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領導在拒收禮品時,常說“東西我不要,心意我領了”,似乎既照顧了送禮者的面子,也保持了自己的廉潔。其實,領了“心意”,思想上就被打開了“缺口”。
送“禮”,為“利”也。送禮是手段,表白“心意”是目的。領導如果把這“心意”領了,豈不正中送禮者的下懷?當然,有的領導會說,這只不過是“托詞”,照顧對方的面子罷了。其實,很多行賄者是不顧面子的,也是不會放松“進攻”的,往往是變著花樣也要攻下“堡壘”:有的從送不顯眼的小禮開始,有的以節日往來為由,有的探準領導家有婚喪嫁娶而登門“幫忙”,有的不直接送“真金白銀”而送領導喜愛的字畫、文玩等。有的領導漸漸也就進了這些“心意”的“圈套”,甚至到事發還辯解:“逢年過節,有人前來表示一下心意,都是禮尚往來,怎能認定是受賄呢?”自己掉進了行賄者的陷阱,還不醒悟。
送禮者的“心意”,就是拉攏、腐蝕有權力的領導干部,通過權錢交易,撈取不義之財,辦成不義之事。領導干部拒收禮品,固然可佳,但領了“心意”,等于受了思想“賄賂”,就易招“蒼蠅”。戰國時,魯相公孫儀嗜魚不受,堅持“恃人不如自恃”;北宋時,包公不講情面,將送來的端硯投入江中,還追究送禮者的責任。老一輩革命家里,劉少奇愛吸煙、喝茶,但無論到哪里考察、開會,都是自己帶煙、帶茶葉;陳云給自己定下許多“規矩”,“不收禮”是重要一條。他說:“送禮是有求于我,我收下后,決定事情必有偏差。”因此,陳云對送禮人“來者必拒”,哪怕禮物再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黨員干部“干干凈凈做人,清清白白為官”。“干凈”、“清白”,關鍵在思想。廉政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思想、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廉潔不僅是不貪不占、不吃不拿,更是靈魂干凈、思想純潔、心無貪欲。因此,領導干部不僅要在行為上堅決遵守黨紀國法,一絲不茍執行中央“八項規定”,更要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線,嚴格自律不松懈。對送禮者,要敢于較真、不講情面,堅決做到“送禮不要,請吃不到,心意不領”,還要糾正、打擊這種不正之風,對送“心意”的人嚴肅批評教育,警示后來者,不斷凈化社會風氣,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