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把深入改進作風與加強黨性修養結合起來,自覺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襟懷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對黨忠誠老實,對群眾忠誠老實,做到臺上臺下一種表現,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越界、越軌。
“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就是要求黨員干部必須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始終耐得住清貧,經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
常修為政之德
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先。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就是說,從政做官,必須以德為先,只有修政德、施德政,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
作為黨員干部,必須常修為政之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筑牢理想信念,強化黨性修養,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忘“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崇德向善、遵紀守法,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旗幟鮮明,在大風大浪面前要無所畏懼,在利益誘惑面前要立場堅定。
《周易》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可以說,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黨員干部的修身之方、謀事之基、成事之本,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和職位不匹配的話,就會埋下禍患的種子,早晚要出大事。
近日,中國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連舸官宣落馬,此人正是德不配位的典型。經查,劉連舸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不堅決、打折扣,棄守金融風險防控職責,大肆違規插手信貸項目,違法發放貸款,造成重大金融風險,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不力,嚴重破壞所在單位政治生態,私自攜帶違禁書刊入境,處心積慮對抗組織審查;無視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出入私人會所、接受滑雪和旅游安排,長期借用管理對象車輛;不按規定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在組織函詢時不如實說明問題,徇私錄用調整提拔干部;違規經商辦企業;違規干預資金借貸,私自留存涉密資料;道德敗壞,家風不正,對親屬失管失教;毫無紀法底線,擅權妄為,“靠金融吃金融”,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在貸款融資、項目合作等方面謀利,并非法收受巨額財物。
縱觀劉連舸履歷,在出事之前,其仕途可謂順風順水。然而,如此道德品質敗壞之人,藏得了一時,但終究藏不了一世,其落馬也是必然結局。
常思貪欲之害
《韓非子》有云:“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社會上的誘惑也越來越多,讓人眼花繚亂、意亂情迷。身為黨員干部,必須常思貪欲之害,做到堅守初心,清正廉潔,不壞規矩,不逾紅線。黨員干部一旦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把不好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就很容易滑入萬劫不復的腐敗深淵。
《醒世恒言》里有個故事:一薛姓官員夢中化為鯉魚,見漁翁垂釣,想要吃餌。但轉念一想,餌上有鉤,若吞食,豈不被釣去?于是游開。怎奈餌香酷烈,他最終還是游了回去,張嘴咬鉤,最終沒有逃過被釣的命運。作者馮夢龍以此警醒世人: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很多落馬官員在走上領導崗位之初,也是雄心壯志,想要干一番事業。然而,手中有了權力,面對的“糖衣炮彈”也越來越多。剛開始,他們可能只是吃頓飯、收點小禮品。到后來胃口和膽子慢慢變大,最終在燈紅酒綠中消磨了意志,在夜夜笙歌里磨滅了理想,在貪欲中迷失了自我,從受人尊敬的官員,腐化墮落成了受人鄙視的貪污犯,鋃鐺入獄,成為可憐可恨的階下囚。
今年年初,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紀委監委制作的廉政專題片《清廉建設 勇毅前行》第一集《高壓懲治腐敗》中,廣西貴港市委原書記李新元出鏡懺悔,他坦白自己的毛病就是貪權、貪財、貪色、貪玩,完全喪失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黨性。經查,李新元利用職務便利,為有關單位和個人在項目承攬、土地開發、工作調動等事項上提供幫助,并收受他人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1.7億余元。他還利用職權大搞權色交易,至少與40人保持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長期包養多名情婦。最終,李新元倒在了自己的貪欲之下,他被法院判處死緩,下半輩子只能在鐵窗中度過。那些像李新元這樣的落馬官員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面對誘惑,我們不僅要“識得破”,更要“忍得過”。
古人云:“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作為黨員干部,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克制好自己的欲望,管理好自己的喜好,面對各種誘惑,心不動、手不伸,清清白白為官,堂堂正正做人。
常懷律己之心
德國哲學家康德敬畏“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定律”,中國古人篤信“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對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則必須常懷律己之心,時刻保持對信仰的敬畏、對法紀的敬畏。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為民謀福利,用得不好有可能損公肥私、禍國殃民。如果黨員干部不能嚴于律己、嚴格用權,只想著自己發財,那就必然會損害公共利益。因此,黨員干部必須嚴于律己,嚴以修身,嚴以用權,才能更好地行使權力,確保權力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無愧于黨和人民的重托。
黨員干部常懷律己之心,就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分清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要慎微慎獨,嚴守為官處世、交友做人的底線,不僅要管好“八小時之內”,更要管好“八小時之外”,自覺凈化“生活圈、社交圈、娛樂圈”,積極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越“雷池”,不亂“章法”。
曾有行賄者說,“不怕領導講原則,就怕領導沒愛好”。領導干部的愛好看似小事,但在一些別有用心者眼里,就是攻破堡壘的突破口。如果不能嚴格約束自己,見錢眼開、見色忘義,“餡餅”就會變成“陷阱”,到頭來只會害人害己。戰國時魯相公孫儀,喜好吃魚,國人爭先恐后上貢,但公孫儀一概拒之。其弟子問:“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他答道:“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保祿,終身食魚。”無獨有偶,吉林省水利廳原廳長汪洋湖也有“不吃魚”的習慣,但他調離水利廳后,人們發現,汪洋湖吃魚了!原來,汪洋湖不吃魚,是因為水利廳下面管著大大小小幾十口水庫,這些單位可能會往汪洋湖家里送魚。誠如汪洋湖所言:“堤潰蟻穴,這個口子不能開,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時間長了,就陷進去了。”正是因為他們嚴于律己,戰勝了欲望,才能成為受人敬仰的清廉楷模。
陳毅元帥在《七古·手莫伸》一詩中寫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和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汝言懼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覺。其實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縮。”黨員干部不僅要學會自律,更要學會“他律”,主動接受人民的監督,自覺把自己置于紀律監督約束之下,做到警鐘長鳴、利劍高懸,不斷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真正做到一塵不染、一身正氣。