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青是堅守在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領域的探索者,是民族器樂創作專業的一面旗幟,不同時期都有引起學界關注的作品,出道即巔峰,工作之初就以民族室內樂作品《咽》中吸引人的音色挖掘及其所產生的音樂張力而為民樂人所知,之后的《蒼》更是引起學界關注,使其廣為人知,他的民族器樂的現代藝術探索由此進入學術視野。作為改革開放后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現代民族器樂作曲家,注重民族音樂深挖的上海音樂學院在“民作”專業上為其構建了技藝訓練的足夠空間。畢業后,他又在中國民族音樂教研重鎮中國音樂學院開啟其學術探研之旅。在為首都師范大學的音樂博士點的建設中,他的民族音樂創作不斷精進,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基于此,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擬邀請他于2022年9月19日在學會召開學術報告會,他以“在柔韌與剛勁間創造張力——漫談我的民族器樂創作”為題對其創作予以全面的自我詮釋,讓人們更為全面地認識其探索歷程及特色。
在藝術履歷中,楊青師出名門、名家,在上海音樂學院完成其民族器樂作曲專業的學習,專業老師中的胡登跳、何占豪、朱曉谷等為其創作注入了特色的技術與觀念。他認為賀綠汀、胡登跳等教育先賢給自己搭建了全面的作曲技術成長之路,彼時的他既要學習“民作”,也要學習“西作”,他的作業量至少是兩倍于作曲系的同學,在民族的和聲(桑桐、沈一鳴)、復調(劉福安、陳銘志)、曲式(葉棟)、配器(胡登跳)等方面是極富上海音樂學院優勢,民族民間音樂理論中的夏野、江明惇、黃白、劉國杰、連波等也為其提供了大量素材。大量的作業實踐,使他奠定了創作的基礎,為其畢業后的創作搭建了高起點。而他不斷地審視自己,體悟民族器樂創作中的心得,認識到民族器樂創作中的三大特點,即柔韌、剛勁、張力。把自己的語言、性格、審美作為音樂創作的三大標準而用于具體的音樂創作。
初期音樂創作
楊青坦言,民族器樂創作者要與演奏者交朋友,這樣才能知曉演奏技法潛在的音色音響空間。初到中國音樂學院工作,他與民族器樂表演藝術家們就合作成功,在1986年創作的揚琴與打擊樂《覓》中,他在探尋揚琴的新音色上找到了現代化突破點,如:全音階的使用,使得揚琴發揮其音列的潛在條件,并能將民族演奏中的“按”“顫”“揉”“滑”的技術用于表現其韻味,來與擊弦樂器揚琴技法剛烈的聲音相調和平衡。
在1987年創作的《咽》中,依據“簫聲咽”的中國古典意蘊,他以張維良的簫為基礎而觸發靈感,追求民族樂器音色的質感及演奏技藝中的細節,使其為作品中找到了音響空間,《咽》有著特色的民族音樂現代張力,以其特色而突出與傳統樂器簫的剛勁、柔韌平衡中尋找張力達到平衡,從而使得音樂發揮最大特點而打動人心。
楊青在早期創作中主要在于挖掘民族器樂演奏藝術中的潛在色彩空間,并以現代音列(階)對其進行新的音色音響的疊加,從而使作品既保持了民族器樂表演藝術中的特色技藝,也開發出了現代性的新空間。
中后期音樂創作
上個世紀90年代,楊青與民族器樂表演藝術家們的合作更為深入,《蒼》是1991年受張維良之托而作,創作中挖掘了竹笛的色彩現代多樣性,此曲運用現代音樂創作技法,打破傳統笛子曲的旋律、音階發展手法,運用十二半音體系開拓空間,音域跨越三個八度,是對現代笛子研制與演奏的挖掘。該曲一經推出就引起業界關注,可謂笛子演奏家的“試金石”,是我國現代笛子曲中劃時代意義的音樂作品。素材取自湖南衡山民歌,衍化成一首生生不息的生命贊歌,其中夾雜對于生命的解讀,更有對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這首曲子備受張維良等演奏家喜愛的原因還在于是對演奏技藝的考驗,要求演奏者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有對半音吹奏法的嫻熟掌握,這一具有挑戰性的作品至今仍是受人喜愛的現代笛子曲。
1992年創作的《追日》(琵琶與交響樂隊),是楊青與琵琶演奏家楊靖的成功合作。他在民族器樂張力挖掘中著意于傳統美學的追求,即樸素的自然美,力求形神統一,注重剛柔相濟,技術全面,重點突出琵琶的旋律性與樂隊的呼應和襯托性,從而挖掘出琵琶藝術強烈的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
精細化的民族器樂藝術精耕,是中期創作中的視角之一,1995年創作的室內樂《伊人》,是將古箏與聲樂進行了融合。作品的探索中通過空拍的運用營造出戛然而止的音樂形象,挖掘音樂張力,而聲樂中的線性婉轉與古箏的吟揉彈跳形成對比而展現出音樂的張力。
后期音樂創作
進入新世紀后,楊青的創作更為多元,不僅反映在體裁形式上的多變,獨奏、重奏、協奏、合奏等都有涉及,如民族管弦樂《雨竹》(2012)、《如玉》(為混合室內樂而作,2013)、《小放牛》(笛子與樂隊,2016)、《風裊裊》(竹笛與民族管弦樂隊,2017)、《清音囀》(為獨奏二胡、打擊樂與拉弦樂隊而作2018)、《青少年民族管弦樂隊指南》(應北京12中民族管弦樂隊委約而作,2021)。楊青為樂隊寫作除了民族管弦樂隊外,還有西方交響樂隊,在音樂體裁上,舞劇、交響樂等大型體裁的探索也逐漸增多。作為成熟的音樂教育學者,他的理論研究也是業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楊青于2000創作的古箏獨奏曲《悠遠的回應II》是后期創作中追求精致觀念的成果之一,作品應法國巴黎“音樂城”委約而作于2000年,并于同年12月首演于法國巴黎“龍之聲”音樂節。探索中除了在現代性上注意了古箏的音高結構、音色處理,古箏演奏家邱霽運用“輪指”與“搖指”等現代演奏技法,使作品中的“悠遠回應”的歷史空間得到了音樂意味的顯現,是民族器樂在意境描繪上的新嘗試,作品力圖通過各種細微的音響處理方式,來展現那些從悠遠的地方傳來的奇異的聲音,擴寬古箏演奏空間與新高度。
2018年創作的《斑駁》為中國竹笛樂團而作,基于張維良中國竹笛樂團的縱向音響空間的基礎,在品質、意境的音樂空間上進行了一定的展開,以竹笛的縱向合奏挖掘縹緲的竹笛音色。
2020年創作的民族管弦樂《青少年民族管弦樂隊指南》是一部饒有興味的作品,它是基于北京市青少年民族管弦樂發展的基礎而作,以布里頓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的音色展現為借鑒,作品全面地展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管弦樂隊特色,尤其注意了民族特點的打擊樂的音樂詮釋,為青少年民族管弦樂隊的發展注入了傳統與現代的音樂情趣。
結語
正如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吳玉霞會長所言,楊青從上海音樂學院到中國音樂學院,從中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到中西音樂融合,他從關注民族音樂中的剛勁、柔韌與張力到在作品中發揮其特性,以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審美來漫談自己的民族管弦樂創作。尤為重要的是,楊教授還是民族音樂理論的深入研究者,如在《人民音樂》“民族器樂的創作與發展系列討論”之三十七中,對“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中的線條藝術”中“音色之間線條的對比若發生在不同的音色之間,音色本身的差異將會使線條各自的獨立感增強、線條之間的對比度增大,其中的學理之思深入而契合于創作實踐。在中國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作曲家利用這種組織方式來突出不同線條之間的對比”。
楊青的民族器樂藝術發展是在改革開放后民族音樂受到重視的文化氛圍而獲得的學術空間所孕育,更是自己潛心于民族音樂實際的研習所得,在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民族管弦樂新的發展機遇下,楊青對加快建設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廣度、深度有了自己的解讀,對提升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藝術水準而做出了獨到的思索。40余年來,他能靜觀民族器樂的現代學理并積極新探音色與張力空間,他的入情入理闡釋,深入淺出的解讀,是其創作出彩而又富有特色的精妙所在,他的不同時期的代表作都有學理的思辨,又注重感性的呈現。不僅讓聽眾知曉了他的技法及風格的特點、審美與個性品格,還讓人知曉了不同時期的民族文化環境和不同領域的演奏家給予他的創作觸動或靈感產生,從其與不同演奏家、欣賞人群的交涉,我們可知曉其創作理念的精微及待人接物的人文主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