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偉,陳秋華,吳芳潔
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是一種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的草甘膦類除草劑,對雜草具有較高的殺傷性。然而,隨著其應用范圍的逐漸擴大,人們對其潛在的毒性和安全性問題給予了越來越高的關注。雖然已有一些研究對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的毒性效應進行了研究,但其長期暴露下的毒性影響仍尚不明確,由此可見,對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對生物體的毒性效應開展相關實驗并進行評估至關重要[1]。
本研究選用健康的SD 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大鼠的體重控制在210~240 g 之間。在實驗開始前,所有大鼠都接受了1 周的適應性喂養,在相對恒溫(22.13±0.12 °C)和恒濕(50%±10%)的條件下飼養,飼料和水保證充足供應。本研究嚴格遵守動物倫理和實驗室動物使用指南。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本研究設定了相關的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包括:年齡相近的雄性SD 大鼠;健康狀態良好;體重在規定范圍內。排除標準包括:存在慢性疾病或器質性病變的大鼠;孕期或哺乳期的雌性大鼠;其他實驗前排除的疾病或異常情況。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挑選出的大鼠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包括5 只大鼠。實驗組接受不同劑量的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的口服給藥,對照組接受相應劑量的安慰劑給藥。實驗組分為低、中、高3個不同梯度的劑量組。給藥過程中,每天都需記錄給藥量和大鼠的體重變化情況,并監測大鼠的一般狀況及行為。
本研究主要對實驗期間大鼠的一般狀況和行為異常進行了觀察,包括活動水平、食物攝入量、體重變化等,這些觀察指標可以反映出大鼠對藥物暴露的生理和行為反應。此外,還采集了大鼠的血樣用于血液生化指標的測定,包括肝功能指標(ALT、AST、ALP 等)和腎功能指標(BUN、CREA 等)。
本研究采用SPSS 23.0 軟件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適當的統計學方法,如T 檢驗、方差分析(ANOVA)等方法來比較不同劑量組和對照組之間觀察指標的差異。同時,根據數據的分布情況選用適配的非參數統計方法。統計學分析的結果將以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呈現出來,并進行相關水平設定。
實驗期間對大鼠進行仔細觀察,結果表明,高劑量組的大鼠表現出了一些明顯的變化,這些大鼠的活動水平明顯下降,常常表現出沉默、不活躍的狀態。此外,高劑量組大鼠在整個實驗期間的食物攝入量明顯減少,且食欲明顯減退。這與對照組和低劑量組的大鼠相比,呈現出了明顯的差異。
高劑量組大鼠的ALT、AST 和ALP 等肝功能指標都表現出了顯著的異常升高。此外,腎功能指標BUN 和CREA 在高劑量組中也顯示出明顯的升高。相比之下,對照組和低劑量組大鼠的這些指標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2 組大鼠血液生化指標測定
高劑量組大鼠相關血液生化指標的水平明顯升高,與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低劑量組和中劑量組大鼠的指標水平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不同組間指標差異
實驗組大鼠實驗期間的平均體重變化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大鼠的體重呈現出了少量的增長,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2 組體重變化數據表
實驗結果顯示,高劑量的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對大鼠產生了明顯的毒性影響[2]。一般觀察結果顯示,高劑量組的大鼠表現出了活動水平降低等異常情況,這可能是因為高劑量的藥物導致大鼠的行為發生了改變。血液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表明,高劑量組大鼠的肝功能和腎功能指標均表現出了明顯的異常升高,這可能意味著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對肝臟和腎臟產生了損害。ALT、AST 和ALP 的升高可能與肝細胞受損和炎癥反應有關,而BUN 和CREA 的升高可能反映了腎臟功能的損傷。這些結果與已有研究結論一致[3],進一步確認了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對肝腎功能的毒性影響。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確定性。一方面,本研究是在大鼠模型上進行的,因此其結果可能不直接適用于人類[4]。盡管大鼠作為常用的實驗動物模型被廣泛應用于毒性研究中,但人類的生理和代謝過程畢竟與大鼠有所不同,因此在將實驗結果推及人類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轉化研究[5]。另一方面,本研究只考慮了90 d 喂養期間的毒性影響,長期暴露下的效應尚不明確,進一步的研究需要設置更長時間的暴露期,并進行更多時間點的觀察,以全面剖析劑量和暴露時間對毒性效應的影響。
本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啟示。它提供了關于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在長期暴露下對大鼠的毒性效應的科學證據,對于評估該藥物的潛在風險和制定相應的安全使用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6]。同時,本研究結果強調了毒性效應與劑量的關系,即高劑量組表現出更嚴重的毒性效應。此外,本研究還提供了毒性指標的測定結果,為后續研究和風險評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基于本研究的結果,未來首先可以對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的毒性機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包括其對肝臟和腎臟的損害機制、代謝途徑及潛在的分子靶點等方面。這將為全面了解該藥物的毒性效應和相關毒理學機制提供有力的幫助[7]。其次,需要進行更多的轉化研究,以評估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對人類的潛在風險。最后,應該考慮研究不同劑量范圍內的毒性效應,以進一步了解劑量與毒性效應之間的關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