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著一路靜靜流淌的瀟水,循著一路清新可人的蓮香,我們走向湖湘文化的源頭,去尋找濂溪之上蓮花的精神源頭。
走過高大威嚴的欞星門,發現自己站在道州濂溪書院的大門前時,我才從恍惚中醒來。樓臺亭榭,古意幽然的書院,引我們進入一個至誠至理的天地。
在周敦頤故居前的愛蓮亭,但見一片廣闊無邊的蓮花將《愛蓮說》開出一片靈性的燦爛光華,開成文學史上一道驚心動魄的驚艷風景。
游走在濂溪上的蓮香世界,但見如傘的蓮葉、含苞的蓓蕾、新放的蓮花在清風的吹拂下,或迎風亭亭玉立,或翩翩起舞,或低頭私語。這些或粉紅或潔白或水紅的花朵,將一段不長的歲月開成一首清新明快的詩詞,或一段婉轉悠揚的歌子。她們或臨水照人,花葉相映;或一枝獨秀,亭亭玉立;或匍匐水面,依水而息;或半遮花容,情趣盎然。
盛夏攬荷,但見荷之灼灼;濂溪觀蓮,只為蓮之幽幽。手中的鏡頭不是對準這枝寬大的荷葉,就是對焦那朵靚麗的荷花,其情切切,其樂融融。目光逡巡于花葉之間,思緒便化作一葉小秀,跟著感覺和想象游走于蓮花蓮葉間,不時與一個個光潔豐盈而芬芳柔美的詞語相遇,只覺眼前這些花葉就像一個個美妙的音符,在廣袤的天空下,于寬闊的湖水上,歡呼雀躍,迎風招展,流成一曲江南水鄉的歌子,走進一首唐詩宋詞的意境,吟詠一段傳誦千古的絕唱。
無論是《太極圖說》里“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的哲學之蓮,還是《愛蓮說》中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的文學之蓮,都讓我流連忘返、浮想聯翩。在濂溪,手撫一朵出塵如仙、飄逸雋永的蓮花,深嗅她的清香。依稀間,一瓣瓣蓮花漸漸幻化為濂溪先生的模樣,猛然領悟,先生不就是時光長河中長開不敗的蓮花么?!這蓮花既有君子之高潔心性,亦有士者之清廉公正,更有圣儒之高風峻節。
周敦頤就是這樣一朵君子蓮。他認為,菊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而蓮則是花中的君子,三種花分別代表了做人的三種境界,暗喻了人生的三種價值追求。他的價值追求是要做君子。他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品格高潔,令人敬佩。和隱士相比,他不避世,敢于擔當;和追求富貴者相比,他不追求個人的榮華富貴,而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身處污世,一心只想做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超塵脫俗。
周敦頤還是這樣一朵士者蓮。蓮花象征著“不染”、清凈,周敦頤對蓮花的“不染”進行本體思考,讓蓮花成為永開不敗的品德之花、精神之花,而大放異彩、萬古流芳。特別是蓮花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心性更是賦予了其清正廉潔之秉性。周敦頤為官期間,不辭勞苦,四方巡行視察,親自提點刑獄,勘正錯案,以洗冤澤物為己任。因辦案公平,不畏權貴,深得民心而被百姓譽為清官。
周敦頤更是這樣一朵圣儒蓮。因為積勞成疾,周敦頤晚年辭官歸家。在廬山蓮花峰下養病,他的住所四周,塘澤相連,山清水秀。清澈的水面上,朵朵蓮花,渲染昂首;片片蓮花,孤傲超然。周敦頤喜愛荷花不受環境左右,獨善其身、潔身自好的風格,因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愛蓮說》,來表達中國文儒秉直不阿的性格,寧折不屈的骨氣,使蓮花成為士儒人格象征。可見,周敦頤既是一位品德高潔、追求卓越的君子,更是一位胸襟豁達、志行高遠的大儒。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繼承和弘揚孔孟的儒家思想,并將其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一代圣儒之典范。
臨水人潔,近荷心香。由蓮花聯想到人生,更由蓮之潔引申到心靈的純潔高貴和做人的清正廉潔,繼而成為我們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這或許就是《愛蓮說》留給我們的警世恒言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濂溪的時光河流之上,我看到歲月之蓮開放成一段爭妍斗艷、大放異彩的千年時光,讓我們觀之目不暇接,聞之清芬四溢,品之綿軟醇香,夢之醺然薄醉,沉醉不知歸路。
(作者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