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的兩部歷險記,作者通過環環相扣的歷險情節、妙趣橫生的故事,吸引了大批讀者。本文主要對這兩部作品進行分析,探究馬克·吐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實世界的希冀。
馬克·吐溫是一位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于19世紀的美國。他的作品是諷刺與幽默的結合,反映了社會百態,同時他深諳兒童的心理世界,擅長描述人類的精神世界?!稖贰に鱽啔v險記》講述的是湯姆·索亞這一個天真活潑的具有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傾向的主人公的故事。在當時那個把兒童視為恃強凌弱借口、極易沖動的文學年代,馬克·吐溫顯然是與眾不同、充滿魅力的。他以對現實細致入微的描寫抓住讀者的心。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成書于1884年,主要描寫的是南北戰爭以前的故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揭露了當時所存在的社會問題,因此這部作品有著極其關鍵的歷史和時代意義。
一、用孩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的希冀
(一)孩子的行為方式
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和哈克貝利,象征了一種“自然和健康天性”,他們多面復雜的性格下蘊藏著爛漫、天真的情感,他們通過孩子天真單純的眼光和特有的好奇心觀察這個世界。馬克·吐溫主要通過孩子的口吻來描述周圍的事物,以此折射并諷刺當時的世界。
每一個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出生后以他們的天真無邪來真誠地面對這個世界。在小說里,盡管湯姆和哈克貝利被刻畫得聰明伶俐、英勇無畏,但是他們依舊是兩個普通的小男孩。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湯姆為了不上學而裝病,這件事充分表現了湯姆的天真。湯姆在星期一的早晨,一個人躺在床上,不想上學。他害怕拔牙帶來的痛苦,但是又不希望自己牙齒痛,于是選擇對他的腳指頭“大義滅親”,他開始煞費苦心地“策劃”,而被驚醒的席,一起幫他瞞著波莉姨媽,這無不彰顯著小孩子的小把戲,從中也可以看出,沒有一個孩子是完美的。在第六章中,湯姆和哈克貝利相信巫師的咒語,想象著能夠通過各式各樣奇特的咒語來治愈疾病。他們認真討論神秘的典禮儀式,并嚴肅地吟唱,他們依據自己的想法、理解,幼稚地模擬、創造大人們的世界。馬克·吐溫結合孩子們的內心特點進行描寫,主人公們的所作所為非常孩子氣、天真,符合那個年紀的孩子的特征。
(二)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們天生有無限的好奇心,他們一般喜歡問各種各樣奇怪的問題,對周圍所有的東西有廣泛的興趣。在馬克·吐溫的小說中,孩子們的好奇心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果沒有好奇心,湯姆和哈克貝利將不會找到寶藏,不會擁有島上的冒險之旅,不會把死了的貓帶到墓地發現謀殺者。
在第一章中,為了懲罰湯姆逃課去游泳的行為,波莉姨媽讓他粉刷房子周圍的欄桿,湯姆卻將粉刷欄桿描述成一件重要的工作。那天真爛漫的描述激起周圍孩子們的好奇心,粉刷欄桿變得非常有趣且吸引人。最終,孩子們都想大展身手,嘗試粉刷欄桿。馬克·吐溫在準確把握兒童強烈好奇心的基礎上,進行了有聲有色、活靈活現的描述,他筆下的孩子生動、可愛、逼真。他在現實主義的描寫中融入夸張幽默的想象、浪漫主義情懷,使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給讀者留下了極其鮮明的印象。
二、用孩子的美德體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真實誠摯、關心他人
孩子的世界總是充滿著希望和美好,他們與生活和社會中的陰暗無任何交集。湯姆有些搗蛋,他的波莉姨媽有時會很生氣、很失望,但是他始終都是純良、沒有惡意的,這就是孩子們純真的世界。他只是一個喜歡問問題、思想活躍卻又愛做夢的孩子,他一點都不壞。例如,湯姆背棄了和哈克貝利的血誓,向世人公布魯濱孫醫生被謀殺的真相,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全。毫無疑問,他本性是善良的,他這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險。湯姆頭腦中的世界與其生活的社會現實是矛盾的,但又是融合統一的。湯姆的惡作劇、種種的“劣跡”等,均是他對現實陰暗面的厭惡,但是他本質又是那么的真實、誠摯。美德存在于哈克貝利和湯姆勇敢、誠實、善良的行為中,因此讀者對湯姆既“恨”又愛。
(二)英雄行為
對英勇氣概的喜愛與炫耀,以及英雄主義傾向,是兒童時代的一大特點。促使湯姆最終成為英雄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英雄主義傾向。盡管湯姆逃學、偷東西、撒謊、打架,看起來劣跡斑斑,但是他的內心深處依舊期望自己能夠成為被人崇拜、被他人所喜歡的人。在馬克·吐溫筆下,湯姆想成為一個像羅賓漢一樣的英雄人物,他向往自由卻又不得不為現實低頭,他的所作所為從未超出當時的法律和道德規范,也由此可以看出并不存在脫離現實的完全自由。
三、馬克·吐溫勾勒的世界
(一)虛偽的人際關系
在《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這兩部歷險記中,馬克·吐溫勾勒出的人際關系,總是充斥著陰險和虛偽。《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始終貫穿著盜賊殺人案這一線索,人與人之間的狡詐和欺騙,以及人性的虛偽等在偷盜、殺人等事件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二)冷漠的親情
在馬克·吐溫的歷險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冷漠的親情、虛偽的人際關系、被忽視的倫理道德等。在人們的常規認知里,親情是人們的重要感情。但馬克·吐溫的小說《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哈克從未得到過母愛,而他的父親又是一個有著家庭暴力的人。最終他被好心人收養,但是因為收養他的那戶人家家境富裕,生活優渥,在那之后他的父親多次找哈克索要金幣。他的父親逼迫哈克退學,向他人索要金幣,在獲得金錢后又限制哈克的自由,最終,哈克擺脫了父親的控制、逃離了小木屋。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哈克無疑是悲哀的,他的父親對他百般虐待,他也從未感受過母愛,在他的世界里,親人是殘忍、冷漠的,只能讓他感到
寒冷。
(三)倫理道德的喪失
1.無規矩不成方圓
所謂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人們所處的社會中制定的制度,是對人們所作所為的一種制約和規范,以此維護人們的安全,減少違法行為的出現。但是世界中的倫理道德,在馬克·吐溫的兩部歷險記中似乎消失了,似乎這個世界已經背棄了倫理道德標準,甚至完全顛覆了對錯。當一個人的私欲極其膨脹的時候,他就會想要更多的利益和好處,變得異常貪婪,只知一味地索取,不知滿足。而小說中的人們,正處于一種不斷索取的狀態,想要滿足自己的貪心和欲望。
2.《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對道德世界的忽視
在《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世界中,人們仿佛都已經完全拋棄了倫理道德。事實上,對于馬克·吐溫而言,他對密西西比河充滿著憧憬和向往。但是在他的這部小說中,那里生活著的卻是貧困的人們,因為經濟層面的窮困,他們狡詐、愚昧等特性被激發出來、表現出來,這無疑打破了原有的密西西比河的美好。作者內心的密西西比河和小說中描寫的密西西比河有極大的出入。在小說中,哈克、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他們兩個人的友誼是極其真誠的。但是,他們的身邊卻存在顯現人性丑惡的事情,人們相互利用和欺騙。因此,小說中哈克、吉姆相互幫助的美好生活畫面和人們相互利用、欺騙的畫面形成極大的對比,不得不讓人感嘆、唏噓,甚至可以說,在他們生活的地方似乎看不到一片凈土。這些忽視倫理道德的人所做的事情,讓讀者感到震驚與無奈。
3.《湯姆·索亞歷險記》對道德世界的忽視
在馬克·吐溫寫作的《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盜賊殺人案淋漓盡致地顯現出人們的私欲、貪心,他們背棄了所謂的仁義,違背了倫理道德。醫生本來應該救死扶傷,應該是天使的形象,以救助患者為自己的天職,但是在馬克·吐溫的歷險記小說中,醫生卻是雇人盜尸的兇手,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對醫生這一行業的褻瀆和侮辱,違背了倫理道德。去盜尸的羅賓遜大夫最終被他雇傭的壞人喬殺死。而喬殺死了醫生,卻讓他人背黑鍋,把整件事情嫁禍給酒鬼波特。被嫁禍的酒鬼波特被世人所看不起、厭惡,受了牢獄之災,在兩個小孩的指正下,大家終于知道了真相。被冤枉的酒鬼波特獲得了自由,而喬最終困死在了山洞中。馬克·吐溫通過這個故事描寫了幾位無視倫理道德的人,揭露了社會中的黑暗,但故事結尾真相大白,壞人也受到了懲罰,這反映出馬克·吐溫對現實世界的希冀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結語
馬克·吐溫用孩童的口吻、幽默的筆觸寫出了這兩部歷險記,其中描寫的世界并不是他真實看到的,卻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他所憧憬的世界,是人與人之間真誠、友愛、互幫互助的社會,因此在寫作中雖然揭露了現實社會的黑暗,但也充滿著對現實社會的美好希冀。
(湘中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作者簡介:羅莉桃(1989—),女,湖南邵陽人,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