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人的一生,50歲之前是正文,50歲之后是注解。在步入知天命年齡之際,不妨回顧一下前半生的人生軌跡。書中有我們的童年,書中有我們的青春,書中有我們對未來的憧憬,書中有指引我們航行的燈塔……
我們這代人都記得沒有電腦、沒有電視甚至沒有收音機的日子是什么樣子的。上小學之前,對于文化生活的記憶恐怕是村里的大喇叭播的《岳飛傳》和劇院里上演的《紅燈記》《沙家浜》。有收音機的家庭,算得上是當時的“小資”了。一家人邊吃飯邊聽著當時熱播的長篇小說,驚嘆于那小匣子的神奇。“小朋友,小喇叭開始廣播啦!”你是否還記得每晚七點鐘的這個少兒節目和小叮當?
上小學時,一本《新華字典》和《王老師和小學生談作文》就是我們除了課本之外全部的“書”了。那本字典和綠色封面的作文書,不知被一雙雙小手翻了多少遍。如果誰有幾本小人書作為課外讀物,就很“富有”了——《一塊銀元》《烽火少年》《威尼斯商人》等都是我們放在枕邊,讀了一遍又一遍的好伙伴。《雷鋒日記》《王杰日記》成了我們寫日記的范本。有一天,我從知青表哥的小箱子里發現了兩本厚厚的書——《艷陽天》的中卷和下卷,從此“卷不離手”。后來聽說好朋友家有上卷,于是就天天跑到他們家去看。雖看不太懂,但書中的一些情節到現在還記得。那是我讀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對書所展示的世界最初的
認識。
高中期間,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我從學校圖書館借了幾本小說、散文,印象較深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名言回蕩在之后我很長的歲月里。還有汪國真的詩《熱愛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這些話不知鼓舞了多少學子。
上大學后,英語專業的我開始接觸外國文學。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四大喜劇是必讀的。而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杰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熱望本已在,蓬勃脫塵埃;沉沉長眠后,野性重歸來”使我們明白歷練意味著成長。畢業后,《平凡的世界》成為我最鐘愛的書之一。書中人物展現出來的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斗與拼搏、挫折與追求,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使我對黃土高原充滿了向往。所有這些都在不斷滋養著我的心靈,使之不斷充盈。
隨著人生季節的變化,讀的書也不同。可能在春天喜歡讀充滿浪漫氣息的散文,感受徐志摩的浪漫、周國平的禪意;夏天,偶啖幾匙心靈雞湯可否能安撫躁動、疲憊的心緒?秋冬,重溫梁曉聲的真誠、史鐵生的堅強、畢淑敏的樸實無華與溫暖,而不只是單單吟誦“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或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讀書使我們理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進取精神;讀書令我們懂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讀書讓我們相信“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讀書使我們明白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什么和如何銘記的”(What matters in lif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what you remember and how you remember it);讀書使我們擁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淡然,能夠真正用心去欣賞大自然的四季之美和體味人生的春夏秋冬……
春
終于可以坐在窗前,欣賞著對面的小山,涂鴉自己的心情。有些畫面在心里反反復復出現很多次了,真的提筆想記錄的時候,卻又好像眼前這被薄霧籠罩的小山一樣,時隱時現。還是先描述一下窗外的風景吧。
正值盛春,望過去是一片的郁郁蔥蔥,層層疊疊,而每一層又有不同深度的顏色,或淺黃,或絳紅,或深綠,忽又見到深粉點綴其中。哦,原來已到了絨花盛開的季節。
想起初春的時候,滿山的嫩綠,展現著勃勃生機。有一天,不經意地發現綠色中開放出一簇簇白色的、絨絨的花朵。有的好似羞答答的小姑娘,還沒有完全綻放——淺粉色的花瓣,白嫩的花心。而等有一天再想欣賞花朵時,卻發現樹葉已變得飽滿,花朵已悄然隱退了。于是想起了耳熟能詳的詩句:“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天漸漸暗了下來,層層疊疊的樹木只顯現出輪廓,而山脊卻更突顯了柔和優美的線條。
我想,人生也似這眼前小山的景致不斷變化吧。童年、青少年時期就像滿山的嫩綠和鮮花,美麗可愛,煥發著蓬勃的生命氣息。經過歲月的洗禮,稚嫩被成熟取代,愈發富有生命力。而當青春逝去,風華不再,回望所走過的路程,定是落紅鋪徑,詩意滿滿……
夏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一提到仲夏,腦海里便一下子跳出一個詞“仲夏夜之夢”。是啊,那濃濃的夏日風情怎能被忽略呢?!
仲夏夜之夢——是沒有霓虹,繁星閃耀鄉間的夜空,暖風微習,鳥兒靜棲,蟲兒呢喃,夏日香氣氤氳。
仲夏夜之夢——是提著燈籠去河邊“照蟬”;是魯迅筆下的“社戲”;是散發著淡淡泥土氣息的青草垛旁,仰望銀河,聆聽外婆講牛郎織女的故事;是露天電影結束后的久久不肯離去;是《雷鋒》《小兵張嘎》《一封雞毛信》《地道戰》《鐵道游擊隊》。
仲夏夜之夢——是放學后操場上的木馬、單杠、雙杠;是挑燈苦讀的堅持;是期待著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忐忑;是學校操場中心燃起的篝火,點亮
未來。
仲夏夜之夢——是大學里的一臺臺晚會,是早早地去圖書館搶占座位;是足球場上揮灑汗水,是月光下校園漫步的溫馨、浪漫;是實習崗位上的瀟灑飄逸,是畢業前夕不醉不歸的惆悵;是滿懷不舍的各奔天涯,是躊躇滿志的萬丈豪情。
仲夏夜之夢——是歲月的洗禮、優美的旋律,是成熟魅力的展演,是無悔青春的回放。有了仲夏豐富的沉淀,才有以后人生路的豐盈充沛;有了仲夏厚重的積累,才有金秋之燦爛輝煌!
多少年,我們在夢中前行,那仲夏之夜生成的夢可曾實現?
秋
曾感動于春的嫵媚、夏的絢爛,此時迎來了秋之靜美。
陶淵明“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劉禹錫“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劉徹“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這些生動的詩句把我們帶入了美麗的秋天。
漫步在公園里,舒爽而愜意。公園里的荷花池已不見往日繁華,不由使人聯想起“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此時,是否會感嘆于大自然的輪回,心情也隨之有些落寞呢?而登上山頂,正值夕陽西下,心情豁然開朗——“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感受“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之豪情,體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壯美!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帶給我們清涼、靜謐而浪漫的秋夜。在這樣的夜晚,掬一杯熱茶,聽秋蟲呢喃,撩撥起過去的點點滴滴,但求無怨、無愧,淡然于心。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農民們經過春天耕耘、播種,夏季精心培育,期待有好的收成。孩子們開學了,期待美好的未來。畢業的學子們學業有成,走上工作崗位,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地。
所以,秋天是繁華的落幕,更是輝煌的開始,讓我們共同期待……
冬
一直想欣賞曼妙的雪花,而那一個個小天使卻像淘氣的精靈,一直和我們捉著迷藏,遲遲不肯垂青這片土地。終于有一天,在人們的期盼中,這潔白的精靈扇動輕盈的翅膀,舞動著婀娜的身姿,微笑著,瀟瀟灑灑地從天而降了。這片大地熾熱的情懷把小精靈一下子融化成絲絲細雨。盡管只是驚鴻一瞥,但人們還是充滿感激地欣賞著這潔白的天使,這上蒼賜予大地的禮物。
望著窗外飄揚的雪花,我知道也許這次不能足夠幸運欣賞到銀裝素裹的世界,而這紛紛揚揚的精靈卻把我的思緒牽引到北方那一片蒼茫。陽光下的雪地上,孩子們嬉戲著打雪仗。掬白雪在手,揉成一個個雪球,調皮地往伙伴衣領里塞,而小伙伴也不惱,笑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校園的操場上,同學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雖然對踐踏那耀眼、晶瑩的世界心有不忍,但終究抵擋不住美麗的誘惑,笑著投入大地的懷抱。擺出各種姿勢,做出各種鬼臉,讓相機、錄影機記錄下這美妙的時刻,使之定格為永恒。也有三兩好友遠遠避開熱鬧的人群,在操場的一隅,并肩輕輕地踏雪。也許他們在聊著童年趣事,分享各自的感受,也可能其中一個是北方的同學,饒有興致地向南方的朋友炫耀溜冰、滑雪的經歷。也有的同學,只是默默地輕輕地在雪地上行走,心里吟唱著“潔白的雪花飛滿天,白雪覆蓋我的校園,漫步走在這小路上,腳印留下一串串……”,并時不時地回頭,凝視自己的足跡,若有所思。
雪花飄飛的時候是美麗的,人們贊嘆雪的純潔、雪的飄逸、雪的灑脫,知道雪花最終會香消玉殞,化為烏有,而那潔白的天使下落凡間的那一刻,它的美麗在人們的心中就已經成為永恒。
雪花在飄落時也清楚自己很快會逝去,卻依然義無反顧地把美麗撒向人間,一如我們的童年,我們的青春,我們最初的夢想……直到我們韶華不再才發現,最珍貴的情愫我們已經擁有,雖已遠去,在我們的心中還是一樣唯美動人……
也許是我們的心成就了這一切的完美。
而讀書可以完美我們的人生……
(內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