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慶市第八中學與肇慶市博物館開展“館校合作”項目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愛護薪火相傳。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對肇慶金繡工藝形成基本認識,并能夠制作簡單的金繡工藝作品,提升文化素養,堅定文化自信,近日,肇慶市第八中學邀請肇慶市博物館宣教部副主任曾泰先生到校進行《指尖上的絢麗藝術——金繡工藝傳承》宣講活動。
本次活動是肇慶市第八中學與肇慶市博物館的“館校合作”項目里的其中一項活動。活動分為初綻芳華、本固枝榮、精雕細琢、流光溢彩、力量擔當五部分,分別介紹金繡工藝的發展歷史、制作材料、制作工序、產品品類、社會效益。
“肇慶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活動伊始,曾泰主任通過這一問題,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大家熱情高漲,紛紛舉手發言。隨后,曾泰主任給大家詳細介紹了金繡工藝。原來,金繡工藝是一種創新型專利手工藝,目前正在申請市級非遺,由肇慶學院師生“金繡”工藝創新團隊在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工藝”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創新實踐研發而成。后期通過“高校文創成果轉化”,建立“雙創人才培養”和“踐行社會服務”的新模式,建立了不同專項的手工作坊,產生了多個金繡工藝品牌,獲得260多項榮譽,并在一帶一路建設、青年創業、婦女就業、鄉村振興、殘疾人幫扶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影響,受到社會關注。今年1月18日,肇慶市博物館還舉辦了“金繡工藝專題展”開展儀式,展覽持續到8月底。
了解金繡工藝之后,學生們在曾泰主任的指導下,開始親手制作金繡工藝作品。學生們在學中玩、玩中學,經過學習、深化、實踐,最終制作出屬于自己的精美作品。曾泰主任對他們的勞動成果給予了認可,還贈與他們博物館的紀念品。活動結束后,學生們還認真撰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此活動鍛煉了學生手的控制力、眼的觀察力、腦的協調力,使學生開拓視野、豐富想象力、提升創新力,初步掌握具有肇慶本土特色的金繡技藝,親身感受其所具備的無窮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價值,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守護民族文化、熱愛祖國的深厚情懷。
(記者 翁利丹 通訊員 黃國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