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有一部看起來“不太專業”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視頻網站悄然走紅。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一趟尋找民間傳統手藝的公路之旅。幾個主創人員駕駛一輛小汽車,從北京開到新疆,從新疆開到西藏,從西藏開到云南,再從貴州開到湖南,足跡遍布二十三個省份,歷時一百二十九天,行程三萬多公里。最終,這部紀錄片將一百九十九位手藝人和一百四十四項傳統手藝帶到觀眾面前。
在出發之前
《尋找手藝》的導演張景,出生于湖南西部山村,他對童年記憶中村子里那些手藝高超的老人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他覺得,手藝人是最聰明的人,他們用一門手藝就能自給自足。在歷史的滔滔洪流中,那些被民間手藝人親手制作出來的老物件,都慢慢被時代拋棄了。為此,張景希望能夠以“影像志”的方式珍藏住這些流傳數千年的傳統民間智慧和優秀文化遺產。
后來,他的妻子賣掉名下一套房產,他自己又湊了一些錢,就這樣踏上了說走就走的旅途。張景在導演手記里寫道:“一輛十年老破車,兩臺二手攝像機,兩支低端二手鏡頭,一臺二手錄音機,三百來個沒有把握的拍攝點。除了我有電視臺的工作經驗,其他三個人都是外行,臨時辭了工作加入拍攝,說這是草臺班子一點兒也不夸張。我們就這么啟程了?!?/p>
默默做傘的老人
張景一行人來到云南,遇見了八十多歲的傣族老人坎溫,他是當時村里最后一位仍在堅守傳統制傘工藝的老人。
老人瘦骨嶙峋,戴著金屬框眼鏡,每天就默默地坐在墻腳做油紙傘,表情安靜且從容。即使攝像機鏡頭靠得非常近,他也只是瞥了一眼,手上的動作從來不停。老人唯一一次表情出現變化,是在完成給油紙傘的骨架繃上細細的棉線這一個步驟時。棉線很細,骨架又需繃緊,導致棉線斷裂了好幾根。他不滿地嘟囔了幾聲,似乎在教訓手中的棉線要乖乖聽話。一次次繃線失敗,老人又一次次重新來過。直到第八次,在眾人緊張的等待中,繃線終于成功了!老人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觀眾也松了一口氣??矞乩先司褪窃谶@樣的日復一日中,耐心地打磨著自己的手藝。歲月悠長,時間在他的手心里和臉龐上雕刻了無數深深的痕跡。
在紀錄片播出的三年后,坎溫老人離開了人世,但是他和他的傳統制傘工藝永遠地留在了影像中,至今人們仍然能夠看到他和傣族油紙傘的故事。
影像背后的思考
《尋找手藝》以踏實的腳步丈量世界,在不同的傳統村落中穿梭,以一個個真誠的鏡頭記錄了逐漸消失的民間手藝,鄭重地表達了對民間手藝人的敬意。這是紀錄片的呈現,也是紀錄片背后的創作者們對社會問題的主動思考。
無論是一幅畫作,還是一首歌曲,抑或是一段影像,藝術創作者從自身體驗出發,以獨特的自我視角,觀察和感受我們所處的時代,并通過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表達對世界的理解。他們不僅在呈現世界、提出問題,也在批判現實、表達觀點。紀錄片創作者正是這樣一群“問題”的追逐者,他們孜孜不倦地用鏡頭尋找著自我與世界聯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