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是一名年輕的初中心理老師,兼任班主任。在一次教研活動中H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帶她體驗沙盤游戲。
H自述工作十分努力,為了幫自己所帶的成績最差的班提升成績可謂費盡心力,但仍然得不到一些學生的理解與認可。因此她覺得自己難以勝任班主任工作,同時苦惱于自己的心理學科專業發展受到班主任工作在時間、精力上的牽扯而停滯不前。此外,近期她精心準備的一次課程比賽結果不理想,讓她很失落。
我發現無論是她在班主任工作中產生的煩惱,還是她參加比賽落選時的失落,她產生的不良情緒都源自她感覺自己的工作沒有被充分認可。H體驗沙盤游戲咨詢的核心訴求在于緩解自己因為不被充分認可產生的悲傷、挫敗、懊惱等負面情緒,識別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分析成因,從中獲得心靈成長。
由于H也是一名心理老師,給H這位同行做咨詢時有以下兩個難點:
第一,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雙重關系。我跟H都是區域內的心理教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中指出,在雙重關系不可避免時,應采取一些專業上的預防措施,以確保雙重關系不會對尋求專業幫助者造成危害。對此,我向H說明了我們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對咨詢帶來的挑戰,我表示一定會堅持做好保密原則,H十分理解,并與我一同簽署了一份知情同意書。在這份知情同意書中,我聲明了我們的身份和彼此之間的關系,重點強調了保密原則和咨詢師的真誠態度。
第二,H本身的專業背景可能會給咨詢帶來挑戰。由于H也是學心理學的,明白心理咨詢的一些技術,這可能會使得她在咨詢中出現更多的心理防御。不過H表示自己并未接觸過沙盤游戲,對此不了解,這讓我對咨詢有了更多信心。沙盤游戲本身的魅力能夠幫助來訪者繞過內心的防御,將問題通過沙盤游戲外顯,并通過與咨詢師的討論分析,幫助來訪者探索和梳理問題的成因。其實我們也應該看到H的專業背景帶來的好處,比如說她可能領悟性更強,更能理解與配合。
不同于一般情況下談話式的心理咨詢,沙盤游戲治療本身是一種通過非言語交流方式來探索人的無意識的過程。來訪者在進行沙盤游戲的過程中一般是不會與咨詢師進行交流的,作品完成后咨詢師會與來訪者針對沙盤作品進行交流分析。
在第一次沙盤游戲中,H通過沙盤游戲表達了許多重要的元素。她擺放了代表老家和親朋好友的房子,展示了她的情感需求。她構建了一條小溪、貝殼和鵝來創造寧靜的氛圍。她把自己放在畫面的中心,周圍是班上的學生、地球儀和沙漏,代表知識和時間。她的好朋友也在旁邊支持她,盡管因為工作繁忙而疏于聯系。她還展示了交通便利的地鐵站和自行車,代表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左上方是小時候的H、父母和弟弟,而自行車讓她回憶起了純真的學生時代。
我就沙盤畫面的中間部分與H展開了討論。在沙盤游戲空間配置的意義中,中部代表的是個體現實的自我狀態,H的擺放情況與之是相符的,擺放的過程也是她梳理自身現狀的過程。
在班主任工作中,H認為自己的付出應該得到所有學生的理解與認可,“所有”表明了她存在不合理信念。在課程比賽中,她其實是一個工作年限比較短的教師,但她卻期待自己一定要取得好成績才行。H不僅對自己要求完美,這種要求也容易加之于周圍人身上,比如學生。
經過討論,H慢慢領悟到其實自己的確不該過于要求學生在校學習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須把握好,要給學生的成長與進步留下更多的時間,不要太心急。比賽的經歷也讓她反思到過于追求完美反而容易得不償失。
值得注意的是,H在沙盤作品中呈現出“弟弟和父母站得更近一些,且他們之間是面對著的,而H朝著弟弟,與父母的距離遠一些”。
在H說完兒時的經歷后,我與H討論到了她的完美主義與她兒時的經歷有密切關系。當感到父母更加重視弟弟的時候,她的內心是失落的,于是她努力通過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完美,來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重視。
(在下篇中將會繼續介紹第二次沙盤的情況及技術要點分析,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