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紅色寶馬汽車在海邊公路高速行駛中發生爆炸,女司機當場死亡。警方、市紀委監委迅速介入調查。是普通的命案,還是另有隱情?隨著對車主身份的調查和舉報線索的確認,紀委監委辦案人員才發現真相并不那么簡單……”
這是長篇小說《國家監察行動之刺心者》的開篇引語,一讀到這,我就瞬間被吸引,一口氣讀完第一章,緊接著第二章、第三章……邊讀邊想到了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的這句話:“很多詩人就是從法學院逃逸的學生。”當然,用這句話來比喻小說的作者是極不恰當的——集法律人、作家、編劇于一身的海劍不僅沒有從法學院逃逸,而且多年來筆耕不輟,將刑事檢察與紀檢監察這一專業、神秘、關注度又頗高領域的辦案過程,用文學藝術的鮮活形式不斷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國家監察行動之刺心者》是繼《國家監察行動之破局者》后的又一力作,也是海劍《國家監察行動》三部曲之二。著名法學家甄貞推薦:“如果說海劍上一部作品《國家監察行動之破局者》是對紀檢監察人員職業生活的綜合還原,那么這件作品則是對其辦案過程的專題體現。”小說由五個部分構成,每一部分既是獨立的案件獨立成篇,又渾然一體,可以從頭讀起、一氣呵成,也可以從中間任何一個故事插入。變的是情節結構、具體案件以及面孔各異的貪腐人員,不變的是紀檢監察人員與涉案官員的心理博弈、精神較量和紀檢監察人員對腐敗的零容忍。整部作品既有偵破小說的懸疑曲折,也有著一般偵破小說沒有的涉及職務犯罪的“分量”和心理透視,因而吸引力大增。
小說圍繞濱海市紀委監委第八審查調查室辦理的形形色色的職務犯罪案件展開,通過對“命案疑云”的抽絲剝繭、與“一霸手”的“特殊較量”和在重重困境中“突破危局”,讓貪腐人員成“驚弓之鳥”,最后展開了“非常規博弈”。在描述紀檢監察人員日常工作生活狀態的同時,重點展現了其與不同領域、不同級別、不同職務貪腐人員的多重博弈與后者的心理藩籬被層層撥開,以及引人深思的多面人生與復雜人性。正如作者自己所言:“鮮活的司法實踐,不斷給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啟發。”對于從事司法工作已近30年的海劍來說,這些人和事無疑是熟悉的;但要用藝術的形式講好這些故事卻并非易事。它是作者20多年間對相關案件及人員的采訪調查結果,是對紀檢監察領域真誠而獨特的文學表達。小說以若干真實案例為原型,有的還是轟動一時的大案要案,這一紀實的底色極易引起讀者的關注和閱讀的熱情,現實感更是可以滿足人們對“反腐”這一主題的普遍期待。當然,紀實的特點也會讓讀者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進而產生更高要求的閱讀體驗。在這方面,作為讀者,我覺得《國家監察行動之刺心者》是經得起任何讀者評判的。
作者通過對“八室”辦案過程的描述,摹畫了一幅當代紀檢監察人員的群像。其中,既有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楊震,有從《刑事檢察官之真兇》《國家監察行動之破局者》一路走來的優秀公訴人、年輕的法律業務專家葉文婕,也有業務精湛的年輕骨干唐輝、徐航,還有雖經驗不足卻勇敢無畏的何勁松……他們年齡不同、性格各異,有著與我們一樣的喜怒哀樂,卻有著我們未曾體驗過的同貪腐人員的心理與人性的博弈。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紀檢監察人員也許是神秘的、陌生的;但對于作者而言,這是在努力寫出并寫好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為“許多優秀的紀檢監察人員,隨著年齡的增長、時代的變化,終究會退出歷史舞臺,用文學的形式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則可以繼續甚至永遠流傳”。所以,這也是一部向紀檢監察人員致敬的作品。隨著對紀檢監察人員日常工作的描摹,一個個形色各異卻有著相同或相似貪腐經歷的反面形象也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有“贊聲一片又親民”的商務局局長、老謀深算的文旅局局長、“有人罩著”的“荒唐縣長”,也有“評價極高”的年輕區長,還有“視清白如命”的市長……他們的宦海沉浮與復雜的官場人生在被留置期間得以露出原形,其心理藩籬與幽深人性也被一點點地剝離和揭示。
文學與法律的關聯由來已久,早在沒有成文法的時候,法律就會采用戲劇等形象化的方式來表達。此后,涉及法律的文學作品一直熱度不減。法律包含的懸疑、推理、辯論等對文學構成了吸引力,案件的偵破就是破除懸疑的過程、推理的過程,對嫌疑人的追捕險象環生,這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用藝術的方式和鮮活的形象講述反貪反腐的故事,難度增加了不少。尤其是近年來監察體制改革以后,這對紀委監委查處涉嫌違法犯罪的干部設置了更加復雜的程序,文學作品要表現這些,既要符合反貪反腐的現實,符合當時或現時的法律規范,又要有藝術真實的吸引力。也就是說,文學作為一種藝術,要求作品更多是從生活化的人的視角去描述,而涉法文學又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特殊題材的現實要求,這就需要作品具有強大的敘事能力和表現能力,在文學性與專業性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就這一方面而言,《國家監察行動之刺心者》無疑是成功的。它將鮮活的文學形象與“無情”的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以及冷靜的法治理念糅合在一起,像一首冰與火之歌,在對話的字里行間展示出一幅幅人性畫面,對貪腐心理的揭示具有穿透力,給讀者以震撼。閱讀作品,不僅可以滿足讀者對紀檢監察領域的“去神秘化”要求,看到貪腐與反腐的復雜性、長期性,還可以發現多種人的欲望、官民關系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而這一切,都是基于作品對社會現實的藝術關照、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富有魅力的語言來實現的。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作品也體現了文學的批判性。
反腐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長期任務,需要久久為功,也是社會公眾始終關注的焦點話題,離不開輿論監督。當前,法治建設正在路上,政法職業共同體在“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下以案釋法,新聞媒體追蹤熱點事件、點滴記錄法治進程,而包括紀檢監察文學在內的涉法文學則用一個個亦真亦幻的故事講述著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因此我認為,《國家監察行動之刺心者》稱得上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文化專業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