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新安旅行團(以下簡稱新旅)為宣傳抗戰,足跡遍布全國22個省(市)、行程5萬多里,被譽為“民族解放的小號手”。1941年春,這支少年兒童文化隊伍從桂林分期分批轉到蘇北抗日根據地,在新四軍和地方各級黨組織及人民群眾的關心、支持下,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為新四軍文化建設和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把秧歌舞帶到蘇北抗日根據地
秧歌舞是新旅在甘肅平涼時學會的。1941年5月,新旅第一、第二批團員輾轉到了蘇北鹽城,受到根據地黨、政、軍和群眾的熱烈歡迎。新四軍政委劉少奇、代軍長陳毅還特地接待了他們。劉少奇說:“國民黨反動派迫害你們,現在你們到了抗日根據地就是到家了,共產黨一定保護你們,而且還要讓你們的團體和工作有一個很大發展。”陳毅還提出把蘇北和整個華中地區的兒童少年工作都交給他們去做,要求新旅在蘇北組織10萬抗日兒童團。團員們聽后,心頭像燃起一把火,紛紛表示一定完成好這個光榮任務。
開始時,新旅由新四軍軍部直屬,軍部轉移到盱眙黃花塘后又被劃屬三師,由當年的鹽阜地委直接領導。新旅為了迅速開展工作,決定組織幾個工作隊,分赴阜寧、阜東、漣東、淮安、射陽、建陽等縣,從組織扭秧歌著手,吸引少年兒童參加。張早、陳明、李斌等團員分在阜東縣,先從各鄉挑選20多名兒童骨干,辦了一期訓練班,使參訓兒童學會了秧歌舞基本步法及隊形變化,還學會了《反“掃蕩”》 《長大打東洋》 《敵后的孩子》等歌曲。這些骨干回去后,一教十,十教百,在全縣很快掀起以小學生為主、男女老少都參加的群眾性扭秧歌熱潮。阜東縣的做法立即得到推廣,全地區到處扭起了秧歌。隨后,新旅還創作了一首新秧歌詞:“扭起秧歌真熱鬧,男女老少哈哈笑。東莊西莊鑼鼓響,老太婆拍手笑,小朋友興趣高。諸位同胞一起來,快把秧歌舞來學好。”他們鼓動起人們參與的熱情,把秧歌舞扭到地邊場頭及各家各戶門口,不僅把蘇北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很快地活躍起來,也使群眾從中受到了抗日愛國教育。淮安區山陽街有個童養媳,從扭秧歌開始投入抗日斗爭,并當上了區婦救會長。后來,她在一次送情報途中,不幸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為了發揮秧歌舞作用,新旅緊跟形勢創作。1941年秋,他們針對蘇北抗日根據地開展的反奸斗爭,把漢奸、特務比作野草,向群眾教唱《鋤頭舞歌》“手把個鋤頭鋤野草呀,鋤去了野草好長苗呀”,啟發大家懂得鋤去野草才能使莊稼長好,除去漢奸特務才能鞏固抗日根據地的道理。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期,為了做好反攻準備,新旅及時創作、教唱了一些參軍歌曲。其中《寶寶長大打東洋》流傳最廣:“……樹長大,作屋梁;蠶長大,吐絲長,寶寶長大打東洋。”這首歌詞既動聽,又易學易懂易唱,深受群眾喜愛。黃克誠曾在一次軍地干部會上動情地說:“蘇北地區沒有山,但蘇北人民覺悟高,老百姓就是新四軍的靠山,我們只有依靠群眾,才能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新旅團員陳明根據黃克誠的講話,及時創作了《一條心》歌:“河里的魚兒要有水養,老百姓的軍隊要老百姓來幫;新四軍打仗在前線,老百姓幫忙在后方;軍民團結一條心喲,捍衛國土保家鄉。”這首歌既生動地反映了蘇北抗日根據地新四軍與群眾的魚水情深,又激勵著軍民團結、保家衛國的抗戰熱情。
在蘇北抗日根據地辦好兒童讀物
新旅除了用歌舞、標語、壁畫等形式,宣傳、教育和發動群眾外,還十分重視辦好兒童讀物,在少年兒童心中播下勤奮好學、敢于同日偽軍作斗爭的種子。他們專門安排3個人負責編輯出版《兒童生活》刊物,根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國內國外大事和兒童抗戰的故事,受到小讀者和小學老師們的喜愛。該刊物發行量很大,每年8期,共出版了30多期。
當時的蘇北,日寇經常進行瘋狂“掃蕩”,尤其是在1941年冬天,根據地周圍都有日本鬼子,出版需要的紙、印刷機、鉛字等難以運進根據地。無奈之下,編輯人員經常要背上原稿和3塊木刻板,步行70多里到新四軍軍部印刷。但再大的困難和危險也攔不住他們,反而更加激發了大家辦好刊物的斗志。后來,除了《兒童生活》,他們又辦了《兒童畫報》和《每月新歌》 《文娛資料》等刊物。這些刊物不但受到各小學和廣大兒童團員的歡迎,而且成了全區青年和文藝工作者、愛好者傳抄和索取的材料。
新旅創辦的刊物,得到了新四軍各級領導的關心。陳毅代軍長還為《兒童生活》題了詞:“抗戰事業應該讓兒童參加,新四軍愿意做兒童們的良友。”三師副師長兼八旅旅長張愛萍,大革命時期在江西紅軍根據地組織和領導少年兒童運動。他把這段經歷寫成文章,在《兒童生活》上連載,既讓蘇北廣大兒童讀者受到革命優良傳統教育,又掌握了一些對敵斗爭的方法。

為了充分發揮兒童讀物的作用,新旅編輯出版的每期刊物,都緊緊圍繞當時的形勢。1943年春,鹽阜地區反“掃蕩”剛取得勝利,就成為了新一期《兒童生活》的主要內容。《兒童生活》還針對國民黨軍向我陜甘寧邊區發動的進攻,發起了“萬名兒童簽名運動”,迅速得到蘇北廣大兒童的支持和響應,簽名兒童達2萬多名,使國民黨的反共氣焰有所收斂。正如張漁在回憶文章中所說:“《兒童生活》成為蘇北少年兒童中一支嘹亮的戰斗號角,喚起無數兒童為實現民族解放而奮斗。”淮安區車橋鎮涇口村兒童團員王元甲,把抗日標語和《告偽軍同胞書》貼到敵占區內,使敵驚慌失措。王元甲后來被敵人殺害,年僅15歲。
用文藝助力新四軍三師奪取勝利
新旅始終把文藝宣傳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利用各種場合和平臺,運用多種文藝形式宣傳發動群眾,激勵鼓舞士氣。
大力培養地方文藝骨干。他們組織力量,到各縣幫助組織農村劇團,輔導演秧歌劇和新淮劇,還大辦文藝骨干訓練班。阜東縣“兒童戲劇訓練班”的第一期20名學員中,大的15歲,小的才10歲。學員們學習了戲劇常識,如表演、化妝、布景等,還認識了簡譜,學會了多首抗戰歌曲,排練了《反“掃蕩”舞》《兒童舞》 《海軍舞》等,并在結業會上進行了演出。接著,新旅又辦了兩期“文藝訓練班”,使參加文藝宣傳的人越來越多。其他縣也都積極培訓文藝骨干,使蘇北農村的群眾文藝活動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據阜寧縣統計,全縣共有158個農村劇團,團員人數達到1805人,演出541場,觀眾達41.7萬余人次。
運用多種文藝形式宣傳。1941年7月1日,新旅在新四軍紀念建黨20周年大會上演出了《春的消息》 《為了大家》 《丈夫去當兵》 《放下你的鞭子》等歌舞劇、話劇等;1942年3月,新旅又在華中局擴大會議上演出了《反法西斯進行曲》和影子戲《四萬五千》,以及救亡歌曲、舞蹈等,受到華中局和新四軍領導一致贊揚。在慶祝新旅成立7周年和反“掃蕩”勝利大會上,他們都進行了文藝演出,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為了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推動群眾文藝宣傳活動的進一步開展,新旅還組織了文藝匯演,掀起了文藝宣傳的熱潮。他們創作演出的秧歌劇《保衛陜甘寧》 《雨過天睛》等,把文藝宣傳推向了高潮。特別是大型秧歌劇《雨過天晴》,再現了張愛萍副師長指揮的陳家港戰斗的真實場面,在鹽阜各集鎮巡回演出中引起了轟動。

當時在蘇北抗日根據地,由于受條件限制,群眾是根本看不到電影的,新旅就想出辦法,搞起在湖南時從民間學來的皮影戲。沒有驢皮,他們就把裝香煙的大紙匣拆開來剪成紙人,利用汽油燈先后創作演出《送公糧》《大蘿卜》等劇目,被部隊和群眾稱為“土電影”,不僅孩子們喜歡看,戰士們也都看得笑不攏嘴。
宣傳演出到前線。新旅團員遵照陳毅“多到部隊演出、宣傳”的指示,不辭辛苦,不懼危險,經常到戰斗前線宣傳演出,鼓舞指戰員斗志。在“兩淮”戰斗中,新旅成員跟隨新四軍戰士沖入城內,在槍聲未息、硝煙未散的環境下開展文藝宣傳活動。搞美術的王德威扛著大竹梯子到處寫標語、畫墻畫,其中畫的一幅大型彩畫《新四軍來了,人人笑哈哈》,吸引許多市民都跑來觀看。文藝演出隊敲著鑼鼓、扭起秧歌穿過大街小巷,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大人小孩。新旅還日夜趕排出大型五幕話劇《淮陰之戰》,博得大眾好評,受到新四軍三師師部和蘇北區黨委表揚。在“兩淮”戰斗祝捷大會上,黃克誠等領導熱情贊揚他們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小生力軍。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和平協議,內戰爆發。新旅除留小部分轉到地方做兒童工作外,其余人員全部轉入文藝宣傳隊。他們從淮陰出發,前往寶應、高郵前線開展反內戰宣傳演出和到后方醫院慰問傷員,極大地鼓舞了對敵斗爭士氣。群眾說:“三師3個旅,七旅、八旅、新安旅”,足見新旅在當地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和影響。
(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