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華,1913年生,江蘇儀征人。1929年16歲時在南京讀中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留學日本仙臺帝國大學經濟科。抗戰爆發投筆從戎,1938年在南昌參加新四軍。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重組,盛華編入新四軍一師一旅。因諳熟日語,組織上調他任敵工股長、部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蘇中區黨委聯絡部副部長、華中工委黨校教育處長等職。建國后歷任蘇北區黨委宣傳部部長、華東人事部教育處長。1952年10月任華東紡織工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1957年1月任復旦大學副校長,同年9月調浙江省工作,擔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省科委黨組書記、主任。1979年再度調任復旦大學,歷任黨委常委、副校長,黨委第二書記,書記兼副校長等職。1984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文教委主任,同年離休。1980年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成立,盛華是第一任會長。1997年12月25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5歲。謹以此文紀念盛華110周年誕辰。
盛華的父親盛延祺(白沙)是辛亥革命先烈,海軍中將。盛華少年時代就繼承父親遺志,立志振興中華。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滿腔熱情投身愛國救亡活動,于1938年2月在南昌參加新四軍。抗戰時期,他利用自己懂日語的優勢,活躍在抗戰前線,直接開展對敵宣傳攻勢,進行敵工斗爭,經受了各種考驗,從一個文弱書生鍛煉成長為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先鋒戰士。
盛華早先在新四軍軍部擔任軍部服務團社會調查組副組長,負責了解社情民意,收集情報,偵察敵情。1938年5月,新四軍移防皖南后,他被派到第三支隊,先在五團任敵工股長,后又擔任支隊敵工科長。1940年,新四軍奉命渡江北上開辟華中抗日根據地,盛華多次請求到戰斗一線經受鍛煉和考驗,軍政治部領導考慮到他是江蘇儀征人,便同意了他的請求,讓他到陶勇領導的蘇皖支隊任敵工科長。盛華隨新四軍蘇皖支隊進入儀征、六合、天長等地區后,利用其熟悉的地理環境,了解鄉土人情的有利條件,及時偵察敵情、收集情報,開展瓦解敵偽軍工作。他深入到戰斗一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英勇頑強,先后參加了月塘戰斗、郭村保衛戰、黃橋戰役等。黃橋戰役后,1940年10月,盛華調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任政治部敵工科長,其主要任務是負責管理被俘的國民黨頑軍官兵,做他們的思想轉化工作。新四軍為開辟蘇中抗日根據地,反擊國民黨頑固派進攻,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戰斗,每次都俘虜許多國民黨頑軍,從數百人到數千人不等。盛華和敵工科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反復講解新四軍的俘虜政策,用行動感化他們,動員他們棄暗投明參加抗日隊伍。對愿留者,歡迎留下參加抗日;對要求返鄉者,一律發給路費和通行證;對傷病者,及時給予醫治。這些政策的落實,在頑軍部隊官兵中產生了很大影響,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根據地軍事、政治斗爭。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一縱隊在海安營溪自衛戰斗中俘虜頑軍300多人,由于戰斗部隊任務繁重,就讓盛華率領敵工科十幾名同志負責管理押送,行走了幾十里路,沒有發生任何意外,順利地押送到了新四軍蘇北抗日指揮部。在黃橋戰役中,俘虜了國民黨頑軍數千人,敵工部門快速編組管理,加強團結抗日教育,宣傳我黨我軍政策,尊重俘虜人格,保證一定水平的生活待遇,爭取了大量頑軍俘虜參加新四軍,迅速擴大了新四軍的影響。
1941~1942年,日寇加緊對國民黨頑固派進行誘降,對我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斗爭形勢異常嚴峻,也是蘇中抗日斗爭最為艱苦、最為緊張時期。為粉碎日偽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蠶食”,新四軍及時調整,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將所屬部隊分散到蘇中各地,將部隊和地方的力量整合起來,靈活機動地抗擊日偽軍,使抗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抗日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展。盛華被下派到一師一旅任敵工科長,也是蘇中三分區敵工部長,在葉飛司令員領導下開展對日偽軍的策反和瓦解工作。
在當時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條件十分艱苦,開展策反和瓦解敵偽軍工作很不容易。為做好被俘的日偽軍工作,盛華根據領導的意圖和要求,結合對敵斗爭實際,精心謀劃,開展宣傳戰、攻心戰。日俘雖然數量不多,但爭取教育工作做得十分細致。1940年上半年,挺進縱隊俘虜了一名叫崛本的日本兵,開始他很害怕,干部戰士嚴格執行優待俘虜政策,盛華經常用日語和他交流,對他進行反對日本軍閥侵略的思想教育,使他很快提高了覺悟,被安排在敵工科,為新四軍做了不少對日軍的宣傳工作。在敵工科里還有一個被俘的日本兵,叫香河正南,和盛華一起開展對日軍的宣傳工作,經過盛華的啟發教育,他思想進步較快,工作認真負責,除書寫對日軍的宣傳傳單外,還把毛主席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翻譯成日文,向日軍傳播。后來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新四軍,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了反對日本侵略者斗爭和瓦解日軍的工作。

策反和瓦解偽軍工作是敵工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抗戰時期蘇中偽軍有3.5萬余人,居華中首位,其中在三分區有1.3萬余人,又屬蘇中首位。陳毅軍長多次指示,要在軍事上制服偽軍,在政治上控制偽軍,以粉碎日軍“以華制華”的陰謀。蘇中三分區司令員葉飛也要求對偽軍實行“又打又拉”的策略。盛華根據新四軍領導的部署和要求,開動腦筋,想方設法,積極主動地開展策反和瓦解偽軍工作。為加強對偽軍的政治攻勢,盛華讓敵工科辦了一張油印報紙,主要向偽軍、偽政權人員傳播抗日斗爭的勝利消息,宣傳我黨我軍的抗日政策,動員他們支持抗日,不做壞事。報紙大都通過郵局寄送給偽軍、偽警察局、偽政府的負責人,在這些人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盛華還帶領敵工人員采取散發傳單、陣地喊話、親友勸降、打入敵營等多種手段,開展瓦解敵軍工作。1941年2月,蘇魯皖邊區游擊副總指揮李長江率部投降日偽,其中不少人是在日軍威脅、汪偽政權利誘下,為了保住官位和部隊不被消滅,跟著李長江投敵的,他們中較多的官兵并不甘心為日軍效勞,部隊內部思想混亂,情緒低落。同時,他們整日提心吊膽,害怕被新四軍殲滅。在討李戰役中,新四軍部隊向泰州方向進擊,途中包圍了李軍李化南部的一個團,盛華和戰友們通過火線喊話和談判,未放一槍,使這個團很快就繳械投降,絕大部分士兵和所有槍支彈藥補入了新四軍部隊。
盤踞在泰興黃橋的偽37師丁聚堂部隊,是盛華和敵工人員聯絡爭取的重要對象。1942年,蘇中三分區敵工委員會主任朱克靖通過黃橋鎮著名愛國人士朱履先的關系,同丁聚堂建立了聯系。朱履先是日本軍官學校培訓過的軍官,國民革命軍第二團團長。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時,他是閱兵式總指揮。九一八事變后回到了黃橋。新四軍東進,陳毅、粟裕、葉飛、管文蔚等新四軍領導對他很尊重,多次登門請教。朱履先見新四軍紀律嚴明,矢志抗日,十分敬佩,積極和新四軍合作,曾擔任我民主政府的議長,堅決拒絕汪偽的任命,日偽侵犯黃橋后,他就轉移到上海。偽軍丁聚堂駐扎黃橋后,朱履先又回到了黃橋,因為丁聚堂原是他朋友的勤務兵,朱早就熟悉他。丁聚堂請他當參議,朱履先征求三分區葉飛司令員的意見,葉飛認為,這是直接接觸偽軍的好機會,可以利用參議這個職位,了解情況,收集情報,這對我們有利。從那以后,盛華和朱履先保持緊密聯系,經常在一起交流情況,商討問題,研究對策。
1943年夏天,盛華將自己打扮成紳士模樣,來到敵偽統治的黃橋鎮,做丁聚堂的爭取工作。他來到朱履先家里,朱見他穿著一條杭州絲綢的褲子,上身沒有穿長衫,覺得這身穿著不適合,就把他兒子的絲綢長衫拿給盛華穿上,朱履先看后說:“這才像個紳士樣子。”太陽落山后,參加談判的丁聚堂部軍法處長來到朱履先家,他們一起坐在院子里,圍著一張桌子,邊吃西瓜邊交談。經過盛華的多次談判交涉,丁聚堂接受新四軍的條件,不做危害解放區的事。盛華根據談判的內容,起草了幾條要求他們遵守的條文,丁聚堂表示同意,但因害怕走漏風聲不敢簽名。盡管丁聚堂沒有簽字,但還是兌現了不危害解放區的承諾。上層關系打通后,盛華又讓敵工人員繼續做好丁聚堂的下屬工作。黃橋西北邊有個偽軍據點嚴徐莊,是丁聚堂的一個副團長負責駐守的,經過做工作,他對新四軍很友善,一直保持較好的聯絡關系,經常向我方通報情況,并給我方來往人員開通行路條。黃橋東面水洞口偽軍據點有一個營把守,營長是丁聚堂的侄子,我方提出讓丁聚堂撤掉這個據點,丁反復說這是日軍指定設的,撤掉有困難,但保證不對根據地有破壞,敵工人員同那個營長也建立了較密切的聯系,從他那里了解一些日偽的情況。有一次,敵人“掃蕩”如西地區,新四軍有一個醫療組帶了一部分傷病員就住在緊靠水洞口旁邊的村子里,我方敵工人員要求丁聚堂的侄子保護,敵人來“掃蕩”時,他沒有把日本鬼子帶進這個村子,直到“掃蕩”結束,敵人離開后,才把我方傷病員安全轉移到后方醫院。
盛華和敵工科同志對盤踞在姜堰、曲塘一線的偽26師陳才福部隊也做了大量的爭取工作,雙方在曲塘南面的一個廟里設立了聯絡點,由駐曲塘的一個偽軍副團長負責同我方接洽,及時向我方提供情報。有一次日偽軍準備對泰州地區進行“掃蕩”,那個副團長立即告之。敵工人員隨即將這一情報轉給三分區陳玉生司令員,讓他做好準備。等到敵人出來“掃蕩”時,我方已隱藏在安全地帶,使根據地沒有遭受損失。
為做好對偽據點和偽軍的策反工作,盛華和敵工科人員專門舉辦了敵軍工作人員訓練班,結業后以各種身份派到敵偽據點,潛伏到敵人內部,直接了解情況,秘密開展工作。施亞夫于1930年由中國工農紅軍轉入南通特委,從事兵運工作,1933年曾任中共南通中心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后被捕關押在南京老虎橋監獄,直到1937年秋,日軍空襲南京,牢房在轟炸中引發大火,施亞夫才有幸逃了出來。1938年3月,日軍在南通登陸,施亞夫組建中國工農守衛團并任團長,與中共組織接上了關系。1940年2月,經中共組織派遣擔任南通憲兵隊和特務隊隊長。1941年6月,這支隊伍更名為“綏靖軍第七師”,一周后汪精衛委任施亞夫為偽7師師長。盛華一直保持和施亞夫的秘密聯系。1941年9月的一個夜晚,施亞夫穿上便裝,單身出城,秘密找到盛華,向盛華詳細匯報了打入偽軍的經過。盛華緊緊握住他的手說:“首長對你這一段工作很滿意,他們再三要我囑咐你,這是特殊戰場,演戲要逼真,辦事要靈活,不能暴露身份。”從此,施亞夫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源源不斷地向新四軍提供有價值的情報,使日偽軍的作戰計劃屢屢破產。如西縣委書記李友白,根據蘇中三地委的決定,帶領部分干部,利用施亞夫的社會關系,在如西敵偽據點建立了一個營的部隊,李友白任營長,帶去的幾個干部分別在連里任職,大部分軍官和所有士兵是敵偽據點里的人員,駐扎在交通要道的搬經、加力一線。李友白在據點里聲稱是施亞夫的親戚,以此從事秘密斗爭,施亞夫全力支持和掩護李友白開展工作。這支由我方控制的部隊,對于掩護和保衛根據地不被敵人侵占和破壞起到了重要作用。1944年初,日偽軍頭目開始懷疑施亞夫等人,準備派偽34師對該營實施包圍繳械。施亞夫、李友白得知這一情報后,立即組織全營官兵舉行起義,蘇中三分區主力部隊及時給予火力掩護,使這支部隊安全到達根據地。緊接著,盛華又派人策動泰興和如西各一個偽軍大隊官兵反正,隨即成立了“蘇中人民抗日自衛軍通如縱隊”,施亞夫任司令員,李友白任參謀長。
盛華在開展策反敵偽斗爭中,一方面努力工作,盡力而為;另一方面堅持原則,是非分明。為做好聯系駐扎在加力、搬經、陸家莊的偽135團三個營的工作,盛華還派遣石堅、李友白等人前往開展策反工作;讓敵工科聯絡干事惲宏烈到泰興尋機對蔡興元(偽19師)、顧鳳山(偽75團)、陳西才(偽74團)做策反工作,爭取他們起義,投入抗日隊伍;后來又將惲宏烈從泰興調往黃橋,對接收丁聚堂防務的偽孔瑞武做聯絡工作。孔瑞武為防止被我新四軍襲擊和消滅,便釆取兩面派的手法,派他的心腹陳友昆到蘇中三分區聯系,以取得我方認可。他為我方做了兩件事,一是主動送給根據地兩門六〇小炮,這是因為沒有炮彈而做的順水人情;二是孔瑞武接受南京偽政府整編后,余下的一個連因在據點里無法安置,表示要送給三分區,便把該連帶出黃橋北關,由三分區和泰縣獨立團接收。孔瑞武雖然對根據地做過些好事,但完全是迫于我新四軍的軍事壓力,等到日寇投降時,他賊心不死,拒不向我投降,妄圖投靠國民黨反動派,繼續與人民為敵,經過我方多次勸說,仍然堅持反動立場,最終被我軍殲滅。
盛華在新四軍從事敵工工作的經歷表明,做好這項工作既需要勇敢和膽量,更需要智慧和謀略,盛華正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新四軍革命戰士,充分體現出了新四軍的鐵軍精神,為抗日斗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今天奔赴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征途中,我們仍然需要傳承和發揚盛華同志這種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
(編輯 易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