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FMS功能性動作篩查檢測高校籃球校隊運動員的身體功能,對其進行功能性訓練,通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提升高校籃球運動員的身體功能,達到降低運動中損傷風險與損傷幾率的目的。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深蹲動作的提升具有非常顯著性效果(P<0.01),跨欄步與直線弓箭步具有顯著性提升(P<0.05),肩部靈活性與軀干穩定性俯臥撐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具有顯著性提升(P<0.05),直腿主動上抬與旋轉穩定的動作經過8周訓練后并沒有顯著性提升(P>0.05)。功能性訓練對于高校籃球運動員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增強身體各關節的靈活性與穩定性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時可以降低運動員的傷病,提升運動表現。
關鍵詞:功能性訓練" 籃球運動員" 功能性動作篩查
隨著當前籃球運動技戰術的飛速發展,身體對抗的激烈程度,精準的三分線外投籃以及復雜多變的籃球戰術都是當前籃球運動的主流。因此,籃球運動員的運動能力、體能儲備、身體素質以及對籃球技戰術的理解與掌握都是參與籃球運動不可或缺的關鍵。功能性訓練是整體性的訓練,是人體多關節參與下,多肌肉與多方位的運動。隨著功能性訓練在國內的快速發展,從開始的國家隊與專業隊逐漸應用到學校體育、軍事體育以及群眾體育之中,其中功能性動作篩查被廣泛的應用于運動后損傷的康復以及預防領域。通過采用功能性動作篩查了解運動員身體存在的功能性問題,全面了解運動員靈活性與穩定性的不足,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具有針對性地設計出相應的功能性訓練計劃與方案,強化運動員的靈活性與穩定性,為運動員初步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提升身體的功能,降低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的受傷風險。目前,功能性動作篩查與訓練在籃球訓練領域中的研究相對較多,但基本集中在國家隊以及專業隊之中,在高校籃球訓練中開展相對較慢。因此,本研究通過對高校籃球運動員進行功能性動作篩查,尋找出籃球運動員身體功能的痛點,針對身體功能的痛點設計出相對應的功能性訓練方案,采用科學且合理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幫助高校籃球運動員提升身體功能,建立動作模式,減少傷病的發生,為籃球運動員在運動場上取得優異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籃球運動員與教練員提供更為科學的訓練理論。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將煙臺市某高校籃球隊16名運動員作為實驗對象,以15名運動員FMS功能性動作篩查的結果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文根據研究方向的需求,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網以及維普網等數據庫中進行檢索,以“功能性動作篩查”、“籃球訓練”、“功能性訓練”以及“身體功能”等詞作為關鍵詞,將所檢索的文獻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對文獻資料進行全面的分析,以了解關于籃球訓練領域中功能性訓練的最新前沿理論,并且從研究中確定本研究的思路與框架。
(2)測試法。
FMS功能性動作篩查總共由7個功能性篩查的動作與3個排除性動作組成,除深蹲動作與俯臥撐沒有左右兩側的平衡性測試外,其余動作均有兩側平衡性測試。FMS功能性動作篩查的評分共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0-3分,總分為21分。
測試儀器:FMS功能性動作篩查套裝。
測試要求:在進行FMS功能性動作篩查的測試過程中,受試者必須身著運動服與運動鞋,測試前需認真的閱讀測試注意事項并填寫個人信息與受傷情況,在進行測試前需進行20min的熱身活動。
(3)實驗法。
第一步:對所有16名高校籃球運動員進行FMS功能性動作篩查;第二步:根據篩查結果對受試者進行診斷與分析,對實驗對象進行8周的功能性訓練;第三步: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再次對受試者進行FMS功能性動作篩查。
(4)統計分析法。
本文通過Excel 2007軟件對16名高校籃球校隊運動員的FMS篩查數據進行處理與統計,采用Spss 23統計學軟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將實驗前后的高校籃球校隊的受試者的FMS數據進行對比與分析,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實驗前后存在的差異性,以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2、研究結果
根據研究需要,結合功能性動作篩查的7個動作類型,將深蹲、跨欄步以及直線弓箭步劃分為動作模式,將肩部靈活性與直腿主動上抬劃分為關節靈活性,將軀干穩定性俯臥撐與旋轉穩定性動作測試劃分為關節穩定性。
2.1、功能性訓練前后動作模式的測試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高校籃球受試者的動作模式具有顯著性提升。其中深蹲動作測試在進行功能性訓練前的測試評分為2.13±0.52,經過8周的訓練后深蹲動作的評分為2.53±0.53,將訓練前后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后P=0.0092<0.01,表明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深蹲動作評分提升具有非常顯著性效果。跨欄步的測試中在訓練前為2.07±0.26,經過訓練后跨欄步的測試為2.33±0.48,P=0.041,表明跨欄步經過測試后具有顯著性效果。直線弓箭步功能性訓練前的分值為2.20±0.56,經過8周的訓練后為2.67±0.49,P=0.004,表明直線弓箭步的提升同樣具有非常顯著性的效果。
2.2、功能性訓練前后關節靈活性動作的測試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高校籃球受試者的關節靈活性動作具有顯著性提升。其中肩部靈活性動作測試在進行功能性訓練前的測試評分為2.07±0.70,經過8周的訓練后肩部靈活性動作的評分為2.40±0.56,將訓練前后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后P=0.019<0.05,表明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肩部靈活性動作評分提升具有顯著性效果。直腿主動上抬動作的測試中在訓練前為2.09±0.61,經過訓練后直腿主動上抬的測試評分為2.27±0.48,P=0.189,表明直腿主動上抬經過8周的訓練后并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2.3、功能性訓練前后關節穩定性動作的測試結果
從表4可以看出,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高校籃球受試者的關節穩定性動作具有顯著性提升。其中軀干穩定性俯臥撐動作測試在進行功能性訓練前測試評分為2.21±0.74,經過8周的訓練后軀干穩定性俯臥撐動作的評分為2.55±0.69,將訓練前后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后P=0.014<0.05,表明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軀干穩定性俯臥撐動作評分提升具有顯著性效果。旋轉穩定動作的測試中在訓練前為1.80±0.41,經過訓練后旋轉穩定動作的測試評分為2.00±0.36,P=0.082,表明旋轉穩定經過8周的訓練后并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3、分析與討論
3.1、功能性訓練前后動作模式的測試結果分析
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高校籃球受試者的動作模式具有顯著性提升,尤其是深蹲動作具有非常顯著性提升。深蹲動作的發力需要全身各個神經肌肉控制,多個關節共同發力,同時還需要各個關節的靈活性與穩定性足夠強。在進行功能性訓練前,大多數的受試者在做深蹲時會出現身體前傾,上舉的測試桿與地面不平,下蹲時腳后跟無法接觸地面等問題。主要還是受試者肌肉過于緊張,核心力量以及穩定性較差,踝關節的活動度受限等原因造成。根據研究表明,關節靈活性較差會使膝關節與踝關節無法充分活動,需要對高校籃球運動員的動作模式進行重新建立。我國學者對高中體育生進行了功能性訓練,通過12周的訓練后發現受試者深蹲動作的評分具有顯著性提升,表明功能性訓練對于運動員深蹲動作的改善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跨欄步的動作可以檢測出運動員身體代償問題以及左右非對稱性問題。在測試過程中受試者時常會出現晃動、彎腰等動作,并且右側的評分明顯高于左側,主要使由于受試者膝關節與踝關節左右兩側的穩定性與力量不均衡,核心力量較差等原因造成。跨欄步在籃球比賽中經常出現相似動作,如上籃動作,所以高校籃球運動員應該在實踐中加強跨欄步的動作模式訓練,提高左右對稱性。
直線弓箭步可以檢測受試者髖關節的活動度以及下肢的穩定性問題。在測試的過程中受試者出現身體晃動或兩腳并不能在同一條直線的情況。主要是由于受試者軀干控制力相對較差,踝關節的力量與穩定性不足,應該在訓練中通過強化本體感覺訓練提升關節的肌肉力量與關節穩定性,通過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強化下肢功能,降低損傷風險與幾率,如側橋、平板支撐或動態平板等核心力量訓練來加強受試者的核心控制力,從而提升直線弓箭步動作的評分。
3.2、功能性訓練前后關節靈活性動作的測試結果分析
通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肩部靈活性動作模式的提升具有顯著性的效果,肩部靈活性動作可以檢測出受試者肩關節與胸椎的靈活性,在實驗前的測試中,出現左右兩側不對稱情況的達一般以上,主要是由于籃球運動員慣用手的問題,籃球運動的特點都需要肩關節在多個方位上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以此來提高運動員在比賽中的運動表現。因此,肩部的靈活性對于籃球運動的提升具有較高的影響,功能性訓練通過提升受試者肩關節柔軟性的同時,強化肩關節的內旋、內收、彎曲以及外展功能。今后在訓練中繼續通過YTW激活訓練、坐姿推舉、泡沫軸放松等,進一步增強肩關節的活動度。
直腿主動上抬可以檢測出受試者一側髖關節的活動度與控制能力,通過測試發現受試者髖關節的靈活性不足,控制力相對較差,大腿后側肌群的柔韌性較差,隨著籃球比賽的不斷發展,攻防轉換不斷加快,防守速度與進攻腳步對運動員的髖關節靈活性與穩定性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高校籃球運動員應積極改善髖關節的靈活性,加強腿部肌肉的柔韌性。本研究經過8周的訓練后,直腿主動上抬并沒有顯著性的提升,從結果看訓練效果一般,可能是由于訓練時間相對較短的原因,也可能是籃球運動員日常重視力量的訓練,忽視了肌肉的放松與恢復。在后續的研究中,需進一步對直腿主動上抬的功能性動作訓練進行研究與設計。
3.3、功能性訓練前后關節穩定性動作的測試結果分析
軀干穩定性俯臥撐可以檢測出受試者上肢力量以及核心的控制能力。進行功能性訓練時,受試者可能會動作出現脫節的現象,這主要還是由于受試者的核心力量較差的原因,因此在今后的訓練中需要加強運動員的核心力量以及上肢力量,如進行坐姿推肩、俯臥撐(寬距、窄距)、動態平板、仰臥肘觸膝以及卷腹等動作訓練。
旋轉穩定動作是FMS功能性動作篩查7個動作中最難的一項測試,可以在測試中檢測出受試者骨盆、核心以及肩關節等多個部位的力量與穩定性,實驗前無一人得到滿分,得到2分的運動員達13人,出現軀干出現晃動、旋轉甚至是失去平衡等現象。主要是由于測試內容較難,運動員的軀干平衡性較差,多維狀態下的穩定性不足,核心處單側力量不足等原因造成,在籃球比賽中,較高強度的身體對抗要求運動員具有非常強的核心控制能力,才可以在激烈的對抗中保持平衡,所以選準穩定動作是籃球運動員轉身技術動作、對抗后的上籃以及后側步投籃動作的關鍵。本文通過設計側支撐、動作平板、仰臥交替摸腳等核心力量訓練動作,以及閉眼狀態下的核心控制能力,提升運動員單側核心力量與控制力,通過8周的訓練,雖然有所提升,但是并沒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這可能是訓練負荷不足,對核心軀干的刺激較差。在后續的訓練中應更科學、全面地對受試者進行評估,進一步完善功能性訓練的方案。
4、結論
本文通過FMS功能性動作篩查檢測高校籃球校隊運動員身體功能,對其進行功能性訓練,通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提升高校籃球運動員的身體功能,達到降低運動中損傷風險與損傷幾率的目的。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深蹲動作的提升具有非常顯著性效果(P<0.01),跨欄步與直線弓箭步具有顯著性提升(P<0.05),肩部靈活性與軀干穩定性俯臥撐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具有顯著性提升(P<0.05),直腿主動上抬與旋轉穩定的動作經過8周訓練后并沒有顯著性提升(P>0.05)。功能性訓練對于高校籃球運動員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增強身體各關節的靈活性與穩定性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時可以降低運動員的傷病,提升運動表現。
參考文獻:
[1]浦義俊,蔣穩安,彭國強.澳大利亞《籃球戰略計劃》實踐特征及啟示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20(7).
[2]王雄,劉愛杰.身體功能訓練團隊的實踐探索及發展反思[J].體育科學,2014,34(02).
[3]康靈,林松,李玲,夏忠梁.中國身體功能訓練研究的熱點、問題與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47(01).
[4]陳文佳,章碧玉,沈兆喆.花樣游泳運動員功能性動作能力與力量素質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20,56(02).
[5]張瑞杰,劉傳奇,楊光,王軍利.功能性動作篩查的研究進展述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01).
[6]王偉.拳擊運動員功能性訓練效果的實驗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8.
[7]王哲濤.大學生高水平羽毛球運動員功能性動作篩查與干預訓練的實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
[8]劉欣.功能性訓練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動作矯正的實證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9]殷聰聰. 功能性訓練對高中體育生FMS測試結果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10]劉瑞東,陳小平,陸亨伯.功能動作篩查在青少年動作與姿態測試中的應用及其與身體素質表現的相關性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08).
[11]王哲濤.大學生高水平羽毛球運動員功能性動作篩查與干預訓練的實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
[12]王瑛.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對青年男性平衡能力和踝關節功能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11).
[13]彭勇.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改善人體運動表現和預防下肢損傷的作用與機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8).
[14]王駿昇,羅小兵,嚴海龍.國家射擊隊運動員傷病與功能動作篩查的相關性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28(04).
[15]邱紅武.籃球競賽規則的修改對運動員攻防速度表現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20(4).
[16]徐盛嘉,胡斐,代敬賢,宋彥霖.核心穩定性運動和肌肉力量運動對閉眼狀態下靜態平衡能力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