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如何在單元復習課中體現素養立意?“幾何圖形初步”單元復習課以“整-分-整”結構,通過設計三個情境(從生活現象到數學抽象、從生活觀察到數學思考、從生活描述到數學表達)、三個活動(辨析圖形、線段中點、角平分線),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的知識、思想、方法連成線,結成網,筑成塊,構成體.
關鍵詞:單元復習課;教學設計;核心素養;幾何圖形初步
古語曰:“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謀全局”就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整體思考;“謀萬世”就是用發展的眼光來考慮.數學教學也是如此[1].下面筆者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幾何圖形初步”復習教學為例,談談如何立足整體,注重聯系,發展核心素養.
1 復習目標及教學設計思路
1.1 確定目標,培養系統思維
(1)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了解二者的關系,認識點、線、面、體的有限與無限;
(2)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相互轉化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
(3)理解直線、射線、線段、角、余角和補角的概念,了解有關性質,并能初步應用,提高觀察能力、運算能力,培養推理能力.
1.2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復習課采用先整體感知、再分步學習、最后整體構建的教學過程,知識點邏輯連貫,從知識點復習,到思想方法總結,再到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完整和系統的認知,培養整體觀和全局觀的系統思維.
掃碼看視頻2 教學片段賞析
2.1 整體感知,從局部到全局
整體感知,是框架性的認識.從結構的角度形成整個單元的認知地圖,有助于學生站在系統高度認識本章知識之間的聯系,了解各知識的來路、去路,激發“縱觀全局,盡在把握”的自信,本章知識結構圖如圖1.
2.2 激發興趣,從生活現象到數學抽象
播放視頻《3D打印:未來可期》,從3D打印出的食物、生活用品、建筑等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科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火花,也為活動1、情境1和情境2做了鋪墊.
2.3 溫故知新,辯證思維
章建躍博士指出,培養思維是發展核心素養的關鍵.單元復習課要以本單元知識間的聯系為基礎,對本單元有進一步的認識和感知,運用辯證思維,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本單元.
環節1:辨析圖形,高階思維.
活動1:長方體與正方體是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它們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由辨析長方體、立方體,復習展開圖、三視圖及點線面體,發展抽象能力.然后觀看正方體、長方體三視圖、展開圖等四個在線畫板演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幾何直觀、高階思維.
環節2:線段的中點,從生活觀察到數學思考.
情境1如圖2,一只薩摩斯螞蟻在正方體的頂點A發現頂點C處有一條小蟲子,它沿表面爬行,怎樣爬行路線最短?
(1)如何解決這類問題?
(2)如圖3,點E的位置具有什么特征?還有類似的點嗎?說說你的理由.
設計意圖:繼續觀察立方體,思考螞蟻爬行路線最短問題.另外,通過將立體圖形轉化為平面圖形解決問題,從而引入線段的中點.通過E為線段AC的中點的探究,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活動2:線段的中點.
直線l上有A,B兩點,C是直線l上一動點,M是線段AB的中點,N是線段BC的中點.
(1)這里有射線、線段嗎?為什么?
(2)如果有線段,共有幾條?
(3)你能用一句話概括直線、射線、線段之間的關系嗎?
(4)①若AB=5,BC=3,探究線段MN與AC的數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②若AB=a,BC=b,探究線段MN與AC的數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③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設計意圖:將直線、射線、線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還有線段條數、雙中點模型、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串聯起來,一題多聯.問題(4)中,②是①的變式,體現從特殊到一般,分類討論的不同達到深化思維的目的;二者規律的不變,體現數學的本質,即以變式為載體,從變化中抓不變.學生觀看線段雙中點模型的網絡畫板演示,直觀感受動線段MN隨點C的運動而不斷變化,但是線段MN與AC的數量關系始終不變,由此感悟有限與無限的哲學思想.
環節3:角平分線,從生活描述到數學表達.
情境2如圖4,這只薩摩斯螞蟻在正方體的頂點A又發現頂點B有一條小蟲子,它沿表面怎樣爬行路線最短?
如圖5,線段AB具有什么特征?說說你的理由.
設計意圖:學生繼續觀察螞蟻的爬行路線,思考線段AB的特征,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體驗用不同的數學語言表達角平分線的方式.另外,通過正方形對角線的探究引入角的平分線.
活動3:角的平分線.
如圖6,O是直線AB上的一點,OD是∠AOC的平分線,OE是∠BOC的平分線.
(1)若∠AOD=14°,求∠DOE,∠BOE的度數.
(2)若∠AOD=α,求∠DOE,∠BOE的度數.
(3)∠AOD與∠BOE是什么關系?還有幾對這種關系的角?
(4)∠COD與∠BOD是什么關系?還有幾對這種關系的角?
(5)判斷OD與OE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6)由(5)的結論,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7)如圖7,若OF是∠DOE外一條射線,且OC平分∠EOF,OG平分∠DOF.
①圖7中的射線構成了多少個小于平角的角?
②若∠DOF=40°,求∠COG的度數.
③若∠DOF=β(0°<β<90°),則∠COG的度數是否變化?若不變,請說明理由;若變化,表示其角度.
(8)由(7)的結論,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9)雙角平分線、雙中點模型有何聯系?
設計意圖:一題多用,將角的關系、角的個數,邊、角的變化規律,雙角平分線模型,以及分類討論、數形結合、化動為靜等進行系統復習.問題(7)中,③是②的變式,但規律相同,體現了對動態問題動中抓靜的本質.然后觀看雙角平分線模型的網絡畫板演示,感受角的變化,但是∠DOE與∠AOB,∠COG與∠DOF的數量關系始終不變,從而感悟有限與無限的思想.學生通過雙中點模型與雙角平分線模型的辨析,厘清了二者的異同.
2.4 整體構建,知來路明去路
心理學家潘菽指出,知識系統化就是理解各部分知識間的關系,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識去理解新知識,觸類旁通就是知識系統化在理解中的表現[2].圖8是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板書.線段的中點、角的平分線是“學會結構”階段,三角形、四邊形等后續學習是“運用結構”階段.明白了研究的套路,學習就猶如有了導航儀.
2.5 分層測評,知數據明改進
必做題:教材第148頁復習鞏固第6題.
選做題:教材第149頁綜合運用第12題.
設計意圖:必做題是線段和與差的實際應用,針對預習檢測的薄弱點3與本節課重點線段的運算;選做題是折疊、角平分線、平角、直角、邏輯推理等的綜合運用,針對預習檢測的薄弱點5與本節課重點角的運算.尊重學生差異的同時,也要根據學情反饋來以學評教,改進教學.
3 教學思考
通過合適的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學會用整體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發展核心素養[3].第四章“幾何圖形初步”復習課中的三個情境、三個活動以及線段的中點、角的平分線的三種語言、三個作用等體現數學核心素養的“三會”.
3.1 用數學眼光觀察——情境聯系,引出研究對象
引入的視頻《3D打印:未來可期》,讓學生感受到世界因圖形而多姿多彩.在科學情境的基礎上,將正方體作為情境1和情境2.三個情境讓學生的抽象能力、空間觀念及幾何直觀得到培養,逐步養成從數學角度觀察現實世界的意識與習慣,發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意識[3].
3.2 用數學思維思考——縱橫聯系,探究研究對象
(1)知識聯系.預習檢測暴露學生解決應用性、綜合性問題的弱點,三個活動設計、堂測的設計為之補漏;活動1辨析正方體與長方體,借助網絡畫板,將三視圖、展開圖、點線面體緊密聯系起來;活動2的問題串,將直線、射線、線段的概念及其關系,線段條數、運算(雙中點模型)、規律探索等融為一體;活動3的問題鏈,讓角的個數、運算、關系(互余、互補)、雙角平分線模型等渾然一體.
(2)方法聯系.情境1中螞蟻爬行路徑最短的問題,將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緊密聯系;類比線段的研究經驗(線段條數、和差、中點、長度,對稱性,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建構研究角的整體框架;類比雙中點模型學習雙角平分線模型.研究對象在變,但思想方法不變,研究套路不變.
(3)邏輯聯系.從整體的視角,以螞蟻爬行為縱軸,串聯了整體感知、分步學習、整體建構;以幾何圖形的研究方法大概念為橫軸,聯結了研究思路、內容、方法.研究思路是從生活中抽象出圖形,從概念、特例、性質等方面探究,再解決問題,體現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最后從特殊到一般,再去研究組合圖形,環環相扣,系統化.研究內容從整體到部分,以概念的抽象與概括為起點,以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為紐帶,探索其性質,前后聯系,左右貫通,結構化.由線到角是從簡單到復雜,步步推進,邏輯嚴謹,體系化.
在經歷線段的中點、角的平分線規律“再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得到培養,并學會用數學的方法探究其他問題,初步養成講道理、有條理的思維品質,逐步形成理性精神[3].
3.3 用數學語言表達——知行合一,交流與應用
幾何圖形語言就是用“數”(大小)與“形”(形狀、位置關系)表示研究對象的元素及相關元素的關系,并用符號語言表達,再運用數學運算和推理解決問題.它是三種數學語言的一體化.
教學中,學生會用數學語言描述三個情境,會用說理、運算、推理解決三個活動中的問題,會在小組合作、展示中用三種數學語言表達與交流.
教學中,學生用三種數學語言描述了線段中點與角平分線的數量、位置關系.學習中,學生積累了證明邊或者角相等、倍分等經驗.從解決綜合性、應用性問題中,解決雙中點、雙角平分線模型等高通路遷移問題.學生在運用數學運算、數學推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模型觀念.
參考文獻:
[1]張躍飛.例談單元整體教學之“取勢”“明道”“優術”——以浙教版、人教版教材“一元二次方程”比較為例[J].中學數學雜志,2021(12):10-13.
[2]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