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是抗戰時期反“掃蕩”斗爭的主戰場之一。從1940年冬至1943年底,新四軍與淮安人民一道同日偽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共發生大小戰斗2000多次,其中著名的“大胡莊戰斗”、“朱家崗戰斗”和“劉老莊戰斗”彪炳史冊,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四軍軍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大量殲滅了日偽有生力量
“大胡莊戰斗”發生在1941年4月26日,是新四軍第3師8旅24團1營2連,在淮安縣菱陵(今淮安區蘇嘴鎮)大胡莊與日寇17師團54聯隊進行的一場戰斗。4月26日凌晨,2連正準備繼續向鹽阜地區行進,遭到了駐漣水、淮陰共800多日偽軍的包圍,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2連全體指戰員不畏強暴,與敵展開血戰。日軍在進攻中使用了燃燒彈、毒氣彈,戰斗持續時間超過10個小時。最終日偽軍傷亡100多人,2連除戰士劉本成重傷幸存外,全連82人全部壯烈犧牲。
“朱家崗戰斗”發生在1942年12月10日,當時擔任掩護部隊轉移任務的新四軍第4師9旅26團,在泗洪縣朱家崗村被日軍3個精銳大隊及少量偽軍共1500余人包圍。26團只有不到500人,且缺槍少彈。10日凌晨天剛亮,戰斗打響,經過一天激戰,敵終究沒有攻下我26團陣地,倉惶逃回青陽、金鎮等踞點。此戰共擊斃日軍280余人,我26團73位指戰員壯烈犧牲。26團在重創日寇的同時,也勝利地完成了在內線牽制敵人的任務。
“劉老莊戰斗”發生于1943年3月18日拂曉,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2營4連與日軍17師團一部1000余人在淮陰縣劉老莊遭遇并展開激戰。4連指戰員誓死與陣地共存亡,戰斗至黃昏時分,終因寡不敵眾,全連82位勇士全部壯烈犧牲。此戰共斃敵170多人,傷敵200多人。
上述三場戰斗,有的是奮起反擊,有的是不期而遇,敵我雙方在人數、裝備等方面都有不小差距。如“劉老莊戰斗”,日軍在裝備優于我方的情況下,人數有1000多人,也是4連的十幾倍。盡管如此,我英勇的指戰員們不怕犧牲,毅然同敵人作殊死拼殺,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打出了軍威,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激勵了廣大抗日軍民的斗志。
反映了反“掃蕩”斗爭的艱苦卓絕
1940年冬至1943年的反“掃蕩”斗爭,處于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內,無論是八路軍、新四軍,還是各個抗日根據地,在反“掃蕩”斗爭中,都經歷了一段十分困難、艱苦卓絕的時期。日軍為了摧毀抗日根據地內的抗日軍民和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從 1940年冬起,在晉冀魯豫、華中等根據地頻繁發動慘無人道的大“掃蕩”,瘋狂地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面對日寇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的大“掃蕩”,黨中央領導根據地軍民廣泛開展針鋒相對的反“掃蕩”斗爭。這段時期,敵我雙方就“掃蕩”與反“掃蕩”反復較量,斗爭進入了白熱化。在軍事斗爭中,盡管我軍及地方武裝在裝備、戰力等方面處于劣勢,但他們不畏強暴、英勇頑強,戰斗往往打得比較慘烈。此外,根據地軍民一邊抵御日偽向根據地的侵犯,一邊尋找戰機,開展破襲戰、麻雀戰等形式多樣的游擊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以蘇北的淮海抗日根據地為例,在1941~1943的3年中,黨領導廣大軍民共進行大、小戰斗2000多次,其中在1943年這一年中,就有大、小戰斗820次,消滅日偽軍2500多人,攻克據點93個。其間所發生的“大胡莊”、“朱家崗”和“劉老莊”等著名戰斗,都是在抗戰時期特定階段和環境下進行的。淮海地區的抗日軍民在取得反“掃蕩”斗爭勝利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其艱苦性、殘酷性可見一斑。我們今天回顧發生在淮安大地上的這些大小戰斗,可以感受到當年的抗戰及反“掃蕩”斗爭是多么艱苦卓絕,也感受到當年我軍民取得的勝利是多么來之不易。
彰顯了“鐵軍精神”和“抗戰精神”
反“掃蕩”期間發生在淮安的這幾次著名戰斗,以其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受到廣泛稱頌和敬仰。新四軍第3師師長黃克誠生前對“大胡莊戰斗”及82英烈群體作出高度評價:“這樣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在全軍都是少有的。”“朱家崗戰斗”結束后,新四軍第4師師長彭雪楓親自為73名烈士撰寫了碑記,并刊登在《拂曉報》上。對“劉老莊戰斗”,朱德總司令稱:“全連82人全部殉國的淮北劉老莊戰斗,無一不是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稱:“烈士們殉國犧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勵來茲。”總之,這些著名戰斗氣吞山河、彪炳史冊。
縱觀上述幾場戰斗,都是在敵強我弱、雙方力量懸殊下進行的。然而無論是“大胡莊連”,還是26團以及“劉老莊連”的全體指戰員,都不畏強暴、敢于亮劍、威武不屈、視死如歸,敢于同侵略者血戰到底。他們的壯舉,其精神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核心要義是愛國奉獻和民族尊嚴。在持續14年的抗日戰爭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億萬中華兒女奮起抗爭、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產生了無數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和動人事跡,形成了各具特點的戰斗精神。反“掃蕩”時期發生在淮安的“大胡莊戰斗”、“朱家崗戰斗”和“劉老莊戰斗”,各自的戰斗精神是新四軍“鐵軍精神”乃至“抗戰精神”的部分根基和支點。就全國而言,正是這些堅實的根基和無數的支點,托舉起了“鐵的信仰、鐵的擔當、鐵的意志、鐵的紀律”的“鐵軍精神”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的“抗戰精神”。從這一方面來看,淮安人民與“鐵軍精神”和“抗戰精神”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高度贊揚劉老莊82烈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他在講話中指出:“劉老莊連”等無數英雄群體和革命先烈,“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用生命詮釋了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就是千千萬萬抗日將士的杰出代表”。這些高度的評價,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子弟兵的驕傲和自豪,也是淮安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大胡莊、朱家崗和劉老莊等戰斗的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一直激勵著廣大指戰員們馳騁疆場、英勇殺敵,成為他們學習的英雄榜樣。新中國成立后,為賡續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隊伍序列里,始終保留著“大胡莊連”、“劉老莊連”等這些英雄連隊的建制。今天的“大胡莊連”,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31695部隊,駐扎在山東青島;“劉老莊連”現為某集團軍某合成旅4連,駐扎在河北保定。在強軍興軍的今天,全軍特別是這些英雄連隊的所在部隊,經常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用英烈們的光輝事跡和戰斗精神,教育和激勵新時代的革命軍人在強軍征途上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