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科普430’課后服務,建設全市中小學科普課程資源清單”“舉辦每月一主題科學探秘活動”“舉辦科學家進校園報告會”“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資源支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路徑”……3月16日上午,東莞市中小學科學教育專題新聞發布會在莞城中心小學舉行,東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發布《東莞市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通過深入實施科學教育“點亮”行動、構建學校科學教育體系、深化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推進創新拔尖人才培養行動、加強科學教育品牌建設五大任務共20條舉措,推動全市中小學科學教育氛圍更濃、基礎更實、機制更活、成色更足。
東莞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有很好的基礎。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東莞市組織開展各類專題科普活動226項,活動場次超過1500余場。全市普通高中普遍開設科技節活動。連續四年組織開展“院士校園行”活動近50場次。2022年全國青少年調查體驗活動東莞市參與人數在地級市排名全國第一。
東莞市委、市政府立足“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城市目標定位,提前部署,將推進全市中小學科學教育列入重點工作,將“推進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科學類課程探究實驗室(或實驗空間)全覆蓋,大力開展中小學科普教育活動”納入“2023年東莞市十件民生實事”。
《實施方案》指出,到2023年全市公辦中小學科學類探究實驗室、市鎮校三級科學教育活動實現全覆蓋,到2025年形成具有東莞特色的中小學科學教育新格局,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中小學科學教育服務“科技創新+先進制造”能力全面增強。
重要舉措
把科技創新的種子種到中小學生心中
中小學生科技節計劃8月舉行,集中展示全市學生科學教育成果,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題活動,打造成為東莞特色城市節日。包括科創作品展示,如舉行教學教育成果展示、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作品展、中小學生發明專利展。組織科技競賽活動,如精彩紛呈的海陸空建四大模型賽、機器人挑戰賽和創客設計比賽等。評選科創先進,組織開展明日科創之星,小小科學家,評選創客達人,點燃中小學生科創夢想等。通過這些活動,全面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科普430”課后服務著力在課程、師資、資源、形式上進行創新,使得授課團隊更專業、活動形式更多樣、課程資源更豐富、活動形式更新穎,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比如根據學校辦學特色,結合學生興趣,開設創客機器人、趣味軟件編程、人工智能、創新發明家、自然科學實驗等課程;加強專兼職科普隊伍建設,發揮學生家長等社會各界人士的作用,組建“科普講師團”;探索建立全市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資源推薦清單,推動科學館、科技館、少年宮、博物館進行館校聯動;豐富課后服務形式,動手實踐、探究實踐、交流體驗成為課后服務活動常態,將“430”課后服務打造成為科學教育的重要陣地。
遴選聘請一批熱愛教育事業、科普教育經驗豐富的科學家,走進校園作科學報告、講述科學故事。讓中小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近兩院院士等科學家,目睹名家風采,聆聽大家教誨,在學生心中播下崇尚科學的種子。
舉辦每月一主題科學探秘活動,將邀請專業科技工作者指導,研發中小學生科學探秘活動課程。探秘內容囊括天文、地理、科技、生物、5G技術等前沿科技。活動形式每月一期,鎮校承辦為主體,推動科學教育校本精品課覆蓋全市。資源共享,在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設立“科學探秘館”,持續更新,讓每位學生都能夠便捷享受到優質科學教育資源。
首創科普副校長制度,讓科學家培養未來科學家。聘請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擔任學校科普副校長,建立常態化聯絡機制,定期邀請科普副校長開展科學專題講座、科學實踐指導等活動。同時,發揮科普副校長橋梁紐帶作用,引進校外優質資源。
科學探究實驗室建設已列入今年市政府民生實事,東莞市教育局制定了建設標準指引,推出標配版、適配版、高配版,讓鎮街、學校根據實際選擇建設標準。確保2023年全市公辦中小學校至少建設或完善1間探究實驗室,2025年實現全市公民辦中小學校探究實驗室全覆蓋,讓每所學校的孩子都有機會走進實驗室開展科學探究實驗。
研學是課堂的延伸。東莞有著豐富的“科普研學”資源,如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東莞先進制造企業生產線、大科學裝置科研院所實驗室等。充分整合東莞得天獨厚的科學教育資源,帶領中小學生走進科普基地,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探究學習。
積極開展貫通培養,縱向推進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學段貫通、課程貫通、資源貫通,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實施聯合培養,橫向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社區家庭,共同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孵化培養,依托青少年宮陣地,建立少年科學院,早發現早培養“小小科學家”。開展特訓培養,對接實施“科創英才計劃”,舉辦“科創英才”特訓營,探索“大學先修”科創培養模式,為優秀學生搭建成才的平臺。
此外,還將打造科學教育課堂新樣態,促進探究式、項目式、體驗式等學習方式的變革。構建五級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包括科學類國家課程、全員入門級科學教育課程、選修中級科學教育課程、特長生高級課程、拔尖人才課程。完善科學素質評價體系,將學生課程學習、實踐活動、科技競賽等納入評價內容,探索實施中小學生校內外科學教育學分制。建設高素質科學教育隊伍,2023年實現全市公辦小學專職科學教師全覆蓋。健全市鎮校三級科學教育教研體系,每年立項科學教育專項課題不少于50項,組織開展專項培訓、技能大賽、“教師與科學家師徒結對”活動。推進數字化科學教育資源建設,每年建設數字科學教育資源不少于1000個。
(來源:東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