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

中國主要的宮殿建筑,即供世上活著的君主們所居住的場所,大概從新石器時代的所謂“大房子”開始,中國的祭拜神靈即在與現實生活緊相聯系的世間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脫離世俗生活的特別場所。
自儒學替代宗教之后,在觀念、情感和儀式中,更進一步發展貫徹了這種神人同在的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擺脫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間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人世的、與世間生活環境聯在一起的宮殿宗廟建筑,成了中國建筑的代表。
從而,不是高聳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蒼觀念,而是平面鋪開、引向現實的人間聯想;不是可以使人產生某種恐懼感的異常空曠的內部空間,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內部空間組合;不是陰冷的石頭,而是暖和的木質,等等,構成中國建筑的藝術特征。
在中國建筑的空間意識中,不是去獲得某種神秘、緊張的靈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種明確、實用的觀念情調。
正和中國繪畫理論所說,山水畫有“可望”“可游”“可居”種種,但“可游”“可居”勝過“可望”“可行”。中國建筑也同樣體現了這一精神。即是說,它不重在強烈的刺激或認識,而重在生活情調的感染薰陶,它不是一禮拜才去一次的靈魂洗滌之處,而是能夠經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場所。
中國建筑的平面縱深空間,使人慢慢游歷在一個復雜多樣樓臺亭閣的不斷進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對環境的主宰。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里變成長久漫游的時間歷程。實用的、人世的、理智的、歷史的因素在這里占著明顯的優勢,從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識。正是這種意識構成許多宗教建筑的審美基本特征。
(內江摘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美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