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漁夫思念堆成圓月;月下,帆船泛起陣陣漣漪。
我常對母親說:“媽媽,中秋的月亮缺個角,一點兒都不圓。”母親不懂風趣地回答我:“你近視了嗎?”我怪她不懂風趣,更怪自己含蓄內斂。在我心里缺的那角是父親、是母親、是團圓。
“我今晚回來哦。”母親說。當我問起為什么回來時,母親說:“看你是不是近視,順便過個中秋嘛。”原來我遺傳了母親的含蓄內斂。父母回來后,我們一家人帶上月餅、糖果趕著賞月去了。
沒有火紅的晚霞襯著,天邊卻不是黯淡的。渾圓潔白的月亮悠哉地倚在天空,美得不可一世。此刻,我突然看見了月亮的美。不單單我,連粗心的父親此時都呆呆地望著月亮,他心里想的是不是家人團圓的美好呢?
“爸爸,你們工作那里的月亮漂亮,還是家里的月亮漂亮啊?”
他不假思索地說:“家里的漂亮些!”
而母親笑我們:“哪里的月亮不都一樣嗎?”
父親故作深沉地說:“哪好都不如家好。”
“那你們怎么不經常回家?”我脫口而出地問道。
他們一時沒了聲響。父親只顧抽著煙,煙霧籠罩下,父親的臉模糊起來。多久沒有看到父親的臉了,我怔怔地望著父親臉上的皺紋,似乎想透過煙霧確認他模樣的變化。母親忽地一罵:“抽什么煙!”父親就立即諂媚地掐滅煙頭,引得我笑起來。我們歡悅地嬉笑,沖破了剛才沉默的氣氛。母親撕開月餅包裝,用刀切成幾小塊,叉起最大的一塊月餅遞給我。
“來,吃塊大的!”媽媽說。
“我可吃不下,你給爸爸吧。”我推讓著。
“吃不下再說啦!”我只得接下,吃起平時只能吃一小塊的“膩東西”。我吃著月餅,看著圓月,聽著蟲鳴。滿天的飛蟲使月亮都遜色幾分。“天上的星星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隨。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母親唱響歌來。蟲鳴變得美妙,而悠揚的歌聲傳得很遠很遠。我豎起大姆指說:“媽媽,唱得可真應景!”“不只應景呦!你小時候最喜歡聽我唱《蟲兒飛》了。”原來母親記得,我眼眶濕潤。父親察覺了就扯開話題:
“家里好玩嗎?”
“好玩。”
“那就好!我和媽媽等下就走了。”
“過年再回來看你。”剎那我的頭愈發低,幾乎埋在懷里。
“月餅好吃嗎?這是你爸爸跑到專賣店里買的呢!”
我沉沉地低頭吃月餅。母親自顧自地說:“你好像挺喜歡吃這個月餅的,喜歡吃下次給你買,你慢點吃。”他們并沒有發現我眼里全是淚水。不知什么緣故,平日只能吃一小塊的月餅,我卻吃完了一大塊。所以月亮為何不圓?因為“既無團圓,月自不圓”。
月亮自會圓缺,可像我這樣與父母各居一方的孩子,多么渴望能與家人共賞一輪圓月!從那以后,我真的再沒有吃到似那夜好的月餅,也再沒有看到似那夜美的月亮。
【教師點評】本文情感讓人動容,細膩的文字里,是作者對團圓的依戀、對親情的向往。全篇以“月”為主線,月下一家團圓的情景是那么美妙,短暫的團圓以后就將分別,細膩敏感的小心思凸顯著不同于這個年紀的成熟,這是農村留守孩子的縮影。(指導老師:鐘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