界葫蘆類樂器的地域分布、樂器形制、振動方式、演奏形式等方面的特點。從打擊樂器方面整體來看,通常將葫蘆作為振動體來使用,大部分制作成鼓類、節奏性樂器;從弦鳴樂器和氣鳴樂器方面來看,葫蘆常作為共鳴氣室來使用,大部分制作成琴體共鳴音箱等。世界各種葫蘆類樂器以其獨特的音色,深受人們的喜愛,早已成為世界音樂寶庫中的瑰寶。本文也是基于對目前世界葫蘆類樂器進行分類介紹,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的葫蘆類樂器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挖掘和探索,也期望為樂器學研究者,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與視角。
注釋:
圖47來源于【英】魯思·米德格雷等編著,關肇元譯:《世界樂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第36頁
圖片48來源于【英】魯思·米德格雷等編著,關肇元譯:《世界樂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第37頁/圖49來源于https://mimo-international.com/MIMO/detailstatic.aspx?RSC_BASE=IFDamp;RSC_DOCID=OAI_SMS_MM_POST_2728amp;TITLE=%2Famp;_lg=pl-PL
圖50來源于【英】魯思·米德格雷等編著,關肇元譯:《世界樂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第58頁
圖51來源于趙春婷、施鶴皋,郵票中的非洲樂器(四),樂器,2016,56頁
圖52來源于趙春婷、施鶴皋,郵票中的非洲樂器(十一),樂器,2017,66頁
圖53來源于【英】魯思·米德格雷等編著,關肇元譯:《世界樂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第36頁
圖54來源于https://id.pinterest.com/pin/-495958977699400509/?amp_client_id=CLIENT_ID%28_%29amp;mweb_unauth_id=amp;simplified=true,圖55來源于https://new.qq.com/rain/a/20211016A03QWD00 "2022/10/29
圖56、57筆者拍攝于昆明 2022/8/3
圖58來源于https://www.sohu.com/a/428806741_683352,圖片59來源于http://ex.cssn.cn/zx/zx_gjzh/zhnew/201903/t20190302_4841928_1.shtml "2022/10/29
參見:陳赟,布依族民間樂種--筆管與筆管歌,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9
圖60來源于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第49頁
圖61由云南師范大學楊琛教授提供。
圖62來源于https://www.douban.com/note/646679832/?_i=7847378bzttrO3,圖63來源于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113A00G3T00 "2022/10/29
參考文獻:
[1]饒文心,《世界民族樂器》[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
[3]魯思·米德格雷等編著,關肇元譯:《世界樂器》[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4]樂聲,《中華樂器大典》[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
[5]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M],新世界出版社,1986
[6]付曉東,音色:從定義、測量到認知[J],中國音樂學,2019(3)
[7]韓寶強,《音的歷程—現代音樂聲學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
[8]趙春婷、施鶴皋,充滿活力的非洲節奏--郵票中的非洲樂器(1-13)[J],樂器,2016-2017
[9]張玉榛,印度民族樂器之魂——西塔爾(上)、(下)[J],樂器,2006(09)
[10]王金旋,印度維納琴藝術縱覽(上、下)[J],樂器,2008(02)
[11]陳赟,布依族民間樂種--筆管與筆管歌[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9
[12]張茜、黃妙秋,廣西特色樂器葫蘆胡及其演奏藝術[J],歌海,2017(04)
(全文完)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
本文是中國音樂學院2022年雙一流學科建設項目“中國音樂大典——中國樂派智慧型樂器博物館”(項目編號:2022105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