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既是一項務實的工作,也是一種良好的作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既注重調查研究工作,又以廉潔自律的處事行為,為廣大干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樹立了光輝的典范。
毛澤東同志:不能脫離農民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毛澤東同志一生注重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內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開創者。毛澤東同志搞調查研究常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現,采取同志式、討論式、商量式的態度,把群眾當作真正的英雄。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浙江人多地少,旱災、水災、風災、蟲災連年發生,糧食產量很低,廣大農民生活十分困難,毛澤東同志對此憂心忡忡。
毛澤東同志在杭州主持起草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期間,曾就浙江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情況展開調研。1954年年初的一個早晨,毛澤東同志又工作了一個通宵,但他說想去杭州市郊的新登縣(1958年新登縣建制撤銷)看看那里的農業合作社。天剛蒙蒙亮,大部分人還沉浸在睡夢中,毛澤東同志已和隨行人員乘車來到新登縣。下了車,他們還要步行一兩公里才能到達目的地。
那天早晨很冷,路面上全是冰碴子。毛澤東同志手里拿著一根竹竿,健步走在前面。路旁有一個叫王家水碓村的自然村。1953年年初,這個村的大多數農民自發組織了農業合作社。在村口,毛澤東同志和一位老大娘拉了一會兒家常,便朝著她所指的民兵連長兼會計王關林家走去。
在王關林家,毛澤東同志親切地問了他的個人情況、家庭情況和生活情況。王關林一一作了回答。接著毛澤東同志又十分仔細地問了“農民是不是都自愿入社” “耕牛、大型農具如何折價” “土地如何評產入股” “如何參加分紅” “如何記工算賬”等問題。王關林說:“農民入社都是自愿的,年終分配都是按政策辦的。原來有幾戶中農擔心吃虧,不想入社。看到我們增產增收,都要求入社。”毛澤東同志聽后高興地說:“還是組織起來好。合作社增產增收了,大家就會自愿參加。”王關林還告訴毛澤東同志:“合作社成立后,社員的勁頭很大,起早貪黑興修水利,改造田地,生產很好。過去水稻畝產只有200斤,現在可以達到400斤。今年在農技部門指導下,開始試種連作稻,這樣改單季為雙季,產量還可以提高,估計畝產可達600斤。”毛澤東同志詳細了解了連作稻插種時間與方法后說:“好,這要好好地推廣。”
一開始,王關林并沒有認出眼前這位和他親切交談的人就是毛澤東同志。王關林家門前人越來越多,隨行人員建議可以結束交談了,但毛澤東同志說:“不忙。”他又向大家詳細詢問了農業合作社的一些情況。毛澤東同志和農民在一起交談,就像朋友間聊家常一樣,沒什么距離感。臨走時,不少群眾擁著毛澤東同志將他送到村口。直到很多年后,王家水碓村的農民才知道,那年冬天到村里來調查了解情況的干部就是毛澤東同志。
離開王家水碓村,在回來的路上,毛澤東同志說,我們是個人口大國,發展農業是我們的第一要務,農業搞不好,國家工業化就是一句空話。他還說,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是不能脫離的,脫離了他們是沒有前途的,那種心中沒有農民的思想和惡習要堅決克服掉。在浙江期間,他還先后去過蕭山、德清、紹興東湖、杭州郊區等地的農村,下農田、進農家,為研究解決問題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周恩來同志:到公社就餐交糧票
1961年5月3日上午10時許,幾輛吉普車悄然停在河北武安縣伯延公社伯延村的農機站門前。從車上走下來的是身穿灰色棉布中山裝,腳踩一雙半舊圓口布鞋,眉宇間掛著深深憂慮的周恩來同志。
解放戰爭時期,河北武安縣曾經是晉冀魯豫軍區所在地,劉伯承同志和鄧小平同志在這里指揮了著名的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1958年大辦人民公社后,伯延與周圍的17個自然村落5000多戶農民合成一個公社,人口2.7萬余。此時的伯延,已是困難重重。
周恩來同志一到伯延,片刻未休息,就在伯延公社辦公室召集11名社隊干部開座談會。公社和大隊領導從總理秘書那里得知總理要在社員食堂吃飯的消息,便精心準備:讓社員提早把吃的打走,再端出做好的面條、饅頭、稀飯和紅薯。這樣一看,好像的確像公社和大隊領導匯報的那樣:在食堂雖然吃得不好,但能夠讓社員放開肚皮吃飽。
周恩來同志吃完飯,什么也沒說,留下糧票和飯錢,走了。
第二天中午,周恩來同志突然提出,還要到社員食堂就餐,而且不是到昨天去過的食堂。社隊領導都慌了。他們以為總理昨天去社員食堂吃過一次飯后,就不會再去了,因此沒有做任何準備。周恩來同志快步走進一個社員食堂。炊事員和司務長見總理突然來到,趕忙把剩下的玉米糊糊和代食品蓋上。跟隨的公社領導對周恩來同志說:“總理,食堂沒有飯了,還是回公社去吃吧。”
周恩來同志不說話,徑直奔向灶臺,揭開鍋蓋,鍋里還有些能照出人影的玉米糊糊。
“這不是還有嗎?”周恩來同志問。
“這是炊事員們吃的。”有人回答說。
“那好嘛,我與炊事員一塊兒吃。”說著,周恩來同志和炊事員、司務長一一握手。炊事員拿來一個大碗,給他盛了一碗玉米糊糊。總理接過碗,喝了一碗玉米糊糊,還掰了一塊代食品嘗了嘗。吃完后,照例交了一兩糧票和5分錢。周恩來同志走后,人們慨嘆道:“總理的眼睛該有多亮,一看就知道頭一天的食堂是有準備的。這一回,總理看到實際情況了。”
朱德同志:不給地方找麻煩
據統計,從1956年到1966年,朱德在外視察調研達27次,平均每年外出視察近90天。這11年間他向中央致函、致電24次,寫出調查報告13個,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1950年3月底,朱德從北京出發到張家口視察調研。午夜時分,火車緩緩駛入張家口火車站。此時,車廂內的朱德穿著一身灰舊棉衣,手持放大鏡不時在地圖上尋找著,時而用鉛筆畫著橫杠、豎杠或圓圈,時而凝視著地圖沉思。車廂外,張家口寒冬未盡,夜晚的氣溫始終在零攝氏度上下浮動。朱德時不時地放下手中的放大鏡,哈氣暖和發涼的雙手。陪同人員怕首長受涼,建議他到招待所休息一下。朱德說:“城里剛解放,這里的負責同志有許多事情要處理,我們不要給地方上增添麻煩。”當晚,朱德一行就住宿在火車上。這次張家口之行,朱德在安排接待上要求一律從簡,他們一行除了喝一些茶水,再沒花省市委一分錢的招待費。
1955年6月,朱德在結束包頭視察歸途中,再次來到張家口。這次他仍然沒有在飯店開房間。他對陪同的負責人說,在市委找一間很普通的辦公室就可以了,不要再花錢。晚上,朱德不顧旅途的勞累,在座談會上聽取地、市負責人的工作匯報。此時,屋外下著大雨,屋內的會議一直進行到深夜。朱德通過這次對張家口新老企業的實地考察,著重對“一五”建設中面臨的困難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給中央寫了調研報告,提出的建議后來被采納。
1958年7月,朱德和隨行人員考察途中看到一座牌坊,牌坊上正書——“高處何如低處好”,后書——“下去還比上來難”。朱德感慨道:“古人把‘下去還比上來難’寫在這里,也是寓意很深啊!要是同我們的現實情況聯系起來看,的確是‘下去’更難些。所以,毛澤東一再倡導各級干部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倡導干部下放鍛煉,將軍下連當兵,書記種試驗田。”但是,當時有些進城干部并不像朱德那樣重視調查研究、“下去”傾聽民意,而是想當然地憑借黨的執政地位和群眾對黨的擁護,采取單純發布行政命令的辦法來處理問題。這是一種官僚主義、主觀主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侵蝕著領導干部和黨的威信。對此,朱德曾嚴厲指出:“我們某些黨員干部的這種官僚主義作風,這種對革命工作和國家財產的漠不關心和不負責任的態度,應該視為是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犯罪行為。”
朱德力主“下去”不給地方找麻煩,看似近于苛刻,但他的人格、品格,卻在這些“苛刻”中得以彰顯。這種最動人、最素樸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共產黨人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的崇高境界。
(作者單位系安徽金寨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